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23展望 | COP23核心议题及看点

日期:

2017年11月6日-17日,由斐济主办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三次缔约方大会(COP23)将在德国波恩召开。本次大会是首次由小岛屿国家担任主席国的缔约方会议,也是《巴黎协定》生效后的第二次《协定》缔约方大会。期间,各方将围绕《协定》落实的具体细则问题展开磋商,核心议题包括2018年促进性对话、国家自主贡献、全球盘点、适应和资金等。

 

2017年11月6日-17日,由斐济主办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三次缔约方大会(COP23)将在德国波恩召开。本次大会是首次由小岛屿国家担任主席国的缔约方会议,也是《巴黎协定》生效后的第二次《协定》缔约方大会。期间,各方将围绕《协定》落实的具体细则问题展开磋商,核心议题包括2018年促进性对话、国家自主贡献、全球盘点、适应和资金等。

 

 

谈判关键议题

 

《巴黎协定》的达成及迅速生效彰显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共识及强烈意愿。截至目前,已经有169个缔约方批准了《巴黎协定》。随着谈判逐渐聚焦于具体的细则问题,谈判进入“技术性阶段”。有关《协定》实施细则的谈判是否能成功转入“案文阶段”是COP23面临的重要挑战。

 

一、国家自主贡献(NDC)

 

国家自主贡献方案(NDC)对于落实《协定》至关重要。《巴黎协定》第四条第2款指出,各缔约方应编制、通报并保持它计划实现的连续国家自主贡献,并采取国内减缓措施,以实现这种贡献的目标。

 

在今年5月召开的联合国波恩气候会议中,《巴黎协定》特设工作组第一届第三期会议(APA1-3)对NDC要素的导则进行了初步的讨论。期间,各缔约方明确了自主贡献导则应体现“国家自主决定”这一关键要素,并就导则中还需要体现哪些并应如何其他的NDC要素交换了意见。COP23期间,各缔约方将继续围绕上述内容展开磋商。

 

目前已提交的NDC的时间框架并不一致,部分国家NDC的气候承诺期是2020-2030年,也有一些国家的NDC仅涵盖2020-2025年。今年COP23期间,各方将就“共同时间框架”(Common Time Frames)进行磋商,以促使各缔约方在更新NDC时使用共同的气候行动时间框架,便于进行气候行动力度的总结与评估。

 

二、2018年促进性对话(FD2018)

 

2018年促进性对话的实施细节是本次谈判的核心议题之一。2018年促进性对话旨在评估各缔约方在落实《协定》所设定的减缓气候变化长期目标方面的集体努力,并为下一轮NDC的编制提供信息,以确保各缔约方能够持续增强气候雄心。

 

10月31日,联合国环境署发布《排放差距报告2017》指出,按照目前各国所作出的气候承诺,即使所有国家自主贡献(NDC)得以完全履行,截至2100年,全球仍极有可能升温3℃以上,距离2℃乃至1.5℃温控目标仍有极大的减排差距。因此,各缔约方应做出的减排努力应远大于目前各国NDC中所承诺的气候行动力度。

 

2018年促进性对话又被称为“Talanoa dialogue”。“Talanoa”在太平洋岛国的语言中有“彼此分享故事、培养共情、互信并为集体利益做出明智决定”的含义。2018年的这次促进性对话将会以这一内涵为原则,围绕三大议题展开讨论:

 

  • 目前全球减排差距(Where are we?)
  • 长期减排目标(Where do we want to go?)
  • 如何弥合减排差距(How do we get there?)

