Author Archives: admin

第 42 期 | 蓝色脉搏·海洋生命共同体速递

日期:

本期关注的重点在于气候变化和海洋。气候变化作为21世纪关注最重要的议题之一,与海洋环境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气候变化让大量海龟进入冰水的“陷阱“之中,同样是为了遏制气候变化,深海采矿和海上风电项目在逐渐被推进,而这些项目会给海洋带来新的影响。本期将详细讨论这些。

导语 Introduction

关键点

气候变化与海洋的关系再次回到蓝色脉搏的视野中。本期的观点和解读部分讨论了气候变化对海洋生物的影响以及海洋在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的关键角色。其中一些话题是从格拉斯哥气候大会讨论的延续。同时,气候行动对海洋的影响也在受到关注,海上可再生能源作为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转型的重要手段,对于海洋生态和深海矿产开发都有关联。本期中也可以看到对此问题的讨论。此外,在其他资料中还收录了一份报告,是几个月来对于在海洋中开展大规模碳移除活动规范的讨论的总结,值得关注气候变化减缓的读者关注。

Highlight

The climate-oceans nexus is back on the Blue Pulse’s radar. This issue’s Perspectives and Interpretations section discuss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marine life and the key role of ocean-based actions in combating climate change. Some of these topics are a continuation of discussions from the Glasgow Climate Conference.  At the same time, the impact of climate action on the ocean is also receiving attention. Offshore renewable energies, as an important means of mitigating climate change and the energy transition, has implications for both marine ecology and deep-sea mining. Discussions of this issue can also be found in this issue. Also included among the other Resources is a report that is a summary of several months of discussion on the principles for large-scale carbon removal activities in the oceans and is worthy of attention by readers concerned about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时讯 News

深海中的章鱼 | NOAA海洋探索与研究办公室 摄

1) 新英格兰渔业管理理事会向美国海洋能源管理局提出要求,要求后者建立基金补偿风力发电建设对渔业的损害,以及对鱼类栖息地和海洋环境的破坏。

The New England Fishery Management Council calls for the Bureau of Ocean Energy Management to establish “a compensatory mitigation fund for damages that occur to the marine environment and fish habitat” and losses to fishing vessels as turbine arrays are built.

查看/View


2) 越来越多的企业展开反对深海采矿的行动,大众汽车集团、Triodos银行、斯堪尼亚和巴塔哥尼亚公司近期公开宣称要求暂时搁置深海采矿。

Business backlash against deep-sea mining grows, Volkswagen Group, Triodos Bank, Scania, and Patagonia today joined growing calls for a moratorium on the emerging deep-sea mining industry.

查看/View


3) 太平洋岛国斐济与怀特研究所合作,启动 “蓝色繁荣 “计划,在2030年前对其100%的海洋进行可持续管理,并对其30%的海洋实施保护措施。

The Pacific Island nation of Fiji has partnered with the Waitt Institute to launch the “Blue Prosperity” program and sustainably manage 100 percent of its ocean and implement protections on 30 percent of its ocean by 2030.

查看/View


4) 11月27日,珠海市东港兴远洋渔业基地奠基仪式在洪湾中心渔港附近举行,该项目计划投资4亿元打造成为集远洋捕捞回运、海产加工、冷冻仓储、冷链配送服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渔业基地。

On November 27, the foundation stone laying ceremony of Zhuhai Donggangxing Offshore Fishery Base was held near Hongwan Central Fishing Port. The project plans to invest 400 million CNY for building a full industrial chain fishery base that integrates offshore fishing and shipping, seafood processing, frozen storage, and cold chain delivery services.

查看/View


5) 首届中国—太平洋岛国渔业合作发展论坛于12月8日在广东省广州市召开。中国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马有祥出席并致辞。

The first China-Pacific Island Countries Forum on fisheries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was held in Guangzhou, Guangdong Province on December 8. Ma Youxiang, Vice Minister of the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ffairs of China attended and delivered a speech.

查看/View


观点 Perspectives

北海中的鳕鱼 | ClientEarth 制

1) Jenni Grossmann: 英国自脱欧以来,捕捞许可的冲突甚嚣尘上。在欧洲,几乎所有的鳕鱼种群都面临风险。自1970年以来,北海的鳕鱼数量已经下降了80%,其数量令人震惊。在此期间,每一年都在过度捕捞,这已造成了巨大损失。欧盟、英国和挪威现在正在进行谈判,以决定明年在东北大西洋的捕捞量–如果在这些中忽视鱼群所面临的严峻现实,这些决定可能会把脆弱的物种推向边缘。

Jenni Grossmann: Post-Brexit conflict over permission to fish has dominated the headlines lately. In Europe, almost all cod stocks are particularly vulnerable. The North Sea cod population has dropped by an alarming 80% since 1970. There is not a single year during that period in which it has been fished sustainably – and this has taken its toll. Negotiations are underway right now between the EU, the UK and Norway to decide how much fish can be caught next year in the North-East Atlantic – ignoring the stark reality of suffering stocks in those decisions could push vulnerable species over the edge.

查看/View


2) Andrea Kavanagh:作为开创先河的政府间生态保护机构,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CCAMLR)可以也必须做出更多,否则它将会给全球环境危机的应对”拖后腿“。

Andrea Kavanagh: As a pioneering intragovernmental conservation body, CCAMLR can and must do more, or risk being left behind in responding to the global environmental crisis.

查看/View


3) 桑多尔·穆索:国际海底管理局(ISA)应该对海洋负责,但事实上它并没有这样做。它背后还有其他利益的驱使。目前,ISA肩负着两项自相矛盾的职责。一方面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136至145条规定的,关乎人类的共同继承财产、寻求各国权利平等、促进海洋科学研究,以及一些非常积极的事情。但另一方面,该公约中还有第150、151和152条这种侧重于生产、开采和利润的条款。

Sandor Mulsow: The International Seabed Authority is the one that should. However, in practice it does not do so. There are other interests behind it. At the moment, the ISA has two mandates that are counterproductive. One, which is in articles 136 to 145 [of the UN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 has to do with the common heritage of mankind, with the search for equality of all countries, the promotion of research, and very positive things. But, on the other hand, it has articles 150, 151 and 152 that focus on production, exploitation and profits.

查看/View


4)Emma Cavan, Erica M. Ferrer and U. Rashid Sumaila:  我们希望世界知道,保护鱼类、渔业、海洋生态系统以及它们提供的碳服务,将帮助我们确保我们需要的环境未来。海洋问题,包括但不限于捕鱼,应该在起草气候政策时占据更多的前台和中心位置。

Emma Cavan, Erica M. Ferrer and U. Rashid Sumaila: We want the world to know that conserving fish, fisheries, marine ecosystems, and the carbon services they provide, will help us secure the environmental future we need. Ocean issues, including but not limited to fishing, should hold a greater place front-and-center when it comes to drafting climate policies.

查看/View


5) Michelle Grady: 澳大利亚的北领地拥有世界上最后一些完整的热带海岸和海洋栖息地,其中许多都具有国家和国际意义。海底采矿禁令是一个值得欢迎的消息,但这些环境仍然面临着来自气候变化、沿海开发、农业径流、水坝和河流中的水提取、过度捕捞和污染等日益严重的威胁。这些多重压力以复杂的方式相互作用,产生的影响比单个影响的简单相加还要大,而且更难预测。

Michelle Grady: The Northern Territory hosts some of the last intact tropical coastal and marine habitats in the world, many of which are of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significance. The seabed mining ban is welcome news, but these environments still face growing threats from climate change, coastal development, agricultural runoff, dams and water extraction in rivers, overfishing and pollution. These multiple pressures interact in complex ways, generating effects that are greater, and much more difficult to predict, than a simple summation of individual impacts.

查看/View


解读 Interpretations

受冻的海龟开始在华氏55度的水箱中恢复 | Mongabay 制

1)Mongabay:使得海龟不知所措的寒冷季节和对它们在科德角上的救援

Mongabay:The season for cold stunned sea turtles and their rescue on cape cod

随着每年新英格兰地区寒冷天气的到来,被夏季变暖的水域吸引到马萨诸塞州科德角附近的幼年海龟被冻僵了。如果没有得到救援,它们就会死亡。训练有素的志愿者今年秋天已经把100多只海龟送到新英格兰水族馆海龟救援中心。在过去的十年里,科德角被冻伤的海龟数量一直在上升,有些季节记录了超过1000只搁浅的海龟–其中许多是极度濒危的肯普氏海龟。

As cold weather sets in across New England each year, juvenile sea turtles, drawn to the globally warmed summer waters off Cape Cod, Massachusetts, are cold-stunned. If not rescued they die.Trained volunteers have already brought more than 100 turtles to the New England Aquarium Sea Turtle Rescue Center this autumn. The number of cold-stunned turtles at Cape Cod has been rising during the last decade, with some seasons logging more than 1,000 stranded turtles — many of them critically endangered Kemp’s ridleys.

