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金融伙伴PFB | “十四五”规划背景下金融机构投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机会

日期:

创绿研究院整合“十四五”规划中关于生物多样性金融的相关内容,为金融机构更好地在新发展阶段的投融资业务中融入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政策解读。

2021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结合未来5年和15年国内外发展趋势和中国发展条件,系统规划了今后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于金融机构如何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也进一步提出要求,指明了方向。

生态文明建设已上升到中国的国家战略,在顶层的规划和设计中有充分体现。“十二五”和“十三五”规划中都将应对气候变化,推进绿色发展放在重要的位置,并将发展环境友好产业作为生态保护的重要手段。而“十三五”期间取得的决定性经济成就,则为中国后续的产业改革和绿色转型奠定了经济和技术基础。

“十四五”规划是中国首个没有提出明确经济增长目标的“五年计划”。与之相对,“十四五”规划对生态环境相关的具体指标(减排量、空气及水体质量、森林覆盖率)做出了详细的要求。此外,规划中的重大举措,无不在细节上与生态建设相互呼应,例如新兴产业发展、制造业升级、能源体系革命、内需体系完善、投资空间拓展、数字化社会建设、乡村振兴、城市群优化等。可以发现,对生态的重视将在“十四五”期间被融入到各方面的决策流程之中。这凸显了中国实现更有效率、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的决心。

具体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上,“十四五”规划提出了通过划定生态重点区域、将多元化的制度和资源投入生态保护、并结合社会资本的力量进行生态保护修复。这使中国的生态保护目标、路径变得愈发明确,也对各利益相关方全面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要求。

生态重点区域之云南普达措国家公园 | 普达措国家公园官方网站 摄

为帮助利益相关方将“生物多样性友好”的理念融入其业务活动中,“十四五”规划在第十一篇《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指出三条路径,分别是:①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②持续改善环境质量;③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路径①中,中国将结合资金配置和机制建设来并对未来的生态相关项目进行限制和引导。相关部门将从功能上对空间进行规划,设置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以及各类海域保护线,通过对不同区域进行分类管理、管控自然保护地范围内非生态活动、实施大型生态系统保护工程、完善相关监管与生态保护成效评估机制,来完善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和形成自然保护地体系。同时,中国将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通过加大生态转移支付的力度、开展横向生态补偿、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来充实生态资金。


生态保护补偿机制:采取财政转移支付或市场交易等方式,对生态保护者因履行生态保护责任所增加的支出和付出的成本,予以适当补偿的激励性制度安排。   转移支付:一个国家的财政资金在各级政府之间的无偿转移。是政府实现社会收入和财富再分配的手段。   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由生态受益区(或行业)向生态提供区(或行业)支付一定的资金或以其他方式进行的补偿。与纵向生态补偿机制(中央对地方的补偿,主要通过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展开)相对。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对区域生态系统为人类生产生活所提供的最终产品与服务价值进行估值,并将“为生态系统服务付费”的概念融入自然资源管理的指导理念中。

路径②则以减少环境污染源为目标,通过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完善环境风险源评估预警和应急处理机制,将污染物排放量降低到指标范围内,最终达到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

路径①②主要从减少伤害和进行补偿来降低和弥补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路径③则侧重与通过对绿色产业和绿色政策的升级、完善和标准化,提高各产业的资源利用效率,使社会生产活动的总资源消耗量降低到指标范围内,并通过建立推行循环经济、生产企业“逆向回收”和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获得生态系统的“净收益”(即经济活动提升了)。

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环节,也是保证生态系统可持续地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条件之一。


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服务密不可分,从保障民生的农作物生产,到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科技领域(高端医药、新材料、育种等),无不高度依赖生态系统服务。全球发展性金融机构更是有28%的贷款与自然资源高度相关[5]

Aligning Development Finance with Nature’s Needs | F4B 制


然而,投入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资金量却难以与它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相匹配。根据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的统计,全球用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资金缺口在1,030亿至8,950亿美元之间[6]。同时,每年仍有大量的资金经金融机构之手流入对生物多样性有负面影响的领域。这些投资可能会加剧环境恶化,提高森林火灾和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也可能降低生物基因库的多样性,从而使经济作物失去抵御病虫害的能力,导致生产的重要原材料(如木材、玉米等)减产、涨价,最终带来重大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

