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Archives: admin

《保护海洋:多少才够?全球海洋保护的历史讨论》 报告发布会

日期:

举世瞩目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将于今年十月在昆明举行。本次大会是中国今年最重要的主场外交,大会 […]


举世瞩目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将于今年十月在昆明举行。本次大会是中国今年最重要的主场外交,大会将通过《2020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为从现在到2030年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设立目标和路径。

近十年来,在爱知目标和科学认知提升的推动下,海洋保护受到了空前的关注,联合国把海洋写入了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开启了公海生物多样性养护与可持续利用协定的谈判。加大力度保护海洋,协同解决海洋和气候危机的声音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支持。

在此背景下,《2020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中海洋保护的目标也受到了普遍的关注,其中海洋保护面积百分比的目标由于直观易懂,在公共舆论中也得到了更多的讨论。为了迎接CBD COP15,支持《2020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讨论,创绿研究院特别梳理了海洋保护目标的涵义、理论依据、历史渊源和相关争议,形成了题为《保护海洋:多少才够?全球海洋保护的历史讨论》的报告。

我们计划于6月15日在创绿研究院办公室(结合线上视频会议)正式发布此份报告,届时报告执笔人将会介绍报告的核心要点,海洋专家将对报告进行点评,最后还有集体讨论的环节。

我们诚挚地邀请关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和海洋保护的同仁参加此次发布活动并参与相关讨论。


主办单位:创绿研究院

会议时间:2021年6月15日 15:00 – 17:00

参会形式:视频会议平台ZOOM


报名入口

扫描或长按二维码,填写报名表参加


背景信息

《爱知目标》和《后2020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中的保护百分比目标表述

来源:创绿研究院整理编制


会议议程

主持人:朱争光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 海洋政策经理


15:00 – 15:10 欢迎致辞

白韫雯 创绿研究院 主任


15:10 – 15:50 报告分享

陈冀俍 创绿研究院 研究员


15:50 – 16:20 嘉宾点评

郑苗壮 自然资源部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 研究员

张朝晖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研究员

张  琰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中国代表处 主任


16:20 – 16:50 自由讨论 


16:50 – 17:00 总结发言

张海滨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教授


嘉宾简介

白韫雯 创绿研究院 主任
在生态金融、气候能源领域有深入研究与多年业务实践,长期参与气候投融资、金融机构环境社会风险管理等议题推动,主持并完成过多项国际合作项目与国内研究课题。带领创绿团队连续9年参与国际气候谈判,跟踪气候资金进程。


陈冀俍 创绿研究院 研究员
自2007年开始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相关工作,作为观察员参加了2007-2011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谈判。自2012年起连续多年作为民间代表参加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的会议和南极条约协商会议,目前的研究方向是南极和公海生物资源的国际治理。


郑苗壮 自然资源部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 研究员
主要从事海洋环境政策与管理方向的研究工作,承担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研究课题40多项,其中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在《吉林大学学报》、《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图书著作近10部。作为中国代表团咨询专家,多次参加联合国国家管辖外海域生物多样性国际协定特设工作组、预备委员会和政府间大会,以及2020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工作组会议。


张朝晖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研究员
海洋保护地管理与生态化建设技术研究学科方向首席专家。现兼任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自然保护地评审委员会委员,联合国东北亚海洋保护区网络(NEAMPAN)指导委员会委员,GEF/FAO“中国典型河口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与保护区网络化示范项目”国家专家组组长,中国-PEMSEA海岸带可持续管理合作中心副主任。


张  琰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中国代表处 主任
张琰目前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担任中国代表处主任职务,负责IUCN在中国的战略规划、机构发展、项目开发及执行、伙伴关系及传播等。他在可持续发展及自然保护领域有近二十年的专业经验,其供职机构包括德国国际合作公司(GIZ),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及保护国际基金会(CI)。


张海滨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组织与国际公共政策系 教授
主要从事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国际环境和气候政治、中国环境外交等研究。长期参加联合国环境与气候谈判。兼任北京大学国际组织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联合国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商务部贸易与环境专家组成员、德国外交部气候与安全专家组成员、中国气象学会气候变化与低碳发展委员会委员。


主持人简介

朱争光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 海洋政策经理
具有10多年海洋渔业谈判、海洋渔业资源保护国际工作经验,在周边国家与渔业谈判、珍稀濒危物种履约(CITES)、海洋保护区保护与建设、国际合作项目管理、全球海洋环境治理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

2021金融支持绿色科技年会“蓝色产业的机遇和挑战”论坛

日期:

2021年5月16日,创绿研究院参与了由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自然资本投融资中心和亚洲开发银行联合主办的论坛“蓝色产业的机遇和挑战”。

2021年5月16日,由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中国侨联特聘专家委员会金融专委会,浙江之江创投研究院联合主办的首次“金融支持绿色科技年会”在北京国际财富中心顺利召开。北京绿金院自然资本投融资中心和亚洲开发银行联合主办了此次大会分论坛“蓝色产业的机遇和挑战”,并发布了报告《蓝色产业初探-水产养殖篇》。创绿研究院研究员陈冀俍参加了此报告的撰写,并主持了蓝色产业分论坛中产业和技术环节的讨论。这里我们荟萃了本次论坛的精彩发言,与关心蓝色经济和蓝色金融的朋友们分享。

在海洋治理环节的主题发言中,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原所长、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理事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孙松教授解读了健康的海洋对于蓝色经济的重要性,提出要从资源和生态的双重角度来开展科学研究支持管理海洋。在习近平总书记全球海洋治理、海洋生态文明和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下,保护全球海洋生物资源,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国家需求。“海洋强国”不是说“去拿多少”,而是协调海洋共同发展。海外投资养殖业可以成为保护海洋资源、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当地发展的机会。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原所长、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理事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孙松