查看/View


2)The Narwhal: 我们需要帮助:海洋造林如何帮助对抗气候变化。

The Narwhal: We need kelp: how seaforestation can combat climate change

 在现实中,世界正处于超过2.4摄氏度的灾难性升温的轨道上,可悲的是,错过气候目标和雄心的历史由来已久。因此,虽然我们希望这一次会有所不同,但迫切需要采取实际行动来减少排放。难以忽视的是,大多数气候行动–包括在COP26会议上–都忽略了我们星球70%以上的区域:海洋。很多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如植树(如万亿植树运动),但现在是我们接受基于海洋的解决方案的时候了。

In reality, the world is on track for disastrous heating of more than 2.4 C and there is sadly a long history of missed climate targets and ambitions. So, while we hope it will be different this time,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to take practical actions that will reduce emissions. It’s hard to ignore that most climate actions — including at COP26 — are missing over 70 percent of our planet: the oceans. A lot is being made of “nature-based solutions” like tree planting (e.g. Trillion Tree Campaign), but it’s time we embrace ocean-based solutions. 

查看/View


3)SciTechDaily: 新技术表明,气候变化正在使世界上最强的洋流之一流动得更快

SciTechDaily: New technology shows climate change is making one of the worlds strongest currents flow faster

南极洲绕极流(ACC)是唯一环绕地球的洋流,而且它正在加速。科学家们第一次能够通过利用一套长达数十年的观测记录来判断这种情况的发生。在拥有基于卫星的仪器和Argo网络之前,很难获得捕捉南大洋变化的长期数据。该网络由自主浮筒组成,测量海洋条件,如温度和盐度,于1999年开始,在2007年达到满负荷。遍布世界各大洋的4000个浮筒至今仍在收集数据。因此,研究人员能够使用超过十年的Argo综合数据来区分加速流的趋势和自然变化。

The Antarctic Circumpolar Current (ACC), the only ocean current that circumnavigates the planet, is speeding up. For the first time, scientists are able to tell that this is happening by taking advantage of a decades-long set of observational records. Long-term data capturing changes in the Southern Ocean were hard to come by before the availability of satellite-mounted instruments and the Argo network. That network of autonomous floats, which measure ocean conditions such as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began in 1999 and reached full capacity in 2007. A full complement of 4,000 floats across the world’s oceans continues to collect data to this day. The researchers were thus able to use more than a decade’s worth of comprehensive Argo data to distinguish the trend of the accelerating current from natural variability.

查看/View


4)皮尤慈善信托基金会:全球渔业的利益相关者呼吁加快捕捞战略的制定

Pew Charitable Trust:Stakeholdes in global fishing industry call for acceleration of harvest strategies

对世界鱼类资源的有效长期管理需要科学、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和先进的规划。一种被称为“捕捞策略”的创新方法结合了这些因素,为渔业管理者提供了一个基于科学的框架,以确定鱼类资源的预防措施。“捕捞策略”也被称为管理程序,它使管理者从每年的、有时是有争议的配额谈判转向一套预先商定的规则,旨在促进渔业的长期可持续性和盈利能力。它们允许管理者和利益相关者在渔业的物种和社会经济层面的管理目标之间进行权衡。而且,该方法还使科学家能够更好地考虑渔业运作的可变和不确定环境。

Effective long-term management of the world’s fish stocks requires science, stakeholder engagement, and advanced planning. An innovative approach known as harvest strategies combines those elements, providing fisheries managers a science-based framework for determining precautionary measures for fish stocks. Also known as management procedures, harvest strategies move managers away from yearly, sometimes contentious quota negotiations to a set of pre-agreed rules that aim to foster long-term sustainability and profitability of fisheries. They allow managers and stakeholders to balance trade-offs among management objectives for both the species and socioeconomic dimensions of the fishery. And, the methodology also allows scientists to better account for the variable and uncertain environments in which fisheries operate.

查看/View


5)Hakai magazine: 在大西洋的中心有一个一直被忽视的海鸟聚集区

Hakai magazine: In the middle of the atlantic an overlooked seabird hotspot

 海鸟是受威胁最大的脊椎动物群体之一。几乎一半的海鸟的数量都在减少。直到最近,科学家对生活在开阔的北大西洋上的鸟类的生活知还之甚少。这些物种生命周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大陆架以外,且分散在海洋上的各个角落生活。进行海上调查昂贵而危险,如果不知道它们在哪里生活或觅食,保护这些鸟类几乎是不可能的。包括苏格兰格拉斯哥大学的生物学家韦克菲尔德在内的约80名科学家组成的小组,一直在北大西洋上搜寻更多信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发现了一个鸟类丰富的海洋栖息地。

Seabirds comprise one of the most threatened groups of vertebrates. Almost half of all seabirds are in decline. Until recently, scientists knew relatively little about the lives of the birds that dwell on the open North Atlantic. These species spend most of their existence beyond the continental shelves, where life is diffuse and at-sea surveys are costly and dangerous. Not knowing where they live or feed has made protecting the birds nearly impossible. But a group of about 80 scientists, including Wakefield, a biologist at the University of Glasgow in Scotland, has been scouring the North Atlantic to find out more. In the process, they’ve identified an ocean habitat teeming with birds.

查看/View


6)ScienceDaily:有力的新工具使珊瑚礁的监测工作可以更加快速,便捷以及便宜的进行。

ScienceDaily: Powerful new tool makes coral reef monitoring faster, easier, cheaper

来自冲绳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OIST)、东京大学和冲绳县环境科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工具,可以通过分析海水样本中的DNA来确定一个珊瑚礁上的硬珊瑚的多样性。这一强大的新工具在《海洋科学前沿》(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上报道,它为更准确和更容易的珊瑚礁监测铺平了道路–这是全世界的珊瑚礁保护和恢复向前迈出的重要一步。

 Researchers from the Okinawa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raduate University (OIST),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and the Okinawa Prefecture Environment Science Center have developed a tool that can determine the diversity of hard corals on a reef by analyzing the DNA in a sample of seawater. As reported in 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 this powerful new tool paves the way for more accurate and accessible coral reef monitoring — a step forward for coral reef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throughout the world.

查看/View


学术 Academics

1)【蓝色经济】通过消除有害补贴来增强欧盟的渔业

[Blue Economy] Strengthening European Union fisheries by removing harmful subsidies

有害的渔业补贴在历史上促成了船队产能过剩,目前继续分配给捕鱼业,从而可以维持其可盈利的状态。然而,本研究表明:取消有害的补贴和减少过度捕捞将有助于恢复资源生物量,从而提高可持续渔获量、收入和渔民福利水平,并在鱼类种群没有得到有效管理时减少收支的失衡。维持有害的渔业补贴在社会和经济上是低效的。以世界上最大的捕鱼船队之一的欧盟捕鱼船队为例,本文用全要素生产率表明,与大型船只相比,小型捕鱼船队的生产率在各个海域都是更高的。

阅读/Read


2)【蓝色经济】全面的可持续性和获取理论:将社会效益纳入渔业治理

[Blue Economy] Full spectrum sustainability and a theory of access: Integrating social benefits into fisheries governance

联合国已将渔业资源的获取和利益确定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挑战。过去注重有限的生物和经济考虑的老旧管理方法,没有充分满足全球对有效和公平地管理获取和利益分配的广泛诉求。本研究开发了一种新的方法,将对利益的产生、分配和维持的社会科学分析纳入综合的全方位可持续性框架中。

The United Nations has identified access to and benefits from fisheries resources as ke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hallenges. The business-as-usual management approach focusing on a limited set of biological and economic considerations has not adequately addressed widespread global calls for governing the distribution of access and benefits effectively and equitably. Our paper develops a novel approach for incorporating social science analysis of the generation, distribution and maintenance of benefits into integrated full spectrum sustainability frameworks. To do so, our paper puts a full spectrum sustainability framework into conversation with Ribot and Peluso’s influential Theory of Access framework, a political ecology framework which allows for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who benefits from resources, and through what processes they are able to do so. Our paper proposes five immediate uses of these combined frameworks: (i) to facilitate the development of indicators around access and benefits; (ii) to help identify, organize and analyze social benefit data; (iii) to guide the development of cross-disciplinary representations of a system; (iv) to lay out potential trade-offs, cumulative impacts and changes to oceans governance; (v) and to help users respond to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objectives around the gener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benefits. In proposing novel ways of analyzing sustainable resource use in fisheries, our paper thus responds to management challenges associated with an expanding agenda and set of priorities, and growing policy interest in governance and management of the ocean for the benefit of coastal peoples and their communities.