 

目前各国共识是促进性对话体现各国政治意愿,以促进性与建设性对话为主。不过在对话涵盖问题上,欧盟与小岛屿国家联盟更关注减缓议题,中国、印度与南非则主张对话应涵盖全要素。同时前者聚焦NDC减缓力度并评估与长期目标的差距,而中国、印度主张关注现有行动和2020年前行动。COP23计划基于与各国进行意见征询的结果为促进性对话做出安排,指导FD2018的有效开展。

 

三、全球盘点 (Global Stocktake)

 

《协定》要求各国自2023年起,每五年进行一次全球盘点,以全面和促进性的方式盘点各国落实各自NDC的情况,以评估落实《协定》的集体进展情况。作为《协定》评审机制的重要核心,全球盘点是《协定》为了实现2℃乃至1.5℃目标设置的提升机制。目前,各缔约方就全球盘点的内涵与目标、成果及产出、模式和信息来源等具体议题仍有不同主张:

 

  • 发展中国家强调全球盘点应兼顾减缓与适应,反应公平原则。欧盟则主张全球盘点应该与长期目标建立联系。

 

  • 中国认为内涵、产出、模式和信息来源是相互关联的,欧盟则认为《协定》相关条款已经对产出有了明确规定,不需要再进行讨论。

 

  • 发达国家普遍强调区分政治进程和技术进程,伞型国家集团将全球盘点视为缔约方定期进行促进性对话的过程,欧盟和小岛屿国家希望强化全球盘点在推动各方增强NDC力度方面的作用,中国则强调确保不同要素之间的平衡,建立行动与支持的联系。

 

  • G77+中国还要求讨论信息需求,而发达国家则希望将讨论模式和信息来源。

 

四、气候资金

 

气候资金历来是气候谈判中备受关注的焦点。气候资金的落实将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也有助于增进国家间的政治互信。COP22会议前,发达国家提供了一份1000亿美元气候资金承诺的路线图,强调其对实现1000亿美元目标的信心。然而,在资金来源、核算等方面,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分歧较大。发展中国家要求气候资金来自于公共部门,并且是新的、额外的、专门用于支持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气候资金还应确保适应与减缓资金的平衡。然而按照发达国家提供的路线图,预计到2020年,只有五分之一的资金将被用于适应气候变化方面的相关工作。

 

《协定》第一次缔约方会议(CMA1)通过决议,明确《协定》将继续沿用适应基金,并作为落实发达国家缔约方履行承诺的具体体现。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尤其是气候脆弱国家更需要因地制宜的资金方案。因此,气候资金中用于适应与减缓的资金比重亟待调整和完善。

 

 

COP23看点

 

美国对于谈判进程的影响

 

COP23将是特朗普政府宣布退出《协定》后参加的首次气候大会。特朗普政府曾表示将在气候谈判上保护美国利益不受影响。因此美国在本次会议上将如何参与并影响谈判进程是另外一大看点。

 

各国气候行动体现自下而上模式的生命力

 

《协定》自上而下的模式鼓励了各方的参与,同时也为各国发挥气候领导力提供了平台。各国的行动为这一模式提供了生命力。近日尼加拉瓜宣布加入《协定》,自此仅叙利亚尚未加入。斐济于10月18日宣布将发行5000万美元的绿色债券,以帮助应对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成为首个为应对气候变化而发行主权“绿色”债券的发展中国家。作为老牌工业革命国家,英国也于10月公布了清洁增长战略,宣布将通过发展绿色金融、提高能效、淘汰煤电等近50项措施来实现到2032年温室气体排放较1990年水平减排57%的目标。

 

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方案”

 

在5月召开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中国表示将扩大丝路基金、南南合作援助基金等资金规模,并倡议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为相关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援助。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上秉持的积极态度及一系列具有建设性的举动为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期待。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过去五年里,中国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COP23期间,中国如何继续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并贡献“中国方案”,值得期待。

 

 

结语

 

近日,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温室气体公报》表示,2016年全球二氧化碳浓度增速较过去10年平均水平高出50%,温室气体浓度跃至80万年来最高。这一数据使得各方下周在波恩的任务更加艰巨。各国应保持巴黎气候大会所凝聚的政治势头,利用COP23这一平台,完善落实《巴黎协定》的导则,以推动全球逐步弥合减排差距,确保2℃乃至1.5℃温控目标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