羊绒产业和过度放牧导致的土地荒漠化是2021年蒙古高原沙尘暴的主要推手

同时,投资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一项收益大于成本的活动。目前金融机构在进行项目评估时往往将生态系统为项目运营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视为免费。一旦为这些服务赋值,金融机构对项目的估值将发生极大的变动。仅以为全美国的苹果树授粉为例,麻省理工学院的一项研究表明,如果完全用人工和技术替代昆虫授粉,每年的花费将达到3800万(喷雾授粉法)至8.8亿(人工授粉法)美元[7]。如果将这些费用算作金融机构项目估值中的机会成本,并将项目补偿生态负面影响的开销纳入估值模型,那么金融机构进行生物多样性友好投资无疑是低成本高收益的。

虽然目前尚无被广泛接受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体系,但在金融投资中为生态因素赋值的大趋势已现端倪:2021年3月,深圳建立了全国首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制度体系(” 1+3 ” GEP)。一旦“生态账”被纳入核算中,生态友好型企业的价值评估将更有优势,金融机构的相关信贷产品也将面临更大的需求。

当下,中国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同时,世界的政治中心逐渐“东移”。“一带一路”战略合作协议、中欧全面投资协定、区域经济伙伴协定(RCEP)、中伊25年全面合作协议的签署使中国在全球经贸中的地位更加举足轻重,也促进中国在国际上更加积极地承担生态责任,树立大国形象。

值此生物多样性“超级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和世界遗产大会将于今年在中国举行的关键时刻,生态保护相关议题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在资金调控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中国金融机构会面对更多生物多样性带来的挑战。金融机构应做好准备,将生态保护意识全面融入业务中,对内通过主动规避会带来生物多样性损失的投融资活动,降低社会风险;对外协同投资项目地社区增加对生态友好项目的投资和相关政策的制定,进行负责任的海外投资。

在挑战之外,“十四五”规划也为金融机构指明了可行的业务发展方向:

路径①中的分类管理手段不仅能降低识别重点生态区的门槛,而且使监管部门能够更有效率和依据地识别特定区域内的违规经营活动,并进行有力的监督和处罚。为避免放贷对象因违反相关规定造成坏账,金融机构在投资涉及重点生态区时会更加谨慎。这种投资偏好的改变会反作用于企业,从而达到规范企业行为、避免其造成生物多样性负面影响的目的

同时,路径①引入的市场化机制和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将使金融机构成为生态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而将于“十四五”期间建立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会使金融机构在计算投入产出比时考虑生物多样性净损失/净增长,进而具备投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动力。

路径②③提及的环境基础设施提升和产业的转型和升级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源,也意味着金融机构可以将这些企业和项目纳入投融资的目标范围内。结合“十四五”规划在勾画构建内外“双循环”格局、拓展海洋经济发展、发展壮大新兴产业、继续推进现代化城市群建设的蓝图时对“生态友好”概念的反复强调,进行生物多样性友好投资能帮助金融机构在未来的市场偏好下获取更高的收益和更好的声誉


以构建内外“双循环”格局为例,对内,中国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使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的方向发展。这意味着未来的消费者会逐渐排斥对生物多样性不友好的产品,例如皮毛制品、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甚至主动对生产厂家的供应链和资金来源的生物多样性友好程度进行监督。对外,中国将继续与“一带一路”国家共建“绿色丝绸之路”,共同应对气候变化,进行野生动物保护和荒漠化防治。这意味着更多生物多样性对外投资的机会,也意味着中国金融公司在出海的过程中要注重相关风险的防控,树立良好的国际声誉,以更高的标准进行自我要求,为进一步的“走出去”做充分准备。

生态“双循环”格局 | 创绿研究院 制

此外,在新兴产业投资领域和城市群建设中,金融机构进行注重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投资将使能耗减少,社会成本整体下降,可能的政策倾斜能降低这些周期较长的投资项目带来的时间成本,并从使金融机构从其投资的依赖自然资源的项目中获得长期收益。