阅读/Read


3)【海洋生态】展现挑战者深渊中最深处沉积物中全生物圈结构和多种代谢功能

[Marine Ecosystem] Revealing the full biosphere structure and versatile metabolic functions in the deepest ocean sediment of the Challenger Deep

本研究采用深层元基因组学的方法来研究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的沉积物中的微生物组。我们构建了代表26个门类的178个元基因组(MAGs),其中16个门类是首次在海沟沉积物中发现的。

We adopt a deep metagenomics approach to investigate the microbiome in the sediment of Challenger Deep, Mariana Trench. We construct 178 metagenome-assembled genomes (MAGs) representing 26 phyla, 16 of which are reported from hadal sediment for the first time. Based on the MAGs, we find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functions are marked by enrichment and prevalence of mixotrophy and facultative anaerobic metabolism. The microeukaryotic community is found to be dominated by six fungal groups that are characterized for the first time in hadal sediment to possess the assimilatory and dissimilatory nitrate/sulfate reduction, and hydrogen sulfide oxidation pathways. By metaviromic analysis, we reveal novel hadal Caudovirales clades, distinctive virus-host interactions, and specialized auxiliary metabolic genes for modulating hosts’ nitrogen/sulfur metabolism. The hadal microbiome is further investigated by large-scale cultivation that cataloged 1070 bacterial and 19 fungal isolates from the Challenger Deep sediment, many of which are found to be new species specialized in the hadal habitat.

阅读/Read


4)【技术与工具】利用海鸟运动记录来观测海浪

[Techs & Tools] Ocean wave observation utilizing motion records of seabirds

各种环境海洋因素,如海浪,会影响海鸟的生态;海浪是一种很重要的环境因素,因为大多数飞行海鸟必须降落在海洋表面进行觅食。然而,与其他参数相比,全球海洋波浪观测网络的时空性较差;关于波浪条件的细尺度信息有限,波浪条件对海鸟的影响还没有得到定量研究。本文开发了一种方法,通过全球定位系统(单点定位)记录的漂浮在海面上的海鸟的精细运动对海浪进行观察。

Various environmental oceanic factors, such as ocean waves, affect seabird ecology; ocean waves are important, as most flying seabirds must land on ocean surfaces for foraging. However, the global ocean wave observation network is spatiotemporally poor compared to other parameters; fine-scale information on wave conditions is limited, and the influence of wave conditions on seabirds has not been quantitatively studied. In this study, a method was developed to estimate ocean waves from the fine-scale motions of seabirds floating on the sea surface, as recorded by a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single-point positioning). Ocean wave parameters, estimated from streaked shearwater around the eastern ocean of Japan, strongly corresponded with the observation results of a buoy, with an accuracy of <0.3 m for wave heights of 1.0–2.5 m. Furthermore, wave height estimated from streaked shearwaters and wandering albatrosses around the southern Indian Ocean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hindcast-model values. Bird-based wave observation methods are valuable not only in seabird ecology but also in oceanography as an in-situ observation system.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bird-based wave observations, the preferences of wandering albatrosses under various wave conditions were further examined. Anecdotal studies suggest that seabirds prefer low-wave conditions to forage in because of prey visibility; however, wandering albatrosses landed on the sea surface randomly, even on very high waves (5–6 m), revealing their tolerance to ocean surface conditions. Considering the effect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marine animals, increased inclusion of previously ignored parameters in analysis, such as ocean waves, is essential.

阅读/Read


5)【海洋生态】摄食生态学促进了当代鲨鱼的进化

[Marine Ecosystem] Feeding ecology has shaped the evolution of modern sharks

本文通过对3837颗化石和现存鲨鱼牙齿的几何形态分析,重点研究了摄食生态学的作用。结果认为营养分配和资源利用塑造了过去的鲨鱼生态学,并代表了它们未来物种生存的关键决定因素。

Sharks are iconic predators in today’s oceans, yet their modern diversity has ancient origins. In particular, present hypotheses suggest that a combination of mass extinction,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competition has regulated the community structure of dominant mackerel (Lamniformes) and ground (Carcharhiniformes) sharks over the last 66 million years. However, while these scenarios advocate an interplay of major abiotic and biotic events, the precise drivers remain obscure. Here, we focus on the role of feeding ecology using a geometric morphometric analysis of 3,837 fossil and extant shark teeth. Our results reveal that morphological segregation rather than competition has characterized lamniform and carcharhiniform evolution. Moreover, although lamniforms suffered a long-term disparity decline potentially linked to dietary “specialization,” their recent disparity rivals that of “generalist” carcharhiniforms. We further confirm that low eustatic sea levels impacted lamniform disparity across the end-Cretaceous mass extinction. Adaptations to changing prey availability and the proliferation of coral reef habitats during the Paleogene also likely facilitated carcharhiniform dispersals and cladogenesis, underpinning their current taxonomic dominance. Ultimately, we posit that trophic partitioning and resource utilization shaped past shark ecology and represent critical determinants for their future species survivorship.

阅读/Read


其他资料 Other resources


1)【海洋生态】NMSC发布《2015~2025年国家海洋科学计划:中期评估与展望》

National Marine Science Committee: The National Marine Plan: 2020 The mid-way point

报告/Report


2)【蓝色经济】WWF: 恢复性水产养殖的全球原则

WWF: Global Principles of Restorative Aquaculture

报告/Report


3)【气候与海洋】Aspen Institute:基于海洋的二氧化碳移除项目指引

Guidance for Ocean-Based Carbon Dioxide Removal Projects Report

报告/Report


4)【渔业管理】渔民编写的检查指南

THE FISHERMAN THAT WROTE THE INSPECTION GUIDES

报告/Report


5)【技术与工具】星球追踪者报告:你进行过IUU捕鱼吗?

Planet Tracker report: Do You IUU?

报告/Report


6)【蓝色经济】海草的科学与灵性:探索西北太平洋巨藻森林中的食物、药物和其他用途。

The Science and Spirit of Seaweed: Discovering Food, Medicine, and Purpose in the Kelp Forests of the Pacific Northwest

报告/Report


活动 Events

>>预告 Upcoming Events

1)2021年12月19日-2022年3月5日 蓝碳挑战

December 19, 2021 – March 5, 2022 Blue Carbon Challenge

详情/Detail


2)2021年12月19日-2022年3月5日 蓝色食物挑战

December 19, 2021 – March 5, 2022 The Blue Food Challenge

详情/Detail


3) 网络研讨会:2022年1月25日 13:00 不容浪费的失败:从保护自然的失败中学习

2022.1.25 Never let a good failure go to waste: Learning from conservation failure

详情/Detail


>>回顾 Recordings

1) 2021.12.06 海鲜2030:科技、政府管理和市场行动如何协调一致去解决IUU渔业

 2021.12.06 Seafood2030: How technology, government efforts, and market action are aligning to address IUU fishing

详情/Detail


2)2021年12月3-5日 国际金融盛会折桂!这是青岛银行谋势绿色金融的“蓝色新路径”

2021.12.3-5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event wins laurels! This is the Bank of Qingdao’s “New Blue Path” for green finance

详情/Detail


>>其他 Others

本快讯两周更新一期,往期内容可以查看这里。如果您在快讯内容或形式上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发邮件至ocean@ghub.org告诉我们,也欢迎您将《蓝色脉搏》推荐给同事和朋友

感谢实习同事徐家贤对本期快讯的贡献


题图:深海中的章鱼 | NOAA海洋探索与研究办公室 摄

地球札记·2021年第4期

日期:

我们期待与大家一同探讨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协同效应。

开展性别友好的投融资——金融机构政策与实践参考框架

日期:

本报告梳理了国际金融机构推行社会性别主流化这一策略的经验,从机构治理与运营、投融资活动和对外合作与倡议三个方面,总结了金融机构开展性别友好投融资的行动参考框架,并针对政策性金融机构和中资金融机构提出了具体的落实建议。

⬇️  PDF

出版日期2021年
 

随着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并引领全球绿色金融体系的建立,设立应对气候变化的南南合作基金,中国在全球发展与环境治理中的影响与作用愈发明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开发的需求大,同时这些地区在环境、社会治理上仍处于发展阶段。过往研究多关注中国对外投融资活动的环境影响及相关的评估与缓解方法,对于社会层面尤其是性别影响关注较少。

然而,在全球范围内,女性比男性更缺乏接触到信息、工作、经济资源的机会,更容易遭受基于性别的暴力等暴力侵害,更缺乏决策的权力和发声的渠道。对外投资项目若不注意当地的性别关系,其用工方式、工作环境以及与当地社区的关系都可能导致女性更少地接触到新的机遇甚至遭受伤害,从而波及到为这些项目提供融资的中资金融机构和投资者。

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大会纪念北京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25周年高级别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建设一个妇女免于被歧视的世界,打造一个包容发展的社会”,并且,加强全球妇女事业合作,贡献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实现。中资金融机构普遍在员工待遇和工作环境上考虑到了妇女独特的需求,然而,在国际发展合作和对外投融资方面,尚未制定具有性别敏感性的投融资政策。

在此背景下,本报告梳理了国际金融机构推行社会性别主流化这一策略的经验,其中包括多边开发银行和国别开发性金融机构,也包括部分国际商业性金融机构。本报告从机构治理与运营、投融资活动和对外合作与倡议三个方面,总结了金融机构开展性别友好投融资的行动参考框架,并针对政策性金融机构和中资金融机构提出了具体的落实建议。 我们希望本报告能够促进金融行业实践者对性别友好投融资的行业讨论,并期待各领域的专家和利益相关方的参与,为中国探索可持续、具有包容性的国际合作模式提供坚实的基础。