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曙光教授回顾了人类海洋经济的发展史,分析了海洋文明的不同阶段和目前各国建设蓝色经济的特色。并以此为背景解读了十四五生态文明和海洋强国建设的战略。中国提出的海洋经济发展、海洋治理、海洋文化、海洋安全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战略,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相呼应,为蓝色经济建设提供了指导。

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曙光

在蓝色产业与技术环节,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会长崔和先生对我国水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进行了梳理。他指出中国水产品的消费结构和生产结构都在发生变化。中国水产品进口近年连续上升、逐年增长;中国同时是全球最大的水产品出口国和进口国。在养殖空间的限制下,为了满足增长的消费需求和绿色转型的需要,未来中国水产养殖业发展方向包括深海大网箱和工业化。

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会长崔和

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特别研究员曹玲教授专门从环境和资源得角度讨论了全球水产品产业面临的挑战。她指出,在养殖产业,为了应对挑战,可供考虑的最有前景的养殖模式包括:1)多层次、多营养的综合养殖模式;2)陆基循环水养殖模式;3)深远海养殖模式。除了养殖模式,技术层面也可以增加创新:比如通过替代原料使用可以减少水产养殖业传统饲料对野生幼杂鱼的依赖。此外,管理层面也可以进行巩固加强,应当建立科学的认证标签以及评级计划,形成可持续、公平的水产养殖的生产需求。

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特别研究员曹玲

水产养殖管理委员会(ASC)中国区经理方清先生介绍了可持续水产品认证的发展现状。他提到,认证是一种商业合作,以企业为单元或者企业联合体为单元,最终结果一定要让认证过的产品在市场端,就是得到消费者更多的支持。而实际国内消费者意识也在提升:80年代人们期待吃饱,90年代、00年代希望吃好,现在大家希望是吃“环保”,这些在国内是有反馈的,ASC认证的可持续产品在前五年主要是进口水产品,近三年转变为国内水产品,说明可持续水产品在国内叫“国货崛起”。这是消费者和商业平台共同选择的结果。

水产养殖管理委员会(ASC)中国区经理方清

北京绿金院自然资本投融资中心助理研究员专美佳女士介绍了此次发布报告的蓝色经济产业初探水产养殖篇。该报告聚焦水产养殖行业讨论了其在资源和环境方面所遇到的问题,并梳理了为回应这些问题而发展的相关技术,也讨论了金融支持可持续养殖的一个国内的案例,最后对蓝色经济的产业分类进行了简要的讨论。

北京绿金院自然资本投融资中心助理研究员专美佳

随后,来自中国水产科学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的副研究员张胜茂博士,介绍了渔船电子监控体系的发展,梳理了目前最前沿的产品,技术方案和应用。全球风能理事会的中国项目主任梁万良先生,基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风电发展的大背景,从经济、环境和社会三个角度展望了海上风电的新机遇。

中国水产科学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的副研究员张胜茂博士
全球风能理事会中国项目主任梁万良先生

主持人陈冀俍在总结时提到,为了向可持续性的蓝色经济转型,需要在政策上引导传统海洋行业提升自身的环境表现,也需要鼓励非传统海洋行业在海洋可持续领域的创新。如果可以获得更多技术上的信息的支持,并且得到政策上的明确信号,投资者可以在创新的不同阶段进行接力,在蓝色转型中发挥各自所长。

创绿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陈冀俍

在蓝色金融的环节中,亚洲开发银行东亚局高级金融专家黄安迁先生首先介绍了亚开行在中国可持续发展领域的重点关注及其支持的主要模式,强调了政策性银行在推动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他指出,有高创新性、高增值、高示范效应、高可复制性、高发展效应的项目,如果目前市场商业模式还没有办法支持,亚行可利用低息长期资金支持。合作模式上,亚行可以通过财政部给予这些国内的金融机构进行转贷或者是通过这些地方政府平台或者是直接通过地方政府或者地方政府的金融平台,可以做贷款、部门投资、增信,也可以在知识分享方面来支持蓝色金融的发展。在蓝色金融框架下面,亚行在可持续渔业方面希望创造包容性生活和商业机会。生态系统管理方面希望保护和还原沿海和海洋生态系统和持续河流,污染控制主要是减少陆地源的海洋污染和一些塑料污染的控制。可持续基础创新建设改善可持续性的改口和沿海基础设施发展。

亚洲开发银行东亚局高级金融专家黄安迁

中国青岛银行蓝色金融项目管理办主任林治乾先生介绍了青岛银行作为蓝色金融在中国的探索者的经验和思考。他讲到,青岛银行开展的工作包括:1)成立了相应的机构即蓝色金融项目开发办公室;2)对山东蓝色金融市场做了摸底,基于IFC的蓝色资产分类指引,优化完善了《青岛银行蓝色债券框架》;3)探索多渠道的合作,签署并承诺遵守联合国的《可持续蓝色经济金融原则》。他认为蓝色金融依然处在起步阶段,没有标准,行业框架也没有,不像绿色金融有国家的产业目录,需要更多投资机构和技术专业机构参与到蓝色金融的发展中来。

中国青岛银行蓝色金融项目管理办主任林治乾

最后,来自于海南大学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副研究员赵鹏博士介绍了蓝碳的概念和国内外的实践并讨论了在中国发展的前景。他提到,蓝碳已经进入了政策行动,是在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巴黎协定里的。但是讲蓝碳一定要考虑多重生态系统服务,按照联合国核算体系,碳的服务只是调节服务中的一项,除调节服务还有供给和文化服务,所以需要统筹在一起考虑。他指出,目前的工作重点应该是把现有政策进一步落实,需要区分政府与市场行为,政府建立市场机制,让市场主体开展具体活动。蓝碳不是可选项,而是必选项。

