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资金助力国际气候合作——德国经验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日期:

本报告以全球气候融资的现状与挑战为背景,通过案头研究、专家访谈等方法,重点介绍德国国际气候融资的经验,报告为中国公共资金助力具有气候韧性的国际发展合作提供建议。

⬇️  PDF

出版日期2021年
 

《巴黎协定》提出使资金流动符合温室气体低排放和气候适应型发展的路径。然而,目前全球范围内用于应对气候变化的公共资金与私人资本远不足以实现《协定》目标,全球亟需从战略、机制、政策及实践等多个层面引导资金加速流向可持续、包容且具有气候韧性的领域,并平衡用于减缓和适应的资金量,弥合气候适应领域的巨大资金差距。

随着极端天气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脆弱人群的冲击不断增强,通过国际合作支持发展中国家提升自身的气候韧性,弥合气候资金差距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显而易见。在此过程中,公共资金可以发挥的引领和撬动作用,然而,如何更好地通过国际合作框架切实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如何建立恰当、合理、科学、系统的国际气候合作机制以确保气候资金的流向,如何使合作项目有效落地并带来正向气候效益等问题仍待深入讨论与研究。

近几年,随着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倡议、落实南南气候合作、发起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建立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CIDCA),并成立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气候投融资专业委员会,中国在国际气候治理、推动全球减贫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影响日益显著,这也为中国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许多带路沿线和南南气候合作发展中国家处于快速城镇化、工业化进程,是未来全球能源需求热点地区。中国在能源转型、交通电气化、大气污染治理等绿色低碳政策与行动的经验与教训及其技术与资金,可以支持发展中国家以绿色低碳高效的方式实现发展。另一方面,中国国际气候合作政策体系、程序与标准仍待完善,以更广泛更有效地与发展中国家开展气候合作。中国国际发展合作尚未在顶层设计、评估流程、信息披露方面明确纳入气候变化目标与指标。

中国与德国双边气候合作源远流长,中德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合作已经具备良好基础。德国作为OECD成员国,其对外援助历史悠久,是全球最大的双边援助国之一;此外,在《公约》进程下,德国一直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气候资金援助。因此,德国公共资金支持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机制、组织架构及资金流向,以及相应的经验与挑战,可以为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层面,制定并完善其国际发展合作的政策框架提供一定的参考。

本报告将以全球气候融资的现状与挑战为背景,通过案头研究、专家访谈等方法,重点介绍德国国际气候融资规模、战略与机制框架、资金来源与流向、融资模式、气候融资评估方式以及德国国际合作气候融资实践。基于分析报告发现,德国国际气候融资合作机制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全球气候治理的影响下,逐步纳入了气候保护目标以及对应的气候融资机制。基于德国国际合作气候融资的经验,报告为中国公共资金助力具有气候韧性的国际发展合作提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