迈向昆明,共促协调发展:东盟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资金(下)

日期:

12月14日,创绿研究院和海因里希·伯尔基金会(德国)北京代表处共同举办了“迈向昆明,共促协调发展:东盟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资金”研讨会,来自政府、智库、企业、国际机构的13位代表针对东盟国家生物多样性资金的问题进行讨论。

点击阅读“迈向昆明,共促协调发展:东盟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资金(上)”


12月14日,创绿研究院在海因里希·伯尔基金会(德国)北京代表处的支持下举办了“迈向昆明,共促协调发展:东盟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资金”研讨会,本次会议也是创绿研究院围绕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BD COP15)的系列讨论之一。

研讨会从东盟生物多样性资金的状况,利益相关方参与当地多样性保护及国际进程与东盟生物多样性协同多个角度出发,分析东盟生物多样性投融资的发展和潜在机遇,以推动《2020年后生物多样性目标》的有效落实。


主题研讨2:国际进程和东盟生物多样性金融

Lim Li Ching   

第三世界网络高级研究员

Lim Li Ching针对“2020年后生物多样性框架”(GBF)中资源调动方面进行了分享。Ching表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资金需求并没有实现,与气候危机、人类健康协同等项目也需要大量资金。GBF涉及到能力建设、技术转移、资金以及资源调动等方面。针对围绕资源调动的话题,Ching给出以下四点观察:

第一,生物多样性不仅是资金充足与否的问题,更多是要在政治意愿和执行上足够重视。政府与非政府部门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资源、鼓励研究。同时,发展中国家面临着财务困境、资源限制,甚至是偷税漏税的问题,这些都进一步加重了原住民还有各个地区应对生物多样性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发展不平衡、性别不公平等也是阻碍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问题。

第二,GBF涉及遏制破坏生物多样性的活动,包括有害补贴。“根据OECD统计,每年生物多样性的有害补贴大约是5000亿美元,然而针对农业、化石能源、水资源、卫生和渔业等方面的补贴成本已经达到5~7万亿美元。FAO、UNDP、UNEP等统计每年5400亿美元农业补贴中的90%都是对人类和生物多样性有害的。因此我们是需要加大力度取消有害补贴、加大资金投入、遏制化石能源的使用,并需要更多的雄心去实现这个目标。

第三,补贴和资源调动相分离。补贴并不能完全起到调动资源的效果,因此需要额外的项目和努力进调动资源。同时,补贴需要以平等公开的方式进行。

第四,GBF的实现需要金融的力量。我们现在投入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资金约为每年2000亿美元,这是远远不够的,每年全球GDP中应该有一定的比例投入到生物多样性保护当中,因为带来的收益是全球共享的。各个国家应该承担起自己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发达国家应给予发展中国家更多的帮助,协助它们实现自己在《生物多样性公约》(CBD)中的承诺。

最后Ching认为目前公共部门的生物多样性资金不足,可以通过混合融资的方式撬动更多私人资本参与。目前来看越来越多的自然资源成为可衡量的资产,同时具有金融和非金融的属性,可以动员公共资金和私人资金的投入。“因此,公共资金应该更好扮演自己的角色撬动私人资金,并且确保这些资金都能够以公正透明的方式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使它们能更好地面对生物多样性丧失的挑战。

郭虹宇   

创绿研究院项目副总监

郭虹宇针对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协同的议题进行了分享。她表示应对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是相辅相成,如果两者任何一方行动不利都会加剧另外一方危机。新冠疫情的爆发和蔓延,加剧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框架和进程的推进,同时,进一步体现或者揭示了目前社会自然生态系统的脆弱性。气候变化是生物多样性第三大主要驱动因素,本世纪末如果未加遏制,将成为最主要的驱动因素。人类活动带来的排放使得全球温升1.1度以上,并且很大可能在本世纪末前提前进入1.5度温升的世界。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IPBES)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政府间专家委员会(IPCC)联合报告中指出,大面积生物质能源作物的种植、在没有森林的生态系统中大规模植树、灌溉能力的提高、狭隘地关注气候变化的缓解和适应都有可能对生物多样性产生威胁。更多COP26相关成果见文章:聚焦COP26 | 谈判成果观察

整体来看东盟生物多样性丰富,同时也是气候变化脆弱性较高的地区。东盟在过去的发展,比如说减排、福祉、教育、可持续发展目标当中清洁能源获取等方面都取得了成效,但是在不平等、消除饥饿、空气污染、森林退化等方面还面临很多的挑战。“根据东盟的国家自主贡献(NDC),生物多样性是对气候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并且东盟部分地区的温室气体的生产在一定时间内呈上升趋势,这和该地区有很多人尚未脱贫、没有实现百分之百电力供应、城市化进程处于未完成阶段都有关系。由于疫情的影响,2020年间东盟国家的整体经济遭受冲击,针对疫情的资金方案大部分聚焦于就业保障和企业运营等方面,强调绿色刺激方案的元素比较少。”

最后虹宇表示,2022年有多个多边治理机制是由发展中国家作为主席国,比如印尼作为东盟国家代表主办G20峰会,中国会继续主办COP15第二阶段,埃及和阿联酋是气候变化大会接下来的两届的主席国,发展中国家作为主席国需要通过外交手段和双多边合作,对于其如何更好地推动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协同,我们拭目以待。

栾欣茹   

创绿研究院生物多样性项目专员

栾欣茹分享了东盟生物多样性资金机制的研究,她表示东盟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着法律政策不完善、能力建设不足、认知不够、资金缺乏的问题,其中资金不足是基础性和普遍性的问题。东盟地区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之一,森林、农业、湿地、海洋等生态系统价值显著,本地特有物种、珍稀物种多样。森林、农业、湿地和海洋生态系统给当地动植物提供了生活的空间,但是也面临多重挑战。

根据《东盟生物多样性展望2》,东盟国家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都与资金不足有关。东盟主要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发展与保护之间矛盾剧烈。东盟部分国家仍处在农业化发展阶段,资金缺乏不仅是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更涉及整体发展。根据东盟各国在《生物多样性公约》(CBD)中公布的《国家生物多样性战略行动计划》(NBSAP),东盟除新加坡外,其余九个国家均存在生物多样性保护资金缺口,其中印尼的保护资金缺口达到每年5.22亿美元。公共部门是东盟生物多样性保护资金的主要来源,政府主要通过税费收入、双多边发展援助等方式获取保护资金,其中双边发展援助通过赠款、低息贷款和债转自然的方式进行,多边发展援助涵盖了赠款、贷款和专项资金的方式。企业主要通过企业社会责任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出贡献。东盟生物多样性资金主要用于保护区建设和管理、野生动植物保护、生态修复和恢复以及能力建设四个方面。

越南是东盟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是在中部高地,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退化严重,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挑战。公共部门贡献了越南生物多样性保护77%的资金,但是整体生物多样性保护资金没有达到政府部门之前承诺的预算的1%用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实际数值为每年0.4%左右。私营部门生物多样性保护资金是严重不足,2011-2015年间只贡献了4%左右的保护资金。越南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付费机制(PFES)是越南最成功的新型融资工具,2011-2015年收集了约2.7亿美元的资金,其中的90%已经发放给当地农民用以保护越南44%左右的森林。

最后欣茹提出了中国和东盟双边利益相关方参与东盟生物多样性保护资金的建议。“东盟的利益相关方应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拓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资金来源、推进保护工作的监测、评估和共享、 推进生物多样性价值核算并加大保护研究力度、推动可持续产业发展。中国国内各利益相关方应持续深化中国-东盟生物多样性保护交流与合作、促进参与东盟生物多样性保护类项目、加强重点行业生物多样性管理、深化地方跨境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充分发挥多元主体的作用。”对于东盟生物多样性保护资金机制以及中国参与当地保护的法律政策、研究合作等方面的梳理可以参考创绿研究院新发布的《迈向昆明,共促协调发展:东盟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资金综合分析》报告。

莫凌水   

亚洲开发银行高级顾问

莫凌水分享了亚洲开发银行(简称“亚行”)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经验。莫老师表示亚行针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关注的领域主要是保护区管理、湿地保护和管理、栖息地的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的生计以及市场化的融资机制和商业模式。除此之外亚行还将自己作为支持性机构,为发展中成员国提供技术支持,并与相关机构建立伙伴关系。

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风险管理,亚行通过比如2009年的《保障政策声明》(Safeguard Policy Statement)要求将生物多样性风险的评估纳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过程;G20高质量基础设施投资的原则要求将正向和负向的影响都要纳入项目评估;交通项目绿色基础设施设计要求有动物通道设计,以及野生动物围栏。

