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公约与海洋保护 线上分享会

主办单位:创绿研究院
支持单位:海因里希·伯尔基金会(德国)北京代表处
时间:2020年12月10日 15:00-16:40
平台:视频会议平台ZOOM

报名入口

扫描二维码或长按二维码,填写报名表参加

背景

近十年以来海洋保护的行动意愿在全球迅速增长。2021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CBD-COP15)将在中国举行,此次大会将制定后十年的全球保护目标,因此也被视为将行动意愿转化为未来10年积极行动的关键机遇。海洋议题在《生物多样性公约》下又是怎样讨论的?《生物多样性公约》在全球海洋的保护中,究竟发挥着怎样的作用?爱知目标设立以来,中国的海洋保护区体系有哪些发展?对COP-15我们可以有哪些期待?为了延续2019年海洋公益论坛生物多样性分论坛的讨论,也为了支持关注海洋保护的民间伙伴们推动和参与《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相关讨论,创绿研究院特此举办关于海洋保护与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线上分享会,同时正式发布创绿制作的海洋与生物多样性公约资源网页和系列简报。创绿期待通过自己的知识产品和更多线上线下的活动,激发更加活跃的民间讨论,为昆明生多大会的成功和未来十年的全球海洋保护汇集思想和行动。

议程

15:00 – 15:10 开场与致辞
主持人:谢茜 世界经济论坛北京代表处 海洋行动之友 项目负责人(中国)

15:10-15:20 《生多公约》下的海洋讨论
朱争光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

15:20-15:40 全球海洋保护中《生多公约》的作用
陈冀俍 创绿研究院

15:40-16:00 中国海洋保护区体系的发展
张朝晖 第一海洋研究所

16:00-16:20 人与自然的新共识
李楠 世界自然基金会

16:20-16:40 问答与讨论

演讲嘉宾简介

朱争光,生态环境部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 资深研究人员
长期和全球最重要的生态保护国际组织(IUCN)、大自然保护协会、保护国际、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绿色和平(GP)开展合作,具有10多年海洋渔业谈判、海洋渔业资源保护国际工作经验,在周边国家与渔业谈判、珍稀濒危物种履约(CITES)、海洋保护区保护与建设、国际合作项目管理、全球海洋环境治理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

陈冀俍,创绿研究院 高级研究员
陈冀俍自2007年开始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相关工作,作为观察员参加了2007-2011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谈判。自2012年起连续多年作为民间代表参加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的会议和南极条约协商会议,目前的研究方向是南极和公海生物资源的国际治理。

张朝晖,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海洋保护地管理与生态化建设技术研究学科方向首席专家
张朝晖研究员是我国海洋生态保护、海岸带综合管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知名专家,第六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专家委员,联合国东北亚海洋保护区网络理事会理事。长期从事海洋生态保护研究,现兼任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自然保护地评审委员会,联合国东北亚海洋保护区网络(NEAMPAN)指导委员会委员,GEF/FAO“中国典型河口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与保护区网络化示范项目”国家专家组组长,中国-PEMSEA海岸带可持续管理合作中心副主任,渤海海峡生态通道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副站长等社会和学术兼职。

李楠,世界自然基金会 环境政策项目主任
李楠是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的中国政策项目总监,长期跟踪生物多样性公约下的谈判,并在中国推进相关的政策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