海南大学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副研究员赵鹏

本次会议是线上和线下的相结合的形式进行,线下的会场中进行了热烈的问答和讨论。线上线下会议室中共有四十余位参会者,线上直播的点击量达到了1352位。

此次会议的成功举办是北京绿金院自然资本投融资中心在蓝色经济领域迈出的第一步。中心将在未来对不同海洋产业可持续转型的相关技术和挑战进行梳理和分享,为政策和金融支持蓝色经济的努力贡献知识产品。


*本文图片由金融支持绿色科技年会主办方提供。

中国日报 | 创新绿色金融,填补林业投资巨大缺口

日期:

当前亟需开发利用各类绿色金融工具,支持可持续森林管理。

森林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物多样性、缓解气候变化以及保障人类福祉等方面意义重大,但长期以来,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投入严重不足。当前亟需开发利用各类绿色金融工具,支持可持续森林管理。中国在森林保护、绿色融资和补偿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还需加强多领域政策协调,破除结构性障碍,加强国际合作。

来源:LI MIN 中国日报

森林覆盖着地球陆地表面的31%,是80%陆地物种的家园,供养了世界25%以上的人口,是全球最具活力、贡献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2020年,森林总碳储量为662亿吨,仅次于海洋,是自然界第二大碳库,为减缓气候变化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全球林业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如人口增长、不当规划、不断扩张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其他不可持续的活动和自然灾害造成的毁林和森林退化。联合国粮农组织去年发布的《2020年全球森林资源评估》显示,1990年以来,世界上约有4.2亿公顷的林地被改为其他用途。

来源:东方IC

为应对这一危机,联合国提出了“可持续森林管理”概念,这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概念,目的在于保持和增强所有类型森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价值,为当代和后代造福。这有助于在森林资源的需求与保护之间保持一种长期的平衡。

森林资源管理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及风险。在一些森林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由于政局不稳、行政管理不健全、立法缺失、产权不明晰、汇率风险、技术能力不足,以及市场机制扭曲等原因,此类问题更为突出。

就目前来看,世界上73%的森林为公有,因此许多国家林业资金的主要来源是公共资金。据估计,每年投向林业的官方发展援助资金大约是4亿至12亿美元。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可持续林业投资一直存在着巨大缺口。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每年在可持续森林保护及管理方面的资金需求是670亿美元。

绿色金融是当前解决市场失灵及优化资源配置的最优加速器,也是促进自然资本投融资的核心支柱之一。可持续林业的主要资金既可以来自公共部门——包括国家公共资金、官方发展援助,以及双边、多边开发银行资金等,也可以来自私营部门。官方发展援助在调动资源、支持可持续森林管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许多中低收入国家。绿色金融标准及体系也在不断建立健全,以完善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加强信息披露,丰富绿色金融产品、服务以及关键项目。

来源:中国日报

此外,为促进可持续林业的实践,人们开发并推广了一系列创新的金融工具及机制。《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提出了清洁发展机制和减少发展中国家毁林和森林退化排放,提高了对林业融资的关切与期待。

全球环境基金、绿色气候基金和其他创新的专项资金也是用于支持森林保护的重要资金机制。

国际层面,森林碳汇交易市场正在迅速发展,并有望成为推动全球范围内造林和再造林活动的重要融资机制。此外,森林管理委员会和森林认证认可计划体系,作为当前运行的两大森林认证体系,在推动可持续林业实践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些非政府组织及慈善机构,如大自然保护协会、世界资源研究所及世界自然基金会,也在撬动资源、推动可持续林业活动的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2015年以来,中国政府致力于到2030年将全国森林蓄积量较2005年增加约45亿立方米左右,并通过完善森林经营来提高国家减排能力,完善减排机制。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及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宏伟愿景,将成为推动绿色金融支持可持续林业发展的两大动力。

来源:中国日报

在此背景下,当前支持可持续林业实践的资金虽然体量较大却依然不足。目前主要的绿色金融产品及服务包括来自政策性银行的林业政策性贷款及绿色债券、中央及地方政府财政预算,以及来自商业银行的资金。大部分资金及服务模式用以支持国家储备林建设,促进商品林及其相关产业发展。其他的绿色金融工具,如与林业相关的绿色保险及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尚处于早期阶段。中国还在鼓励公私合营、促进林权抵押贷款融资以及完善生态公益林的补偿方面进行了探索。

对中国来说,应进一步破除制约林业相关活动的结构性及运营层面的障碍,同时应促进绿色金融的推广、创新融资机制以及吸纳第三方市场参与对林业资产的评估。非市场服务的额外经济价值应被进一步核算并促进其价值实现。私营部门及资本市场也应进一步对可持续林业相关投资的市场价值以及社会价值认知更加深入,国际合作也应进一步加强。

在后疫情时代,加强对可持续林业的投融资可以有效助力实现“绿色可持续复苏”,支持“更好重建”的国际共识。为推动采取切实措施应对气候及生物多样性危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次缔约方大会及《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将在今年举行。绿色金融将在保护全球森林的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姚靖然,创绿研究院发展项目专员 | 徐嘉忆。创绿研究院生物多样性金融伙伴项目负责人


来源: 中国日报观中国,报纸于2021年5月24日发行

第28期 | 蓝色脉搏·海洋生命共同体速递

日期:

本期快讯关注的议题十分广泛。包括海洋保育领域的男女平权,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我的章鱼老师》以及火星探测与深海探测的联系。除此以外,学术部分也包括了对于部分保护的海洋保护区有效性的讨论。

导语 Introduction

关键点一

本期内容的一个特点是“跨界”。众所周知海洋是一个跨学科的议题,但是本期中有些内容的脑洞依然让人眼前一亮:一篇是“解读”版块中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将探索火星的技术运用于深海探测的文章,另一篇是“学术”板块中讨论海洋科学和保护领域的性别偏见的论文。让人仰望星空的同时也不忘存在于身边的社会问题。

Highlight 1

One of the features of this issue is the ‘crossover’ aspect. The oceans are known to be an interdisciplinary subject, but some of the content in this issue is still very much fascinating: one article in the ‘Interpretations’ section on the 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s application of technology from the exploration of Mars to deep-sea exploration; the other is a paper in the “Academic” section discussing gender bias in marine science and conservation. When we look into the skies we shall not forget the social issues around us.