亚行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主要通过五种方式,第一是建立伙伴关系,联合其他相关方一起推动保护,比如亚行发起的区域鸟类飞行通道的倡议,并且预计在未来十年募集30亿美元的资金。第二是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长期的融资,比如亚行通过的《健康海洋和可持续蓝色经济行动计划》,预计在五年间达到50亿美元的融资规模。第三是支持区域合作,采用系统和综合性的解决方案,比如2010年亚行发起的大湄公河次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建设项目,涵盖了包括柬埔寨、越南和老挝等多个东盟国家。第四是促进市场机制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作用,比如亚行在陕西秦岭的项目,保护野生大熊猫以及珍惜鸟类朱鹮的栖息地,亚行致力于探索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同时强调纳入当地的农民,提高其生计。第五是利用公共部门的资金和政策撬动私营部门资金,比如东盟催化绿色金融基金,筹集了来自多边银行约14亿美元的资金,以及绿色债券规划和蓝色债券规划,到目前为止亚行通过发行债券筹集了约100亿美元的资金用于支持绿色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保护等。

最后莫老师表示,亚行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通过建立绿色发展目标、实施绿色发展战略、评估生物多样性风险、考虑生物多样性敏感性的项目设计、促进合作和综合的解决方案,以及支持环境、机构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建设等方式进行”

陈韵竹   

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项目官员

陈韵竹分享了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GEI)在东亚—东南建立的社区保护网络情况,主要致力于中国和东南亚社会组织的合作经验。东南亚地区生物多样性丰富同时人口密集,原住民的生活区域和许多动植物的栖息地重叠较多。

GEI通过社区协议保护模式(CCCA)将保护权和当地有限的开发权赋予给不同的利益相关方,将社区纳入生物多样性保护中来。比如2016年将该模式引入“一带一路”的重要沿线国家缅甸,通过与缅甸当地的NGO和林业司政府部门合作推广CCCA,但是,GEI发现缅甸当地的NGO的能力建设和融资等方面都有所欠缺;2020年GEI与中国和东南亚11家机构共同发起“东亚—东南亚社区保护网络”平台,以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以”2020年后生物多样性框架“为目的,聚合多国社会公益力量,形成跨国、跨区域的社会保护合作方案,推动社区保护在各利益相关方中获得认可。

该平台主要开展三方面的工作,第一是项目合作,比如在缅甸德林达依省进行试点工作并提供资金支持。其次是通过社区参与的方式打击非法野生动植物贸易,通过促进中国云南西双版纳和老挝风沙里省两个跨境社区的合作,签署保护活动协议。最后是农村可再生能源的推广,比如推动中国的光伏企业在印尼苏门答腊岛投资,使得当地社区获得可再生能源的同时保护森林和生物多样性。最后韵竹表示,GEI参与了《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多项工作,5个项目被评为“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同时GEI希望按照新的生物多样性目标开展2020~2030年的保护工作。


评论

世界资源研究所前中国区首席代表,斯德哥尔摩环境研究所前亚洲区主任李来来博士表示生物多样性和气候变化之间是一个复杂系统,表现在:非线性,即指数过程;不可见的,即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整个过程会发生突变,而且可能是灾难性的。同时李博士表示生物多样性金融“finance”光说融资是不够的,应该将资金使用和收益同时纳入其中。比如毕节当地通过发展林下经济,将退耕还林的林地重新租给当地居民并遵循科学原则进行养护,将收益分配该当地居民,以解决护林的资金缺口问题。最后李博士强调了边境社区的作用,她认为边境区域拥有同样的地理环境、气候和自然条件,实际上对于边境社区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的合作拥有很好的优势。

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项目经理彭奎博士认为将生物多样性与地理位置相结合的讨论是十分有意义的。彭博士认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已经开始走上主流化过程,这体现在经济、金融和公众等多个领域。并且针对东南亚的研究要更多的关注中国的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这个基金目前仍缺少完整的政策框架和管理的法律框架。该基金结合主流化进程会带动生态经济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撬动更大的力量,并且在资金使用的过程中如何撬动更大的影响力投资,以及更多的生物多样性经济的繁荣是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东南亚国家特别期待的。比如GEI的东亚—东南建立的社区保护网络就是让生物多样性对外援助或者说支持远远超出传统的直接捐赠的形式,让生物多样性基金本身发挥更大的效益。

最后彭博士表示,“无论是国家资金还是私有资金,很少有中国机构、中国环境基金真正走到实践和支持当中,所有的资金和支持都需要落地,这样才能民心相通,命运共同体才有真实体现,才会产生更加紧密的联系”


总结

最后海因里希·伯尔基金会(德国)北京代表处项目官员朱鑫鑫对于会议进行了两点总结,第一,生物多样性保护在宣传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但是保护行动仍需各方支持。第二,生物多样性基金的落地也需要各方继续加大力度。鑫鑫表示中国政府和民营企业的海外投资对生物多样性产生的破坏也是不可忽视的,因此基金会希望在未来能够以政府和私营部门投资的角度,将主流化的生物多样性纳入到投资战略里。

2022年,东盟与生物多样性资金的话题依然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期待各方专家与同事们继续给予指导与讨论。如有项目相关的任何问题,请联系创绿研究院生物多样性项目专员栾欣茹女士,xinru@ghub.org . 恭祝各位新一年平安、快乐、收获!

⬇️  PDF

出版日期2021年12月
 

相关阅读: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 三十而立的“我们”在生态保护上继续携手前行

我们的生态共同体邻居 | 东盟的生物多样性资源与保护

COP15 观察 | 第三日:落实生态共同体的保护资金-东盟

迈向昆明,共促协调发展:东盟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资金(上)


创绿研究院(北京绿研公益发展中心)登记注册于北京市民政局,是一家扎根国内、放眼全球的环境智库型社会组织。机构致力于全球视野下的政策研究与多方对话,聚焦可持续领域的前沿问题与创新解决方案,助力中国高质量的实现“碳中和”目标并推进绿色、开放、共赢的国际合作,共促全球迈向净零排放与自然向好的未来。更多内容请持续关注创绿的公众号“星球公社”和官网(www.ghub.org)。 


海因里希·伯尔基金会是德国政治基金会之一,总部位于柏林。伯尔基金会与德国绿党联系紧密,但独立运作。作为一家实践绿色愿景的智库,伯尔基金会通过30多个国际办公室的项目,提供国际合作与对话的平台。北京代表处于2017年正式注册成立,主要工作领域包括: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及能源政策、社会发展、全球化和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


创绿研究院在海因里希·伯尔基金会(德国)北京代表处的资助下开展了“迈向昆明,共促协调发展,东盟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资金综合分析“的项目研究,研究报告梳理东盟生物多样性保护融资机制,总结东盟各利益相关方的角色,整理生物多样性融资缺口,并以越南为例,详细整理其生物多样性融资机制,以及中国在东盟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角色,最后针对东盟和中国给予加强双边利益相关方参与东盟生物多样性融资的建议。

迈向昆明,共促协调发展:东盟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资金(上)

日期:

12月14日,创绿研究院和海因里希·伯尔基金会(德国)北京代表处共同举办了“迈向昆明,共促协调发展:东盟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资金综合分析”研讨会,来自政府、企业、国际和国内机构的13位代表针对东盟国家生物多样性资金的问题进行讨论。

点击阅读“迈向昆明,共促协调发展:东盟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资金(下)”

12月14日,创绿研究院在海因里希·伯尔基金会(德国)北京代表处的支持下举办了“迈向昆明,共促协调发展:东盟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资金综合分析”研讨会,本次会议也是创绿研究院围绕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BD COP15)的系列讨论之一。会议邀请来自国内外政府、国际组织、民间智库和社会组织的嘉宾,对于东盟生物多样性资金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并探讨未来中国参与东盟生物多样性融资的渠道和方法。来自国内外政府、大学、社会组织、媒体、企业的百余位参会代表参与本次会议并与嘉宾在线上展开了讨论。

2021年是中国—东盟对话关系建立30周年,也是中国-东盟可持续发展合作年。在11月22日举办的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纪念峰会上,中国与东盟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近年来,中国—东盟生态环境领域合作机制、合作内容、合作形式不断完善,在环境政策对话、环境信息共享、生物多样性保护、环保产业与技术交流、环境管理能力建设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根据《东盟生物多样性展望2》,东盟国家已经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与生物多样性目标的差距给保护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东盟区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之一,然而当地的森林、农业、湿地、海洋等生物多样性面临着植被减少、污染、过度捕捞等威胁,巨大的生物多样性资金需求和严重不足的资金供给量带来的仍待弥合的资金缺口为东盟和中国利益相关方提供了潜在的投融资机遇。我国的云南和广西两个省份与东盟多国接壤,今年十月,两个省份分别举办了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BD COP15)第一阶段会议和中国-东盟环境合作论坛,两地作为中国和东盟的连接要道,承载着与东盟国家发展保护生物多样性合作的重任,也是中国参与东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基点。

研讨会从东盟生物多样性资金的状况,利益相关方参与当地多样性保护国际进程与东盟生物多样性协同多个角度出发,分析东盟生物多样性投融资的发展和潜在机遇,以推动《2020年后生物多样性目标》的有效落实。创绿研究院在海因里希·伯尔基金会(德国)北京代表处的支持下开展了“迈向昆明,共促协调发展,东盟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资金综合分析“的项目研究,主要分析东盟生物多样性资金现状,并针对利益相关方提供了全面具体的融资建议。


