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外投资观察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逐步落实和国际合作的不断加深,国内外各界对于带路建设的政策与活动如何推动《巴黎协定》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以及中国如何在此过程中发挥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角色的关切不断增加。在此背景下,及时、有效地分享这些问题与关切,弥合信息差距,将更好地帮助带路建设的政策制定者和实践者识别环境、气候、以及社会风险。2019年起,在聚焦于带路倡议下国内绿色政策更新的基础上,我们将呈现内容延伸至国际社会、媒体、智库等各方对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讨论与分析,在第一时间为你提供更加前沿的、具有时效性的信息,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民心相通与政策沟通。
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和AIIB都将于2015年筹建并投入运作,是否能形成完善的保障政策和治理结构值得期待。本期快讯围绕开发性金融机构的内容选编,也欢迎您对于多边开发性金融机构的环境和社会责任发表看法。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突出了区域内及跨区域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全球基础设施建设正迎来一轮发展新机遇。中国也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走出去”对外投资合作的重点领域,财政部,发改委,商务部等多部门在政策,融资等方面给予走出去更多的支持,这将使得中国在全球治理和发展过程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中国在参与全球治理和发展进程中,相比于发达国家和先进国际实践,还存在提升空间,这主要体现在:多边金融机构在提供融资支持的同时,也对于控制项目在投资国和东道国的社会、环境和治理影响发挥重要的监管作用,而中国牵头建立的开发性金融机构在此方面的表现值得关注;再者,在适应各项目东道国的多元政治、法律环境时,对于中国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如何总结过往不足,吸收先进经验,由被动的适应转为主动的引领,除了需要企业的思维转变,还需要结合各相关方的合作和持续关注。
在发展中国家投资,推动可再生能源的生产和利用符合中国在南南气候合作上的承诺,也可以使中国企业和金融机构都能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融资中受益。
据商务部最新统计,2013年中国对外投资流量超过1070亿美元,中国的在各领域的海外投资自2004年起快速增长,其中矿产投资金额一直位居前列,已经成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中国正迈进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国内促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意识与日俱增。在全球范围,中国也是全球治理、推动可持续发展上不可或缺的参与者。作为参与到国际投资、金融和贸易的重要新兴经济体国家,中国海外投资的模式也将成为其他新兴经济体效仿的榜样。
2013年是中国海外投资的又一里程碑,投资流量首次超过千亿美元,而2003年的投资流量仅为28.5亿美元,十年来增长了3800%。 商务部新修订的《境外投资管理办法》自2014年10月6日起生效,简化了企业走出去的行政过程,将有望更加促进海外投资的发展。
近年来,中国对拉美地区的投资不断增长,2010年起中国成为拉美第三大投资国。商务部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拉美是仅次于亚洲的中国对外投资目的地, 2013年投资额增长1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