关键点二

“如何优先选划海洋保护区来实现人类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平衡?”是全球海洋保护的灵魂之问。近十年来在偏远海域的大型甚至超大型海洋保护区的建设进展很快,也有声音批评说这样的保护是避重就轻。本期“解读”板块里中外对话的文章继续了这一讨论。文章认为要实现粮食安全、生物多样性和气候保护的三重目标,需要在人口密集的沿海区域设立严格的海洋保护区。海洋保护区的有效性在本期也得到了不少讨论。

Highlight 2

The question of how to prioritize marine protected areas to achieve a balance between short-term and long-term human interests is the million-dollar question of global marine conservation. While the last decade has seen rapid progres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large and even mega-marine protected areas in remote waters, there have also been criticisms that such protection is avoidance of priorities. This discussion is continued in an article in the China-China Dialogue section of this issue. The article argues that achieving the triple objectives of food security, biodiversity, and climate protection requires strict marine protected areas in densely populated coastal areas. The effectiveness of MPA is also intensively discussed in this issue.


时讯 News

图片
             美国华盛顿州立法禁止海底采矿 | 皮尤基慈善信托金会 制

(1)中国正在通过增加对本土的海产品消费来降低对进口海产品的依赖。

Due to disruptions to national distribution channels, fears over COVID-19 spreading via imported seafood, and aggressive political posturing on the global stage, China is replacing a dependency on imported seafoods with local alternatives.

查看/View


(2)美国华盛顿州长英斯利签署法令,全面禁止在本州海岸线外3海里范围内的海底进行对于贵重金属,富含金属的沙子,和宝石的开采。

Governor Inslee signed bill today prohibiting seabed mining for hard minerals, including precious metals, metal-rich sands, and gemstones, within 3 miles of Washington shores.

查看/View


(3) 美国和欧盟将进一步推动提案中的南极海洋保护区的建设。

US, EU to push harder for proposed Antarctic marine protected areas.

查看/View


(4) 2021年自然资源监测工作启动 |中国自然资源部

The 2021 Plans of Monitoring Natural Resources Officially Started, Says Ministry of Natural Resource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查看/View


观点 Perspectives

图片
当气温上升和冰雪融化时,更多的淡水流向海洋,海水变暖体积膨胀
Shutterstock 摄

(1) Rick Stafford 和 Peter Jones:“塑料污染提供了一个‘廉价的真相’,转移了人们对气候变化等更严重环境问题的关注。”

Rick Stafford and Peter Jones:” we argue plastic pollution  provides a “convenient truth” that distracts from addressing the real environmental threats such as climate change.”

查看/View


(2) Emily Petsko:“尽管鱼类含有对人类健康至关重要的微量营养素,但是其在解决维生素和矿物质缺乏上的作用常常被忽视了。

Emily Petsko: “Despite being packed with important micronutrients that are vital to human health, fish are too often overlooked as a solution to “hidden hunger”.

查看/View


(3) Justin Catanoso:“现在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承诺必须得到有效的执行,并且辅以透明的报告和准确的碳核算。”

Justin Catanoso: “Today’s commitments (on climate change) must be followed with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and with transparent reporting and accurate carbon accounting

查看/View


(4)美国海洋暨大气总署:”无人机很重要,因为它为调查野生种群提供了一种安全且有效的方式。”

NOAA:” Drones is important because the new technology provides a safe and efficient way to survey wild populations.”

查看/View


解读 Interpretations

图片
法国渔船在泽西岛沿岸展开抗议
Sameer AI Doumy/AFP 摄

(1) The Local: 英法在泽西岛关于后脱欧时代捕鱼许可证的争执

泽西岛争端是泽西岛政府和法国渔民之间关于法国渔船在泽西岛领海内捕鱼许可的争端。法国渔民对捕鱼权分配的不一致感到愤怒,同时,一些人指出,在英国脱欧后,对未来使用英国水域的不确定性感到担忧。

Jersey dispute is a dispute between the Government of Jersey and French fishermen about the licensing of French fishing boats to fish in Jersey’s territorial waters. French fishermen are angry about the inconsistent of fishing authorizations, and some of them worry about the uncertain future access to the UK waters after Brexit.

查看/View


(2) 尚嫣然等:新时期陆海统筹的技术难点、 理论框架体系与实践探索

文章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陆海统筹理论进行了梳理与研究,强调陆海统筹的理论内涵、技术框架和实现路径,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沿海城市作为案例,总结了陆海统筹实战经验。

The article discussed and studied the theory of land-based integration from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perspectives, focusing on the theoretical contexts, technical framework, and realization of the theory. It also selected representative coastal cities as the case studies, summarizing the real-life experience of land-sea integration.

查看/View


(3) 中外海洋对话:气候变化新对策:保护人口稠密的沿海地区

新的海洋保护方针可以大幅削减全球碳排放,同时增加渔获量。但专家们提醒,在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实施这一方法面临一些挑战。

Radical new approach could slash global carbon emissions while increasing fish catch, but experts flag implementation challenges in Bay of Bengal and Arabian Sea.