致辞环节

柯佑霖  

海因里希·伯尔基金会(德国)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

柯佑霖博士(Paul Joscha Kohlenberg)表示中国和东南亚在环境等多个领域联系密切,部分发展中国家对于发展的需求引起了多方对当地环保方面的担心。中国的政府、企业以及不同的利益相关方在东南亚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都做出了努力,但是大家更希望看到中国企业在东南亚进行负责任的投资。

柯博士表示“COP15大会强调中国为全球环境保护需要付出的努力,特别是在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如中国和东南亚,因此伯尔基金会希望更好了解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现状,以解决当地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问题,尤其是最为重要的资金问题。”

王玉娟  

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副处长,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中心

王玉娟博士分享了中国—东盟生态环保区域框架下有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合作进展情况。王博士表示今年是中国—东盟中心成立十周年,过去十年中和东盟国家共同制定和实施两个非常重要的环境战略和合作计划,并且在今年五月,双方通过新一期《中国东盟环境合作战略及行动框架(2021-2025)》。中国和东盟框架下生物多样性保护成为区域生态环保合作非常重要的领域,双方也在这个领域下开展一系列的高层政策交流活动以及联合研究的工作,也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进展。

首先是在顶层设计层面,双方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优先合作领域。中国政府高度关注生物多样性和生态保护,2010年承袭了国家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建立了协调机制,颁布20余部法律法规,中国编制《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将生物多样性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新一期的合作战略和合作框架在生态系保护与生态系统管理领域继续加强交流合作,共同提高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政策和战略等方面。其次是能力建设层面,自2016年以来,中心牵头针对红树林等专题开展多场主题建设活动,并设置专门生物多样性高层对话环节和相应的分论坛,推动各方分享各个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中政策层面以及实践经验交流。第三是开展联合研究,中心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基于信托基金项目开展包括加强东南亚国家制定和实施“2011-2020生物多样性战略和实现沿海目标”在内的能力建设项目,以及依托中国—东盟基金项目,完成了中国—东盟生物多样性与生态保护合作计划项目。

中心目前在积极推进中国—东盟区域红树林保护合作伙伴关系建设,希望通过合作伙伴关系将致力于开展红树林保护合作的利益相关方组织起来,包括中国和东盟之间政府机构、环境部门、科研院所、联合国机构、企业、NGO等,通过一些政策对话、联合研究、能力建设以及后期的试点示范合作等形式保护和修复沿海红树林生态系统,增强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的实施和应用。“ 对于东盟区域生物多样性,后续可以开展多项工作,比如,如何通过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实现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协同,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社区升级改善协同等。”

Theresa Mundita S.Lim  

东盟生物多样性中心(ASEAN Centre for Biodiversity)执行主任

Theresa Mundita S.Lim博士针对东盟世界遗产公园、东盟环境保护机制、如何提高东盟生物多样性融资机制三个方面进行解读。东盟世界遗产公园项目对各个地区的经济、社会、生态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保护区的大部分资金来自政府,但是随着新冠疫情的到来,各国政府将资金用于其他方面,使得保护区存在着巨大的资金缺口。

随后,Lim博士介绍了东盟国家跨行业领域的合作的资金机制,比如印尼金融机构和企业、国际机构进行合作以支持环境融资,印尼也建立了碳排放抵消机制、绿色支持机制,其中包括污染防控及相关工作;马来西亚环境安全委员会与其他相关机构合作进行生态保护项目;越南制定了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付费等机制,涵盖清洁用水、农业、水电站等行业;菲律宾环境综合保障机制也提出了相应的激励措施;柬埔寨和印尼也推出了碳融资,将相关资金收入用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另外东盟成员国也通过众筹等方式,纳入个人等社会力量,提高当地居民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认识。但是这种众筹的融资并不是主流,一般只是用于短期的融资。

东盟生物多样性融资机制要从四个方面加强,“第一点是要有法律框架奠定未来法律理论基础,以及政府支持,推动新的融资机制的建立。第二点是要提高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认知。第三点强调惠益共享,特别是要让当地社区获得良好的反馈以实现更大的经济产出。最后一点是基于科学和证据的研究框架,通过科学理论和数据支持整个决策过程,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融资”。东盟生物多样性中心希望进一步促进东盟成员国的可持续利用,将成功经验和最佳实践推广给东盟其他国家,同时致力于跨国合作,加强能力建设、信息分享等相关活动。中心预期在十年间,种植1000万棵本土树种,并以此鼓励环境改变。

最后Lim博士对即将到来的COP15第二阶段做出了期待,表示昆明生物多样性大会的结果和东盟国家的共同宣言将会作为未来的指引,推动中国和东盟共同创造一个有韧性的环境。

靳彤   

大自然保护协会(美国)中国项目科学主任

靳彤博士从国际层面分享大自然保护协会(TNC)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做的研究和探索的创新机制的实践。靳彤博士表示在TNC于2020年发布了生物多样性保护资金分析报告,对于2020后生物多样性保护框架资金调动提供了建设性的意见。报告针对资金缺口提出两部分建议,“一是取消或者减少是对现有对生物多样性会造成破坏的补贴机制,比如说农业、林业、渔业等很多补贴政策;二是通过多元化资金渠道丰富生物多样性保护资金来源,如生物多样性影响抵消、应对气候变化、碳市场的角度等。” 

随后靳彤博士分享了TNC近期在全球不同国家尝试应用的生物多样性融资机制案例,比如,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调动私有资本,即影响力投资、债务换自然、以及与东盟生物多样性高度相关的红树林和滨海生物多样性的蓝碳项目等。她认为在“目前的“2020年后生物多样性框架”里将弥合7000亿美元的资金缺口写入现有目标,是非常鼓舞人心的,……,并且同时提出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在应对气候变化、保障人类健康等多个方面是很好的投资渠道,在未来有很好的研究前景。”


主题研讨1:东盟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与行动

付晓天   

世界资源研究所(美国)中国食品与自然资源部主任

付晓天针对东盟区域发展与绿色供应链进行分享。她认为农业贸易是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的重点工作领域,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员国是重要的农产品贸易市场,不可持续的农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对资源获取是导致生物多样性损失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中国东盟在绿色低碳农业,包括农产品绿色可持续供应链的合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进和推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世界资源研究所认为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的建立要通过三个方面,一是借助国内推动绿色供应链的机遇,推动绿色供应链发展,减少环境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比如,近期发布的《十四五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规划》也把构建绿色贸易体系作为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要求加强与重点市场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等合作,推动绿色低碳贸易合作。二是通过国际合作,促进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的对话。“2020年后生物多样性框架”和《昆明宣言》都表示要减少农业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全球140多个国家承诺2030年扭转森林砍伐和土地退化趋势,这些国家占全球森林面积90%以上,覆盖大多数生物多样性的资源,东盟国家也是其中的核心力量。”三是发挥金融的力量,45家机构在11月发起了生物多样性金融伙伴关系(PFB)的倡议,金融机构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金融机构服务商业策略和融资政策,各国政府应创办有利于投资的环境,引导公共投资和私人投资向生物多样性保护倾斜。

孙天舒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发展合作所助理研究员

孙天舒主要针对中国生物多样性对外援助(ODA)的几个维度进行了分享。孙天舒表示“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的对外援助针对资金缺口的规模可以发挥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不能仅依靠增加对外援助来解决问题,并且中国目前没有形成固定且成熟的生物多样性对外援助项目的开发、执行以及监管评估的稳定路径。”随后孙天舒针对中国生物多样性援助的新旧问题、实施主体、接受对象、地方省份作用进行分析。中国自2000年之后逐步进行生物多样性对外援助,随着中国参与到环境公约,环境部门从中国生态环境修复以及治理经验出发,将援助议题扩展到林业、濒危野生动物监测、生物安全等。合作所通过建立中国生物多样性对外援助数据库,在206个项目中,直接面向东盟国家的援助有18个,去除发达国家新加坡和数据缺失的文莱,将生物多样性作为主要目标的对外援助只占了东盟国家收到对外援助中的4%,加上将生物多样性作为重要目标的对外援助,一共占据东盟国家所有收到对外援助的11%。中国生物多样性对外援助是非常庞杂的系统,中国对外援助一直以来都是多头参与,商务部、国合署、专业部委只是这个系统的一个部分。中国在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物种和遗传基因多样性、以及提高生态系统服务能力领域开展比较多的援助项目。

同时,孙天舒也表示,边境省份是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开展交流的桥头堡,通过对206个项目进行案例分析,地方省份对于相关研究项目的政策支持、资金支持,包括建立行之有效的人力财力的出境等都提供了方便。边境省份对于对外援助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第一,边境省份与其他国家自然环境相联通,资源共享,对于跨境物种和栖息地保护、生态廊道建设等具有区位优势,第二,在生物安全的背景下,边境省份是维护国家生物安全的天然屏障,也能够防止生物安全入境风险,第三,边境省份与其他国家的边境社区在传统文化和经济发展上紧密相连,有着创造民心相同和普惠发展的非常宝贵的资源。”因此,边境省份应该针对邻近发展中国家对口开展生物多样性援助以及开发相关项目,也需要在未来中国对外援助协调合作中激发更多活力

