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刊 | “碳中和”就是未来的“奇迹业”

日期:

碳中和对我们来说,不仅近在眼前,还与衣食住行密不可分,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将逐渐成为我们生活的主流。

雨果曾说过:“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一切都取决于我们如何与自然相处。 这些年,大自然时不时给人类敲响警钟,低碳生活势在必行。

碳排放问题在今天这个时代已经成为全人类不得不正视的、关乎生死存亡的问题。2015年,全球195个国家共同签署了《巴黎协定》,承诺把全球升温幅度控制在2℃之内,并努力将升温幅度控制在1.5℃之内。实现这一温控目标要求全球在本世纪中叶实现碳中和。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庄严承诺,中国将努力争取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这一承诺展现了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也展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的担当。实现碳中和,既是一个伟大的目标,也是一个在当下和未来将创造无数机遇并带来极大红利的、被学者万维钢称为“奇迹业”的新兴产业。落实碳中和目标需要社会各界的多方参与。创绿研究院便是其中的一份子。


Q1:创绿是一个怎样的机构?在环保公益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创绿研究院是一家扎根本土、放眼全球的环境公益组织,注册于北京市民政局。创绿致力于开展基于事实的、具有全球视野的分析和研究,并以此推动低碳与环境友好的政策制定和创新实践,助力中国走向具有持续性和气候韧性的“碳中和”未来,贡献于《巴黎协定》与可持续发展目标。

自成立以来,创绿长期关注气候与能源、海洋治理、绿色金融和负责任投融资这几个议题,同时结合国内外环境治理进程识别新的领域与议题,如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与金融创新机制。我们基于独立研究,开展跨界交流和传播工作,为绿色、低碳、可持续的未来贡献力量。


Q2:“碳中和”离我们有多远?

“碳中和”意味着生产方式与消费方式都需要快速向低碳并逐步向脱碳转型,旨在遏制气候变化给我们人类社会和自然系统造成的冲击。这一零碳转型将涉及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未来的碳中和图景中,我们使用的电力可能大部分将来自于风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交通工具将以新能源汽车为主;我们居住的建筑也将是绿色节能建筑,并有很强的自我循环功能;我们日常生活背后的工业生产也将大规模使用电力和氢能替代化石燃料的燃烧。总而言之,碳中和对我们来说,不仅近在眼前,还与衣食住行密不可分,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将渐渐成为我们生活的主流。


Q3:“碳中和”到底意味着什么?会带来哪些新的机会? 

“碳中和”意味着社会经济的全面、深化的去碳化变革,这一未来的实现需要建立在当下的低碳转型基础上。相对于碳排放已经达峰并逐年下降的发达经济体,中国需要在30年内从达峰到碳中和。尽管时间紧任务重,但这也为中国绿色科技和低碳产业的加速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比如我国的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汽车发展已经全球领先。碳中和承诺彰显了中国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为国际气候治理注入了新的政治势头。中国在国际气候治理进程中愈发发挥着“参与者、贡献者与引领者”的角色,这同时也为中国开展气候友好型的国际合作奠定了基础。


Q4:“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应该是怎样的状态?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多维度的,既包括人类在合理范围内保护、可持续利用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也包括人类充分欣赏自然系统的给予我们美的陶冶的价值,还包括在保障人类福祉,支持经济社会可持续、有韧性的发展的同时,生态系统得以维系其自身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


Q5:疫情促使人类深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疫情对年轻人的环保观念有哪些影响?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更多人意识到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系统的脆弱性,也意识到我们需要加强抵御疫情和气候变化这样的全球性危机带来的风险,维护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疫情之后,很多年轻人参与有关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的讨论与思考,参加青年人气候峰会等彰显青年领导力的活动,或是关注或参与低碳校园的建设,这都是年轻一代从我做起、参与气候治理的积极实践。


来源:本文首发于《新周刊》2021公益大会别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