查看/View


(4) 开普敦大学:解密奥斯卡获奖纪录片《我的章鱼老师》背后的科学和拍摄过程。

《我的章鱼老师》的制片人克雷格-福斯特和他的科学指导,开普敦大学的两位海洋生物学家,揭示了如何运用科学,例如科学知识、事实核查,以及更重要的是基于科学的思考和的讨论,对影片的拍摄做出贡献。

My Octopus Teacher  film-maker Craig Foster and his marine tracking mentors, two University of Cape Town marine biologists, revealed how science, for example, scientific knowledge, fact-checking and more importantly, scientific-based thinking and scientifically informed discussions,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filming.

查看/View


(5)中国水产网 观察|中国水产品总量凭什么可以连续32年保持世界第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渔业取得了一系列傲人数据:2020年中国水产品总量达6545万吨,是1949年的145倍,连续32年位居世界第一。本文回顾并探索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渔业发展道路。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hina’s fishery industry has achieved a series of proud numbers: the total volume of Chinese fishery products reached 65.45 million tons in 2020, 145 times more than in 1949. Moreover, for 32 consecutive years it has been ranked first in the world in terms of the total volume of products. This article reviewed and explored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Chinese fisheries.

查看/View


(6) 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探索火星的技术也可运用于深海探测

太空和深海都缺乏卫星传感器群导致传统的GPS系统难以运作。在火星探测器毅力号上成功运用的TRN(Terrain Relative Navigation 地形相对导航)技术也许是未来深海探索的理想解决方案。

Space and the deep ocean both lack the constellations of sensors that make traditional GPS systems hard to use. TRN (Terrain Relative Navigation) technology, which used in the Mars rover Perseverance, could be an ideal solution for deep-sea exploration.

查看/View


(7) Professor Sam Purkis:专家答疑:当一片珊瑚死去的时候会发生什么?

迈阿密大学教授Sam Purkis解释了气候变化对查戈斯群岛的影响以及目睹珊瑚礁死亡的感受。

Professor Sam Purkis of Miami University explained the effect of climate change on the Chagos Archipelago and what it feels like to witness to death of a reef.

查看/View


学术 Academics

(1) 【气候与海洋】针对海洋科学和保育领域持续的性别偏见应该迅速采取行动来促进平等

[Climate & Ocean] Persistent gender bias in marine science and conservation calls for action to achieve equity

在世界范围内,性别平等和女权运动已经受到了广泛关注。而在海洋科学和保护领域中女性研究者的比例依然不高。研究显示,全世界大多数的科学家已经意识到了这种性别偏见。这种偏见也许会阻碍我们有效地解决与环境保护的有关问题。更公正的评价体系和更加平衡的工作-生活关系将有助于促进平等。

阅读/Read


(2)【海洋生态】大尺度的干预措施可能延缓大堡礁的衰退

[Ocean Ecosystem] Large-scale interventions may delay decline of the Great Barrier Reef

本文通过系统建模全面的评估了针对大堡礁的各种干预措施的效果。模型考虑了多种影响珊瑚群的因素,包括棘冠海星,热带飓风、洪水、海洋热浪和海洋酸化。干预措施包括控制海星的繁殖,太阳辐射,以及引进更耐热的珊瑚品种。结果显示有效的干预措施能为解决气候变化等问题争取至少10到20年的时间。

阅读/Read


(3)【渔业管理】完全禁捕的海洋保护区比渔具限制更有利于珊瑚礁渔场长期渔获的稳定

[Fishery Management]  Marine reserve more sustainable than gear restriction in maintaining long-term coral reef fisheries yields

研究记录了肯尼亚两个县内多个捕鱼点长达24年的捕鱼量,以此来比较不同的渔业管理政策(将30%的水域设为禁捕区vs.渔具的限制)的长期影响。结果显示,前者的人均日渔获量增长速度比后者快了25倍。除此以外,研究也为将全球30%的海洋设为禁捕区提供了证据支持。

阅读/Read


(4)【海洋生态】对蓝碳生态系统中微塑料富集的新认识:来自南中国海沿岸海草丛和红树林的证据

[Ocean Ecosystem] New Insights into the Microplastic Enrichment in the Blue Carbon Ecosystem: Evidence from Seagrass Meadows and Mangrove Forests in Coastal South China Sea

海草和红树林是很多海洋动物的栖息地。研究显示,这些植物不光吸引动物,同时也会吸收微塑料。因为被红树林和海草吸收的微塑料极难排除,研究人员分析了海草和红树林的微塑料捕集效应进行了评估。

阅读/Read


(5)【海洋生态】除了温度,光照也会影响珊瑚的白化

[Ocean Ecosystem] Light, in addition to ocean temperature, plays role in coral bleaching

通常认为温度是珊瑚白化的主要作用,这项研究揭示除了温度以外,光照也会影响珊瑚的白化。海水温度上升时,当研究人员用遮蔽物遮住部分珊瑚时,与珊瑚共生的藻类的光合作用产量大大提高。这显示光照对珊瑚的健康产生了巨大影响。

阅读/Read

(6)【划区管理】评估部分保护(允许利用)的海洋保护区的社会和生态效益

[Area-based Management] Evaluating the social and ecological effectiveness of partially protected marine areas

文章评估了南澳大利亚沿岸19处开放水域,18个部分保护和19个完全保护的海洋保护区的社会认知和生态价值。通过进行采访,实地观测,水下评估,和数据分析,研究人员发现和开放水域相比,仅受到部分保护的海洋保护区没有体现出显著的社会和生态的效益。文章警告,部分保护的海洋保护区造成了一种保护的假象,消耗了珍贵的保护资源,却只产生了极少甚至近乎于零的社会-生态效益。