林卫东   

广西环境保护对外合作交流中心主任

林卫东教授从地方角度出发,分析广西与东盟国家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与行动合作。林主任表示广西拥有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陆生野生动物种类居全国第二位,野生植物种居全国第三位,生物多样性居全国第三位。广西在国家框架支持下制定了《广西壮族自治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3-2030年)》,也在国家框架项目推动下出台了全国首个省级“建立和实施遗传资源和相关传统知识获取与惠益分享国家框架”项目(ABS项目)”,并且广西也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效。广西是我国唯一和东盟陆海相连的省份,也是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广西和东盟国家的合作是全方位的,比如大湄公河次区域的合作,以及中国东盟的环境合作等。广西与东盟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十分丰富,首先是在中国—东盟环境合作论坛框架下开展合作,自2014年以来,在环境论坛的框架下,广西开展了生物多样性为主题的合作,也初步建立了与东盟国家生物多样性和生态保护方面的合作网络。其次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广西与东盟七个周边国家都开展了国际合作。第三是与周边国家如越南、柬埔寨、缅甸、马来西亚和泰国等开展生物多样性合作与交流。最后是大湄公河次区域环境合作,广西于2004年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环境合作,通过一期、二期项目与东盟国家建立了很好的合作机制

林主任还表示,在跨境合作方面,广西围绕中国和越南的交接处建立了东黑冠长臂猿保护廊道,涵盖了了九个自然保护区。自2013年起,广西与越南签订了多份谅解备忘录,明确了双方环境保护的合作方向、合作路线图、合作方式并进行了技术交流。最后,他表示针对跨境保护合作,尤其是东黑冠长臂猿的保护,广西做出了比较好的实践。

焦喜   

安博中国可持续发展首席咨询师

焦喜博士针对大湄公河次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进行了分享。她认为在大湄公河次区域生态系统变化有很多原因,基础建设发展、土地使用变化、气候变化、自然资源过渡采伐等等。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框架在2005年正式签署,通过建立跨境生物多样性区域景观、生物多样性廊道,将非常脆弱的保护区连接在一起,建立整体的保护措施。实际上这个项目已经做了15年,第一期主要是在每个国家建立生物多样性廊道。第二是建立跨境生物多样性景观,在不同国家之间进行协调。现在进入第三个阶段,建立应对气候变化和气候智能的生物多样性景观。项目最终希望能够建立绿色的三角形区域,把所有跨境生物多样性的区域连接在一起,比如包括中国云南西双版纳、缅甸、老挝和越南。“然而生物多样性保护不能只为了保护而保护,也不能忽略当地的农民,当地的社区和原住民,因此项目开发也会考虑一些发展的因素,比如说农业,香蕉种植业以及经济区等等,要采取完整全面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并且在后疫情时代大湄公河次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框架下,应采取更加完整综合的方法来支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发展目标。”

焦喜博士还表示,“生物多样性融资也是疫情后的重点之一,首先应该采用系统性方法评估融资的需求和缺口,使用各种可行的融资资源,通过不同的渠道进行资源的分配实现目标,其次可以采用一些比较创新性的融资方法,比如说绿色税收、收费的机制,还有生物多样性抵消、贸易等”。

本次研讨会的上半部分主要聚焦于东盟生物多样性保护金融各利益相关方的角色,涵盖了东盟生物多样性融资机制、国际机构参与东盟生物多样性保护融资、农业供应链管理、中国—东盟生物多样性对外援助、地方政府与东盟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大湄公河次区域的意义等。研讨会的下半部分将聚焦于国际进程与东盟生物多样性金融的协同,来自第三世界网络、创绿研究院、亚洲开发银行以及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的研究员分享了多个有针对性且具有时效性的最新分析和研究。

⬇️  PDF

出版日期2021年12月
 

相关阅读: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 三十而立的“我们”在生态保护上继续携手前行

我们的生态共同体邻居 | 东盟的生物多样性资源与保护

COP15 观察 | 第三日:落实生态共同体的保护资金-东盟


创绿研究院(北京绿研公益发展中心)登记注册于北京市民政局,是一家扎根国内、放眼全球的环境智库型社会组织。机构致力于全球视野下的政策研究与多方对话,聚焦可持续领域的前沿问题与创新解决方案,助力中国高质量的实现“碳中和”目标并推进绿色、开放、共赢的国际合作,共促全球迈向净零排放与自然向好的未来。更多内容请持续关注创绿的公众号“星球公社”和官网(www.ghub.org)。 


海因里希·伯尔基金会是德国政治基金会之一,总部位于柏林。伯尔基金会与德国绿党联系紧密,但独立运作。作为一家实践绿色愿景的智库,伯尔基金会通过30多个国际办公室的项目,提供国际合作与对话的平台。北京代表处于2017年正式注册成立,主要工作领域包括: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及能源政策、社会发展、全球化和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


创绿研究院在海因里希·伯尔基金会(德国)北京代表处的资助下开展了“迈向昆明,共促协调发展,东盟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资金综合分析“的项目研究,研究报告梳理东盟生物多样性保护融资机制,总结东盟各利益相关方的角色,整理生物多样性融资缺口,并以越南为例,详细整理其生物多样性融资机制,以及中国在东盟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角色,最后针对东盟和中国给予加强双边利益相关方参与东盟生物多样性融资的建议。

渔业管理如何应对气候挑战——以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为例

日期:

当气候变化谈判要求在气候行动中充分考虑基于海洋的方案,其实在海洋政策中考虑气候变化因素的讨论在一些海洋管理组织中早已开始。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CCAMLR)就是其中的领先者。从2000年的初次提及,到今年的专题讨论,可以看到这近二十年来气候变化已经走出了纯科学的讨论,开始进入了政策制定的讨论,同时已经为应对气候变化展开行动。

图1;环保主义者在行动 | our fish.org

在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召开地格拉斯哥附近的阿德罗桑海滩,环保行动者在东北大西洋中进行了一次寒冷的游泳,以展示海洋在减轻气候变化影响方面的重要性和价值。

气候与海洋政策的融合,是近几年在国际谈判中比较热门的话题。

在刚刚结束的格拉斯哥气候大会的高级别会议上,不少国家把自己的海洋行动列为自己的气候行动,其中包括海洋保护区。也有国家把蓝色经济和沿海适应,海洋保护区放在他的自己的国家自主贡献里面。同时今年的大会对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也是空前关注。有机构评估,对于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的公共资金承诺达到了200亿美元,这也是包括海洋的。会议期间也举办了各种主题的海洋边会,可以看到,既有全球的,也有区域的。有基于自然的,也有基于工程的。有防灾减灾的,也有增强韧性的,设计行业也包括航运保护能源等等。

大会通过的《格拉斯哥气候协议》也“邀请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的相关工作计划和组成机构,考虑如何在其现有的任务和工作计划中融入和加强基于海洋的行动。”

当气候变化谈判要求在气候行动中充分考虑基于海洋的方案,其实在海洋政策中考虑气候变化因素的讨论在一些海洋管理组织中早已开始。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CCAMLR)就是其中的领先者。

CCAMLR是在南极条约协商会议在1970年代授权谈判产生的国际组织,主要通过渔业管理的措施来实现南极海洋生物资源的养护。这些资源包括于“南纬60度以南和该纬度与构成南极海洋生态系统一部分的南极幅合带之间区域的南极海洋生物资源。”

图2 CCAMLR 的管辖范围 | CCAMLR

该区域主要的渔业资源主要是南极磷虾、犬牙鱼和冰鱼。南极磷虾是南极海洋生物链的基础性生物,可以制成鱼粉和鱼油作为饲料来辅助水产养殖业。犬牙鱼很有趣,美味健康营养价值高,在国内超市俗称“银鳕鱼”,但其实跟鳕鱼根本没啥关系。南极冰鱼的血液体液中有抗冻糖蛋白,可以阻止冰晶形成抵御寒冷。

CCAMLR工作的基础是《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公约》(《CAMLR公约》)。《公约》的第二条第三款阐明了其养护工作的原则[1]

三、在本公约适用区内的任何捕捞及有关活动,都应根据本公约规定和下述养护原则进行;
  (一)防止任何被捕捞种群的数量低于能保证其稳定补充的水平,为此,其数量不应低于接近能保证年最大净增量的水平;
  (二)维护南极海洋生物资源中被捕捞种群数量、从属种群数量和相关种群数量之间的生态关系;使枯竭种群恢复到本款第(一)项规定的水平。
  (三)考虑到目前捕捞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引进外来物种的影响、有关活动的影响、以及环境变化的影响方面的现有知识,要防止在近二三十年内南极海洋生态系统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或减少这种变化的风险,以可持续养护南极海洋生物资源。

第三款的第二节被认为是比较早的风险预防原则的表述,也就是说养护工作不仅要避免因果关系明确的威胁,还要控制未来的不确定的风险,而气候变化无疑是南大洋的生态系统所面临的重大风险。