围绕“十四五”规划生态相关内容,创绿研究院为中国金融机构提供一些机制和工具的参考建议。也希望可以进一步在新时期共同探讨具体的标准、落实和配套政策需求。


>> 将生物多样性保护融入投融资活动的决策流程,制定机构层面的生物多样性“无净损失”的长期目标。
>> 建立合作网络,参与建设全国范围的横向生态补偿网络简化企业或地区进行异地生态补偿项目的流程。
>> 培训专业人才,建立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制度体系,量化投融资项目涉及的生态价值,使投融资活动更标准化、透明化。
>> 将缓解层级措施贯穿项目全周期并监督执行方的落实情况。
>> 积极参与双边与多边国际合作,及时了解和回应国际上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议题的最新进展与关切,据此制定行业领先的负责任投资政策。
>> 设置生物多样性保护专用信贷配额和通道,以较低利率、简化的程序和创新的抵押与质押物鼓励企业进行能带来生物多样性“净收益”的项目。


>> 设置禁止投资清单,明确对生物多样性有明确的危害的行业、企业、项目类型。
>> 出台禁入政策,不再对任何涉及在有关部门划出的自然保护地开发或运营的主体提供资金支持。在不属于中国划分的自然保护地的区域,可通过参考国际组织和可信科研院所开发的工具,制定更高标准的负责任投资政策。
>> 出台行业专门政策,识别业务领域中对生态系统高度依赖和对生态系统影响较大的产业类型,制定行业专门政策,为各环节管理生多风险提出指导。

“十四五”规划为中国金融机构指明了其投融资活动应把握“绿色”、“生态”、“和谐”的大方向,并通过机制的建立扩大了对生态性资金的需求、增加了生态性资金的汇报。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应该更妥善地评估投融资活动涉及的生态因素并全面转向“生物多样性友好”投资。创绿研究院为了帮助银行业更好地将生物多样性融入其决策流程,在多方指导下完成了《迈向昆明,展望2030: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管理生物多样性风险识别与管理参考指南》,并将于4月22日世界地球日与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共同发布。指南顺应《纲要》中“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指出了银行业应有“行动正当时”的紧迫感,和将相关风险全方位地融入投融资业务的意识,并通过分析前沿研究和国际案例陈述了银行业进行生态投资的利弊,给出了一系列具有参考价值的实践方案,供各方参考。


为鼓励金融行业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参与多方合作,创绿开展了“生物多样性金融伙伴(PFB)”项目,旨在倡导金融业通过创新的金融手段保护生物多样性,践行《生物多样性公约》责任。我们将持续地关注和解析国际会议进程。欢迎各界伙伴的加入!更多内容请持续关注创绿的公众号“星球公社”和官网(www.ghub.org)。


参考文献:

[1] 国家发展改革委. 生态保护补偿条例[EB/OL].https://www.ndrc.gov.cn/yjzxDownload/20201127stbhbctl1.pdf, 2020-11-27.

[2] 郑雪梅, 韩旭. 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的财政思考[J]. 地方财政研究, 2006, -(10):25-29.

[3] 保尔森基金会.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研究[EB/OL].https://paulsoninstitute.org.cn/conservation/responsible-trade/realization-of-the-value-of-ecological-products/, 2017.

[4] 黄梅艳. 关于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思考[EB/OL].https://core.ac.uk/download/pdf/41435219.pdf, 2015.

[5] Finance for Biodiversity. Aligning Development Finance with Nature’s Needs: Protecting Nature’s Development Dividend [EB/OL]. https://a1be08a4-d8fb-4c22-9e4a-2b2f4cb7e41d.filesusr.com/ugd/643e85_332117f2a1494bbe90a42835c99963b8.pdf, 2020.

[6] 生物多样性公约. 执行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所需资源估算:https://www.cbd.int/doc/c/1277/a1cc/63640088d98f4bdb851f7f46/sbi-03-05-add2-zh.pdf, 2020.

[7]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ee Pollination and Technology: http://web.mit.edu/12.000/www/m2015/2015/index.html, 2015.

[8] 深圳晚报. 深圳出台全国首个完整的GEP核算制度体系

[9] Caixin. Vast sandstorms expose Mongolia’s long-ignored ecological crisis: https://asia.nikkei.com/Spotlight/Caixin/Vast-sandstorms-expose-Mongolia-s-long-ignored-ecological-crisis,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