阅读/Read


(7)【渔业管理】禁止拖网捕捞后热带海洋底栖生物的恢复揭示了非生物性和生物性变化之间的联系

[Fishery Management] Recovery of tropical marine benthos after a trawl ban demonstrates linkage between abiotic and biotic changes

2012年香港政府禁止了拖网捕捞。一项来自香港大学的研究展示了在禁令生效两年半后,沉积物中的有机物含量有所提高,水中悬浮的固体数量减少,底栖生物的数量、多样性都有增加。因此,研究者认为禁止拖网捕捞将有助于保护热带沿海地区的生物多样性。

阅读/Read


其他资料 Other resources

【渔业】海洋和渔业中的水生污染物
[Fishing Industry] Aquatic pollutants in oceans and fisheries
报告/Report


【渔业】今天的监测是为了明日的可持续性 |NOAA的可持续性渔业管理
[Fishing Industry] Monitoring Today for a Sustainable Tomorrow |Sustainable Fishing by NOAA
播客/Podcast

 
【渔业】海鲜2030:问题简报,第三卷:未来的海鲜
Seafood2030 Issue Brief, Volume 3: Designing the Future of Seafood
报告/Report


【渔业】故事地图: 技术、监测和可持续渔业
[Fishing Industry] Story map: Technology, Monitoring, and Sustainable Fisheries
故事地图/Story Map


【海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海洋科学报告》(中译本)出版发行
[Ocean] UNESCO’s Global Ocean Science Report (Chinese Edition) now available
报告/Report


【技术与工具】海洋塑料追踪APP:一个开放数据的大众科学运动
[Techs & Tools] Debris Tracker: An open data citizen scientist movement
小程序/APP


活动 Events

>>预告 Upcoming Events

2021年05月26日 网络研讨会 识别有价值的区域来进行保护:美国海洋生物多样性和知识的差距分析
2021.05.26 Webinar: Identifying Important Areas for Conservation: A Gap Analysis of US Marine Biodiversity Protection and Knowledge 
详情/Detail


2021年06月04日-06月06日 会讯|2021年6月4-6日 福建厦门:“面向新时代的生态学”研讨会(第一轮)
2021.06.04-2021.06.06 Conference | June 4- June 6, 2021 Xiamen, Fujian: “Ecology in the New Era” Workshop (1st round)
详情/Detail


2021年06月22日 PescaData小程序:为个体渔民提供一个更公平的数字经济环境
2021.06.22 The PescaData app: Mobilizing knowledge and creating a more just digital economy for small-scale fishers
详情/Detail


>>回顾 Recordings

2020年07月15日 别走极端:加州海洋保护区制定过程中的经验故事
2020.7.15 Beyond Polarization: Learning from the Unlikely Story of California’s Marine Protected Areas
详情/Detail


2020年09月09日新冠疫情对沿海和海洋旅游业的影响
2020.09.09 The impacts of COVID-19 on coastal and marine tourism
详情/Detail


2021年03月03日 网络研讨会 用3D技术来规划对于海洋的使用
2021.03.03 Webinar Planning Ocean Uses in 3D
详情/Detail


2021年03月11日 网络研讨会 如何引导海洋保护区使用者的行为:为什么方法的多样性是MPA治理的关键?
2021.03.11 Webinar Steering the behavior of MPA users: Why diversity of approaches is the key to MPA governance
详情/Detail


2021年04月15日 网络研讨会 欧盟海事局 海洋公民科学:趋势和前沿问题
2021.04.15 Emb Science Webinar – Marine Citizen Science: Trends and Frontier Issues
详情/Detail


>>其他 Others

本快讯两周更新一期,往期内容可以查看这里。如果您在快讯内容或形式上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发邮件至ocean@ghub.org告诉我们,也欢迎您将《蓝色脉搏》推荐给同事和朋友

感谢实习同事章学磊对本期快讯的贡献

题图:华盛顿州立法禁止海底采矿 | 皮尤基金会 制

地球札记·2021年第1期

日期:

春夏交替之际,一同展望地球的绿色复苏之旅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 三十而立的“我们”在生态保护上继续携手前行

日期:

一句话总结:欢迎与创绿研究院一起欢度第28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欢迎和G:HUB一起欢庆第28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2021年主题为We’re part of the solution – 呵护自然,你我有份。

CBD官网 制

虽然没有具体定义“我们”,但在共同应对生物多样性挑战下,中国和东盟组成的“我们”,可在国际多边治理框架下以及各国擅长的领域中,互相支持,成为全球典范。中方对于和东盟建交30周年纪念十分重视。从去年开始,习近平 、李克强、等国家领导人常在各大会议上谈及对和东盟建交30周年的感想和展望,多次表示今年是双方关系发展中的大年,并将2021年定为中国—东盟可持续发展年。中国—东盟对话建立30周年的历史契机也许将为中国的生物多样性多边治理带来令人惊喜的突破和改变。

在全球疫情持续不退、气候变化影响逐渐显现、生态危机越发频繁的各种信号警示下,人类也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自己与地球的关系:如何维持地球上所有生物健康发展,包括我们自己?过去一年多,世界多个国家提出碳中和的目标,更是将这种思考普及到了社会的各个部门,促使各行业均开始探索绿色转型道路。2021年,《生物多样性公约》大会COP15即将在昆明召开, 大会将召集世界各国政府,基于《2020 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商定未来十年的一系列新的自然保护目标。各方期待该框架提出远大的计划,以促进来自社会各界的广泛行动,实现社会与生物多样性关系的转变,确保到2050年实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共同愿景。基于上述背景,在海因里希·伯尔基金会(德国)北京代表处的支持下,创绿研究院希望以中国和东盟国家合作为立足点,梳理两地区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上进行合作的框架,为未来进一步制定促进中国与东盟各国生态保护目标建言献策。同时,也以本期微信文章开启今年中国-东盟生物多样性合作一期的一系列活动。