图3 观测到的海洋合并东泉变化带来的区域影响 | IPCC

图3是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其《气候变化中的海洋与冰冻圈》特别报告中的海洋和冰冻圈面临的区域性影响,可以看到其中南北极海域的情况最为复杂而且不确定性也更高,这就对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2]

气候变化可能会影响渔业物种的以下几个方面:例如,物种个体大小变化,物种产量变化(丰度升高或降低,产卵率,病害),物种资源分布变化(例如向暖水区移动,竞争或捕猎关系物种移动,因此被迫移动),最后就是物种季节性变化(原先受季节温度影响明显的物种,在全球变暖的情况下,季节温度影响模糊)。

2017年英国学者发表在Global Change Biology上的一项研究调查了20世纪三十年代和近年的温度和磷虾丰度数据,尽管明显变暖了0.74℃,但没有证据表明其浮游生物(磷虾食物)群落有变化[3]。2004年的基础研究表明:磷虾种群丰度在1980年代后期左右发生阶梯式变化,但不是持续的下降。而近年来长期的磷虾丰度调查中,最近数据几乎没有变化[4]。温度和磷虾生长之间关系的经验证据,预测磷虾生长的最佳条件将向极地移动,在变暖最迅速的地区,条件的下降最为明显,这与目前磷虾渔业的运作区域相吻合。

澳大利亚南极局的科学家在2013年利用实验室条件研究了海洋酸化对磷虾卵孵化率的潜在影响,发现二氧化碳分压在1750微大气压左右(实际上就是二氧化碳占空气组成的0.175%)时,孵化率急剧下降。基于这一观察,研究预测到2100年磷虾的孵化成功率将减少20%。这将对磷虾的种群数量造成影响[5]

冰鱼血液中缺乏血红蛋白,以适应在富氧的低温环境下生活。这种对低温环境的高度专业化的适应可能会使其对气候变暖特别敏感[6]。犬牙鱼则面临着较大风险,在2008年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一项研究中,在海洋温和变暖的情况下,预测南极犬牙鱼的分布范围将随着冰架后退收缩。假设南极犬牙鱼对海冰边缘有亲和力,海冰的退缩就是导致范围收缩的原因。在更强的变暖情况下(最坏预期),南极犬牙鱼的分布范围变得非常有限,以至于会在30年内诱发灭绝[7]

图4 在海洋变暖(情景2)和海冰边缘以每年2公里的速度退缩的假设情景下,模拟1年(左上)、10年(右上)、20年(左下)和30年(右下)后北极齿鱼的分布变化。在指定的情景下,南极齿鱼预计将在30年内绝迹 | Cheung 等, 2008

CCAMLR中气候变化相关的讨论开始得较早,从关注相关的科学研究开始,逐步向决策框架的整合演进。

2000年:在讨论与SCAR的合作时提及SCAR的“南极陆地和淡水生态系统中气候变化的区域敏感性”(RISCC)工作可能与CCAMLR的生态监测项目(CEMP)有关。

2005年:(注意到南极条约的环境保护委员会(CEP)考虑要把气候变化纳入议程)要求CCAMLR的科学委员会(SC-CCAMLR)把气候变化纳入其年间工作组会议的议程。

2006年:SC-CCAMLR建议委员会(CCAMLR的决策机构)及成员考虑以下问题:

气候变化对南极海洋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是什么?如何利用这些知识为委员会提供磷虾渔业管理方面的建议。

-如何将捕鱼的影响与气候变化的影响区分开来?

2007年:开始讨论是否要把气候变化纳入委员会和SC-CCAMLR的议程,结论是先放在SC里作为子议程。

2008年:SC-CCAMLR将气候变化放在“渔业管理的条件和不确定性”里面讨论,SCAR发布《南极的气候变化和环境》报告

2009年4月:第一次SC-CCAMLR(非正式)气候变化研讨会举行(AAD和WWF等支持)

2009年:委员会通过30/XXVIII号决议敦促更多对气候变化影响的考虑以支持管理决策。

2010年:英国提交文件《气候变化和南极的保护区体系》

2011年:罗斯海和东南极保护区提案提出,均把“成为气候变化参照区”作为保护区的主要功能之一。英国提出保护崩塌中的冰架区域的想法。

2012年:讨论聚焦保护区,英国提出将崩塌的冰架设为保护区的提案被建议通过其他措施来实施,最终在2017年谈成CM(养护措施)24-04

2013年:气候变化首次与磷虾反馈式管理的讨论联系起来。

2014年:环保NGO观察员南极与南大洋联盟(ASOC)建议在每个CCAMLR文件和渔业报告上要尽可能注明气候变化的相关影响,中国用程序性理由阻挡,2015年挪威和英国重新提交了提案,经过多年的年间小组(ICG)的讨论,形成了《气候变化响应工作计划》,至今仍未通过。

2015年:气候变化成为委员会的独立议程。

2018年:澳大利亚、挪威、英国建议,委员会和SC-CCAMLR工作文件和渔业报告中纳入简明的气候变化影响声明。

CCAMLR的制度设计是科学支持政策制定的结构。可以看到这近二十年来气候变化已经走出了纯科学的讨论,进入了政策制定的讨论。由于CCAMLR是南极条约体系的一部分,南极条约协商会议的气候变化讨论对其有一定的带动作用。英国、澳大利亚和挪威等国是讨论的积极推动者,在这个过程中,国际NGO的推动与民间影响同样不容忽视。

简要分析一下CCAMLR应对气候变化采取的三个行动[8]

第一个是将气候变化因素纳入磷虾的反馈式管理。反馈式管理 (FBM)根据生态系统状态信息来主动调整捕捞水平的渔业管理机制,是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管理的一种表现形式。作为决策依据的生态系统状态信息的收集和分析中需要纳入气候变化相关指标的考虑。

第二个是建立海洋保护区,把一些关键生态进程的区域保护起来可以提高生态系统在这些环境压力面前的适应力/恢复力,相对完整的生态系统可以作为参照区供科学研究。谈判中的威德尔海保护区提案和西南极半岛海洋保护区提案都非常明确把这些功能纳入了保护区的管理目标。

第三点则是CCAMLR的气候变化响应工作计划(CCRWP),这个提案希望为CCAMLR一个机制,以促进与气候有关的信息和建议的生产、交付和使用,以便委员会在实现CAMLR公约的目标时考虑到气候变化的影响。目前的提案是一个系统的优先工作的识别框架。不过这个计划尚未通过。

CCAMLR的气候变化响应工作计划主要处理以下几个问题:
1.进行结构改革和对话以改善对气候变化影响的考虑。
2.解决气候变化对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和相关可持续利用的影响。
3.保护因气候变化而面临风险的海洋生境。
4.保护因气候变化而面临风险的海洋物种。
5.减少非本地物种引进和建立的可能性。

在整个讨论过程中,最核心的其实是这几个问题:
1.考虑气候变化的影响是一个科学问题,还是一个决策问题?
2.考虑气候变化是否需要一个综合的框架,还是仅仅在制定具体措施的时候一事一议就够了?
3.采用综合的方式考虑气候变化的风险,是否会给渔业带来额外的负担?(这个负担是否应该让渔业来承担?)

在目前气候变化和海洋“相互主流化”的推动中,上述三个“灵魂之问”可能是所有涉海行业政策都需要面对的。在德国海因里希伯尔基金会的支持下,我们对中国和德国国内的海洋和气候政策进行了梳理,希望能了解以上问题在国内政策中的答案。从初步的结果来看,两个国家在回应这些问题上也都还处在初级阶段。一方面,政策和规划上的决策需要已经向科学界提出,但是决策者对于如何在有限的信息基础上做出决定依然缺乏系统的方法。未来十年是可持续发展,气候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十年,在这两方面都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参考资料

[1] 《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公约》(《CAMLR公约》)

[2] IPCC, 气候变化中的海洋和冰冻圈特别报告——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特别报告(决策者摘要)

[3] Murphy, E.J., Trathan, P.N., Watkins, J.L., Reid, K., Meredith, M.P., Forcada, J., Thorpe, S.E., Johnston, N.M. & Rothery, P. 2007. Climatically driven fluctuations in Southern Ocean ecosystems.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274(1629): 3057–3067.

[4] Bednaršek, N., Tarling, G.A., Bakker, D.C.E., Fielding, S., Jones, E.M., Venables, H.J., Ward, P., Kuzirian, A., Lézé, B., Feely, R.A. & Murphy, E.J. 2012. Extensive dissolution of live pteropods in the Southern Ocean. Nature Geoscience, 5(12): 881–885.

[5] Flores, H., Atkinson, A., Kawaguchi, S., Krafft, B.A., Milinevsky, G., Nicol, S., Reiss, C. et al. 2012.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Antarctic krill. Marine Ecology Progress Series, 458: 1–19.

[6] FAO,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fisheries and aquaculture Synthesis of current knowledge, adaptation and mitigation options.

[7] Modelling Present and Climate- Shifted Distribution of Marine Fishes and Invertebrates,Fisheries Centr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Canada, Research Reports 2008 Volume 16 Number 3

[8] CCAMLR会议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