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金融支持绿色科技年会“蓝色产业的机遇和挑战”论坛

日期:

2021年5月16日,创绿研究院参与了由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自然资本投融资中心和亚洲开发银行联合主办的论坛“蓝色产业的机遇和挑战”。

2021年5月16日,由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中国侨联特聘专家委员会金融专委会,浙江之江创投研究院联合主办的首次“金融支持绿色科技年会”在北京国际财富中心顺利召开。北京绿金院自然资本投融资中心和亚洲开发银行联合主办了此次大会分论坛“蓝色产业的机遇和挑战”,并发布了报告《蓝色产业初探-水产养殖篇》。创绿研究院研究员陈冀俍参加了此报告的撰写,并主持了蓝色产业分论坛中产业和技术环节的讨论。这里我们荟萃了本次论坛的精彩发言,与关心蓝色经济和蓝色金融的朋友们分享。

在海洋治理环节的主题发言中,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原所长、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理事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孙松教授解读了健康的海洋对于蓝色经济的重要性,提出要从资源和生态的双重角度来开展科学研究支持管理海洋。在习近平总书记全球海洋治理、海洋生态文明和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下,保护全球海洋生物资源,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国家需求。“海洋强国”不是说“去拿多少”,而是协调海洋共同发展。海外投资养殖业可以成为保护海洋资源、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当地发展的机会。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原所长、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理事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孙松

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曙光教授回顾了人类海洋经济的发展史,分析了海洋文明的不同阶段和目前各国建设蓝色经济的特色。并以此为背景解读了十四五生态文明和海洋强国建设的战略。中国提出的海洋经济发展、海洋治理、海洋文化、海洋安全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战略,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相呼应,为蓝色经济建设提供了指导。

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曙光

在蓝色产业与技术环节,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会长崔和先生对我国水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进行了梳理。他指出中国水产品的消费结构和生产结构都在发生变化。中国水产品进口近年连续上升、逐年增长;中国同时是全球最大的水产品出口国和进口国。在养殖空间的限制下,为了满足增长的消费需求和绿色转型的需要,未来中国水产养殖业发展方向包括深海大网箱和工业化。

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会长崔和

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特别研究员曹玲教授专门从环境和资源得角度讨论了全球水产品产业面临的挑战。她指出,在养殖产业,为了应对挑战,可供考虑的最有前景的养殖模式包括:1)多层次、多营养的综合养殖模式;2)陆基循环水养殖模式;3)深远海养殖模式。除了养殖模式,技术层面也可以增加创新:比如通过替代原料使用可以减少水产养殖业传统饲料对野生幼杂鱼的依赖。此外,管理层面也可以进行巩固加强,应当建立科学的认证标签以及评级计划,形成可持续、公平的水产养殖的生产需求。

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特别研究员曹玲

水产养殖管理委员会(ASC)中国区经理方清先生介绍了可持续水产品认证的发展现状。他提到,认证是一种商业合作,以企业为单元或者企业联合体为单元,最终结果一定要让认证过的产品在市场端,就是得到消费者更多的支持。而实际国内消费者意识也在提升:80年代人们期待吃饱,90年代、00年代希望吃好,现在大家希望是吃“环保”,这些在国内是有反馈的,ASC认证的可持续产品在前五年主要是进口水产品,近三年转变为国内水产品,说明可持续水产品在国内叫“国货崛起”。这是消费者和商业平台共同选择的结果。

水产养殖管理委员会(ASC)中国区经理方清

北京绿金院自然资本投融资中心助理研究员专美佳女士介绍了此次发布报告的蓝色经济产业初探水产养殖篇。该报告聚焦水产养殖行业讨论了其在资源和环境方面所遇到的问题,并梳理了为回应这些问题而发展的相关技术,也讨论了金融支持可持续养殖的一个国内的案例,最后对蓝色经济的产业分类进行了简要的讨论。

北京绿金院自然资本投融资中心助理研究员专美佳

随后,来自中国水产科学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的副研究员张胜茂博士,介绍了渔船电子监控体系的发展,梳理了目前最前沿的产品,技术方案和应用。全球风能理事会的中国项目主任梁万良先生,基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风电发展的大背景,从经济、环境和社会三个角度展望了海上风电的新机遇。

中国水产科学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的副研究员张胜茂博士
全球风能理事会中国项目主任梁万良先生

主持人陈冀俍在总结时提到,为了向可持续性的蓝色经济转型,需要在政策上引导传统海洋行业提升自身的环境表现,也需要鼓励非传统海洋行业在海洋可持续领域的创新。如果可以获得更多技术上的信息的支持,并且得到政策上的明确信号,投资者可以在创新的不同阶段进行接力,在蓝色转型中发挥各自所长。

创绿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陈冀俍

在蓝色金融的环节中,亚洲开发银行东亚局高级金融专家黄安迁先生首先介绍了亚开行在中国可持续发展领域的重点关注及其支持的主要模式,强调了政策性银行在推动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他指出,有高创新性、高增值、高示范效应、高可复制性、高发展效应的项目,如果目前市场商业模式还没有办法支持,亚行可利用低息长期资金支持。合作模式上,亚行可以通过财政部给予这些国内的金融机构进行转贷或者是通过这些地方政府平台或者是直接通过地方政府或者地方政府的金融平台,可以做贷款、部门投资、增信,也可以在知识分享方面来支持蓝色金融的发展。在蓝色金融框架下面,亚行在可持续渔业方面希望创造包容性生活和商业机会。生态系统管理方面希望保护和还原沿海和海洋生态系统和持续河流,污染控制主要是减少陆地源的海洋污染和一些塑料污染的控制。可持续基础创新建设改善可持续性的改口和沿海基础设施发展。

亚洲开发银行东亚局高级金融专家黄安迁

中国青岛银行蓝色金融项目管理办主任林治乾先生介绍了青岛银行作为蓝色金融在中国的探索者的经验和思考。他讲到,青岛银行开展的工作包括:1)成立了相应的机构即蓝色金融项目开发办公室;2)对山东蓝色金融市场做了摸底,基于IFC的蓝色资产分类指引,优化完善了《青岛银行蓝色债券框架》;3)探索多渠道的合作,签署并承诺遵守联合国的《可持续蓝色经济金融原则》。他认为蓝色金融依然处在起步阶段,没有标准,行业框架也没有,不像绿色金融有国家的产业目录,需要更多投资机构和技术专业机构参与到蓝色金融的发展中来。

中国青岛银行蓝色金融项目管理办主任林治乾

最后,来自于海南大学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副研究员赵鹏博士介绍了蓝碳的概念和国内外的实践并讨论了在中国发展的前景。他提到,蓝碳已经进入了政策行动,是在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巴黎协定里的。但是讲蓝碳一定要考虑多重生态系统服务,按照联合国核算体系,碳的服务只是调节服务中的一项,除调节服务还有供给和文化服务,所以需要统筹在一起考虑。他指出,目前的工作重点应该是把现有政策进一步落实,需要区分政府与市场行为,政府建立市场机制,让市场主体开展具体活动。蓝碳不是可选项,而是必选项。

海南大学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副研究员赵鹏

本次会议是线上和线下的相结合的形式进行,线下的会场中进行了热烈的问答和讨论。线上线下会议室中共有四十余位参会者,线上直播的点击量达到了1352位。

此次会议的成功举办是北京绿金院自然资本投融资中心在蓝色经济领域迈出的第一步。中心将在未来对不同海洋产业可持续转型的相关技术和挑战进行梳理和分享,为政策和金融支持蓝色经济的努力贡献知识产品。


*本文图片由金融支持绿色科技年会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