中国和东盟各国旗帜 | 搜狐 摄

唇齿相依,风雨共度

中国和东盟山水相连,贸易往来密切。中国已连续十一年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自2011年起连续八年位居中国第三大货物贸易伙伴,于 2019年成为中国第二大货物贸易伙伴。2020年,在中国—东盟自贸区全面建成十周年之际,东盟历史性成为中国第一大货物贸易伙伴[1]双边贸易总额达6846.0亿美元[2]。东盟是“一带一路”倡议合作的重点和优先地区。近年来,双方不断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地区发展战略的深入对接,加快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确立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 2030年愿景。

自2013年以来,中国向东盟共同体建设提供援助支持,与东盟在灾害管理、缩小发展差距、互联互通、自贸区建设等领域开展项目合作。今年是中国-东盟建立合作关系30周年,双方提出区域间关系可以进一步提质升级,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关注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并逐渐成为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在“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论坛“上,各位专家学者提出中国和东盟国家共享发展目标,共担发展重任,可大力挖掘气候变化、环境保护、循环经济等新合作领域,推动中国-东盟关系取得新的更大进步”。

为进一步改善地区互联互通状况,东盟领导人通过了《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规划2025》),旨在加强东盟在地区经济合作中的主导地位,促进东盟内部的稳定团结和经济增长。《规划2025》明确了5个重点领域和14个重点倡议,为推动东盟共同体政治安全、经济、社会文化三个重点领域的一体化进程、缩小成员间发展差距方面提供基础性保障。互联互通是中国与东盟合作的优先领域,从具体合作领域来看,中国—东盟双方确定了农业、信息产业、人力资源开发、相互投资、湄公河流域开发、交通、能源、文化、旅游、公共卫生和环保11大重点合作领域。

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平衡是中国和东盟国家共同面对的发展难题。近年来,随着“澜沧江一 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推进,区域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带动了区域的资源综合开发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也使得该地区的生态系统受到空前的扰动,生物多样化遭到威胁,区域及跨境生态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因此有必要进行积极的合作与协调,确保各国合为一个整体共同实现对生物多样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避免因“各自为战”而产生的冲突甚至对环境的破坏[1]

东部黑冠长臂猿栖息于中国和越南的原始森林中,被IUCN 列为全球极度濒危物种 | IUCN 摄


进一步推动中国-东盟的生物多样性治理恰逢其时

在4月22日领导人气候峰会上,除气候目标,国家主席习近平也表示将大力推动生态治理工作,坚定践行多边主义,尽自己所能帮助发展中国家。习近平还提到中方“将生态文明领域合作作为共建“一带一路”重点内容,发起了系列绿色行动倡议,采取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金融等一系列举措,持续造福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各国人民”。此次领导人峰会强调了生态治理和多边协作的重要性,并且成功推动了各国领导人为环境治理问题投入更多精力及资源。

借助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契机,中方和东盟各国可以加强经济利益融合,扩大互利共赢,加快落实具有深远影响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RCEP)》,促进双边贸易投资快速增长,推进互联互通合作。中国—东盟合作不仅能够促进双方各自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也为地区和平、稳定与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在谈中国—东盟关系“三十而立”后如何提质升级发言时提出在合作中要推动融合发展,“中方将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深化同《东盟全面复苏框架》对接,延续去年数字经济合作年效应,加强今年可持续发展合作年设计,推动RCEP早日生效”。

今年中国和东盟将共同举办一系列友好庆祝活动,主要涵盖双方政治安全、经贸和社会人文等合作领域。活动有数十项,主要包括举行30周年纪念会议、纪念招待会和研讨会、举办经贸合作成果展和经贸合作论坛、和中国东盟青年营等。目前,已经举办的活动有中国—东盟对话关系30周年智库论坛、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雅加达渠道纪念活动启动仪式暨30周年研讨会等。在这些会议中,来自中国和东盟各国的学者就双方如何共同推动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等议题等进行了深入探讨。此类会议的举行将促进中方和东盟各国进行关于生态治理的经验交流,为双方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制定更有效的环境政策提供了宝贵的机会。

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之际,中国和东盟深化合作的重点之一是加强战略引领,促进双方高级领导人的联系和交流。此举对于中国推动多边生态治理意义深远。有学者指出,生物多样性“爱知目标”失败的原因一部分在于各国首脑虽然在会议上承诺保护生物多样性,但在实际制定国家政策时未把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放在高位,由于缺少国家领导人的关注和投入,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很难被实现。如果中国和东盟各国领导人能够通过建交30周年的历史契机深化战略交流,在决策层面统一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目标及执行计划,加强政策协调,将大大提升生态保护的实现率。

Adobe Stock 摄

中国-东盟生态保护合作由来已久

中国和东盟的合作中始终对于环境有着高度关注,相关各国均已加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在《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2030年愿景》中有关环境方面的合作提到了“加强环保、水资源管理、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合作,包括落实《中国-东盟环境保护战略(2016-2020)》(简称《保护战略》),支持《东盟社会文化共同体蓝图2025》相关战略措施等”。中国也加强推动与东盟相关国家的合作,积极参与区域合作机制化建设,包括大湄公河次区域环境合作机制、东盟与中国(10+1)和东盟与中日韩(10+3)机制下的环境合作等,执行国际合作项目,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2010 年,第 13 届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通过的《中国和东盟领导人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联合声明》指出,双方应在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等领域开展合作。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国与东盟成员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稳步推进,取得了突出的进展。

