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工业区考察随记 — 煤、水消耗、污染、和发展

日期:

时间:8月8日-10日
紧凑的圆桌讨论结束后,中国水源-能源团队随即开启了为期3天的短暂实地考察,对议题增加更多理解。

8月8日一早,抵达内蒙古乌海。天气可谓格外给力,在蓝天白云的映伴下,中国水源-能源团队开始了第一天的实地考察。


乌海:位于黄河上游、内蒙古和宁夏交界处。据当地人介绍,乌海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尤其是煤矿资源,故取名乌海。当我们驱车前往工业园区时,着实地体验了一把乌海之名。


煤炭给乌海带来了什么?

这个荒漠中靠矿产伫立起的新兴城市,有着30余的发展历史, 50多万人口居住在这里,很多人是在二三十年前支边过来的。车行驶在市中心,街道两旁鲜亮的商业建筑有序建起,街道整洁绿植林立,有着南方城市的几分现代与清新。直到我们驱车进入西来峰工业园区,才认识到这种经济发展的背后是有代价的。


蓝天-灰尘-黑烟

乌海的蓝天白云让我们眼前一亮。然而随着离园区越来越近,不和谐的色彩从地平线升腾而起。按照国家环保部的规定,煤炭企业在排放废气前必须除尘、脱硫、脱硝。然而,空中那一道道黑色、黄色的气体却使得这些法律法规形同虚设。根据研究专家孙庆伟博士介绍,这些排放超标的工厂均配有全套的过滤系统,为了减少成本,工厂擅自将其关闭。


“建设效益领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一流企业。”在标语后方,
烟囱不断冒出股股黑烟。此种情况在乌海工业园区比比皆是。

那河-那村-那人

西部作为中国能源战略基地,保证着国家能源安全,促进着全国经济发展。然而,在大力开发煤炭资源过程中因高污染,高排放,低效率而产生的诸多问题却由当地居民来承担。

站在拉僧庙上眺望黄河对岸的城市,烟雾缭绕,若隐若现。

图为一家电石厂的废水池,距黄河约800米。

在电石厂和黄河之间有个小村子,住着100多户人家。

据村民介绍,黄河对岸的发电厂和煤化工厂的过滤系统每到傍晚就关闭,废气便会弥漫整个天空,这样的蓝天他们难得看到。停留了二十多分钟,我们的呼吸道开始感到不适。而这就是村民每日呼吸的空气,饮用的水。工程建设期间村民得到了一笔补贴,但是与看病所需的医药费相比,只是杯水车薪。孙庆伟博士指出,目前黄河沿岸有5座煤炭发电基地,每年排放8000多万吨的废水,这些废水最终均会流入黄河。


乌海-乌木-乌鸭

乌海之行短暂却震撼。之前圆桌论坛上简洁抽象的数据在这里被生动演绎,堪比月球表面的地貌,密集的化工厂,滚滚的黑烟,乌黑的道路,这些画面无序又直接地闯入我们的视线,揭示着煤炭行业的高污染,高排放,低效率的现状。


图中的路只是乌海能源运输线上的其中一条,运煤的卡车穿梭往返于
煤矿与洗煤厂之间。夕阳下,呈现出这样一个末世般的景象。

图为去往西来峰工业园途中。马路两旁杵着两排乌黑细瘦的棍子是树。没有了枝桠,
裹上了厚厚的煤灰,失去了本来的绿色与生机。


农家主人饲养的鸡鸭鹅。让人心惊的是,公鸡彩色的羽毛已被煤灰染成了黑色,
而在院中散步的鸭和鹅也俨然成为童话中的“丑小鸭”和“黑天鹅”!只是这个堪比
黑童话的故事我们一点儿都不希望孩子们看到。


圆桌论坛和实地考察共历时一周,时间虽短而紧凑,仍然让我们对水和能源瓶颈的概念有了更多直观和理性的思考。逐步减少对煤的依赖、调整能源结构是中国经济发展转型的基础。然而,要延续现阶段的经济平稳发展,短时间完全摆脱煤电又是不现实的。同时我们看到,煤炭行业对当地水资源的消耗、污染以及对生态的破坏,的确让人不安。随着人口增长和城镇化加速,中国对能源需求日益增加,能源生产中水短缺的瓶颈会逐渐凸显。作为温室气体排放第一大国,中国能源模式及能源效率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已不容忽视。中国计划在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05年降低40%-45%。那么,如何解决我国能源生产中因污染和气候变化造成的水短缺的瓶颈,如何在达到减排目标前提下满足能源需求,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两大问题。本次中美水源与能源专家的圆桌论坛只是一个开始,我们期待后续更多水源与能源领域的专家展开跨领域对话、研究,探讨应对策略。



创绿中心会继续推动水与能源议题的讨论研究。期待更多个人、机构加入China WET网络,如有意愿,请联系我们: bj@ghub.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