《保护战略》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保护提出了具体的合作目标,包括进一步开发和实施《中国-东盟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合作保护计划》,提高中国和东盟成员国在开发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战略或行动计划的能力和意识,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和其他国际义务,促进生物资源的保护、管理和可持续利用并提出了七个具体合作主题,涉及城市和农村的生态保护、促进扶贫及气候变化减缓和适应、促进优先区域的保护、加强海洋环境保护领域合作、加强生态保护检测和示范合作、加强陆源污染管理与气候变化领域的科研合作和开展生物多样性和生态保护政策工具和实践研究。战略还提到加强中国-东盟环境合作将有利于该区域发展中国家提高环境质量和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从而有助于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人民福祉,实现长远发展目标。

大湄公河次区域(Greater Mekong Subregion Economic Cooperation, GMS)是世界上生物物种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生物学研究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地区。自1992年成立以来,GMS经济机制始终是加强经济关系和促进区域合作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六个成员国——柬埔寨、中国、老挝、缅甸、泰国和越南已经建立了经济合作平台,为重点基础设施项目融资,吸引外商投资。然而,大湄公河次区域的繁荣发展也面临许多考验,包括对周边环境形成的压力。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的退化、扶贫和环境保护等一系列问题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东盟成员国同样如此。2005 年,中国与亚洲开发银行联合推出“大湄公河次区域核心环境计划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规划”( Core Environment Program and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Corridors Initiative, CEP-BCI) 是当前针对GMS区域的全面保护计划,有六个国家参与,包括中国、越南、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当前,在该规划下已建立了七个生物多样性保护试验点,涵盖120多万公顷的土地,涉及28000多个受益家庭

澜沧江-湄公河 | 环球时报 摄

落实各种合作中,资金及其机制奠定了基础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据研究估计,全球44 万亿美元的GDP,超过全球经济价值创造的一半以上,都依赖于自然及其生态系统服务。瑞士再保险公司(Swiss Re)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估计全球 55% 的 GDP 取决于 “高功能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与此产生反差的是投入到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保护的资金一直面临着短缺的问题。2010年,在第十次《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上提出了20个“爱知目标(Aichi Biodiversity Targets)”,据估计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全球每年需投入1500-4400亿美元以OECD估算为例,按照2015到2017年的平均值看来全球每年投入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资金总量约为780亿到910亿美元。

资金机制是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基础。从全球情况来看,当前主要投入于中国-东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资金主体部门可以被分为公共私营。公共部门包括国家和地方政府、区域性机构(如欧盟)和公共金融机构;私营部门主要包括慈善基金会、公司、家庭、机构投资者。资金工具包括赠款、补贴和转移支付、优惠贷款、商业贷款、股权和自有资金

表1 全球投入生物多样性资金量(按资金主体分类)

在OECD 的估计中,来自公共部门的资金大概有717亿到771亿美元,其中国内公共资金投入大约678亿美元,多边和双边机构投入39亿到93亿美元。从总量的平均值来看,公共部门的投入占总量的85%~91%,私营部门大约占9%~15%。因此,为整体扩大投入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资金量,加强公共部门的撬动作用,建立完善、有效的资金政策将是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工作重点之一。


案例

-现有支持中国-东盟生物多样性保护资金的多边机制

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CAF)是经中国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核准的离岸美元股权投资基金,由中国进出口银行主发起,连同国内外多家机构共同出资成立,目标总规模100亿美元,目前一期规模为10亿美元。基金目标推动中国和东盟地区在互连互通及产业合作上实现“可持续发展”,推进中国东盟升级版自贸区建设,推进RCEP建设。基金根据自身环境和社会管理系统(ESMS),结合在东盟地区多年的投资经验,制订了《关于在东盟地区投资的社会责任与环境保护参考指引》,指引中明确了建议企业在投资时的八个《绩效标准》,共同确定了客户在整个对外投资的项目周期内需达到的标准,其中包括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自然资源的可持续管理。

在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的支持下,双方已成功实施了中国—东盟生物多样性与生态保护合作第一期项目,在政策对话、知识和经验分享、人员交流、联合研究等方面合作成效显著。中国与东盟互相学习和借鉴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理念、管理模式和成功经验,有利于促进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出积极贡献。


总结

30周年是中国—东盟深入合作的新起点,是不可多得的重要历史契机。希望各国领导人能抓住30周年契机,打造中国—东盟更高水平的战略伙伴关系,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创绿研究院相信,不管是促进专家学者直接交流的环保论坛,还是旨在加强政策协调、经济合作的各项倡议都将会为我国的生态多边治理带来积极的影响与改变。在中国-东盟对话关系建立30周年之际,通过提升合作关系,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能够释放更多的资金,助力各国加大对生态治理的支持力度,贡献于生物多样性保护。


为鼓励金融行业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参与多方合作,创绿开展了“生物多样性金融伙伴(PFB)”项目,旨在倡导金融业通过创新的金融手段保护生物多样性,践行《生物多样性公约》责任。我们将持续地关注和解析国际会议进程。欢迎各界伙伴的加入!更多内容请持续关注创绿的公众号“星球公社”和官网(www.ghub.org)。


海因里希·伯尔基金会是德国政治基金会之一,总部位于柏林。伯尔基金会与德国绿党联系紧密,但独立运作。作为一家实践绿色愿景的智库,伯尔基金会通过30多个国际办公室的项目,提供国际合作与对话的平台。北京代表处于2017年正式注册成立,主要工作领域包括: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及能源政策、社会发展、全球化和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


参考文献

[1] 贾引狮:《中国-东盟生物多样性廊道内遗传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