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刊 | 2020年全球气候行动大事件回顾

日期:

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损失以及公共卫生挑战等多重公共危机到了关键窗口期,本篇回顾2020年全球气候治理的挑战和机遇,以更好地迈向零碳未来。

导语

2020注定是人们记忆中不可磨灭的一年。疫情愈演愈烈、各国经济贸易活动受阻、区域间人员流动无限放缓。突如其来的公共卫生危机暴露了人类社会及生态系统的脆弱性,进一步引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随着经济与社会发展路径走向抉择的十字路口,全球经济复苏需要范式性的转变,中国亦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绿色复苏的新发展理念,以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损失及疫情带来的多重挑战。

具体来看,治理层面,《巴黎协定》签署五周年之际,许多缔约方增强了国家自主贡献的行动力度,并提出低温室气体排放乃至近零排放的长期发展战略。拜登意在带领美国重新加入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资金方面,《公约》框架下发达国家承诺发展中国家的1000亿美元气候资金仍未完全兑现,但《公约》框架外全球气候投融资体系正在逐步形成。越来越多的地区与非政府主体也以提高可再生能源比例、运用数字技术等方式拟定自身的中长期零碳发展路径……在此背景下,快讯将梳理2020年重要的气候事件与治理进程进行梳理,与诸君共同回顾全球气候治理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关键词:疫情之下

疫情影响下,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短暂降低后回升

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对世界各地正常的社会经济活动带来了严重冲击,城市封锁和限制出行政策短期内使得排放量骤减,因此许多城市和地区的碳排放水平在2020初大幅下降。截至4月初,各国平均碳排放水平同比下降17%。其中,能源行业与地面交通运输对减排贡献最大,减排量分别占减排总量的40%和22%。随各国经济活动恢复,温室气体排放量迅速回升,在2020下半年呈现出整体上的反弹。就全年来看,根据UNEP发布的《2020排放差距报告》,新冠疫情可能使202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19年的排放水平下降7%左右,但非二氧化碳受影响较小,所以温室气体排放量的降幅较小。

由于目前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是自1750年来的累积水平,短期排放量锐减无法扭转整体居于高位的形势,疫情带来的减排量甚至小于碳循环的正常年际波动和碳汇的自然变化。2019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突破了410ppm,2020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仍停留在这一水平。世界气象组织(WMO)秘书长Petteri Taalas称:“封锁带来的排放下降只是长期曲线上的小插曲,(要实现2℃/1.5℃的温升目标,)我们需要持续的平坦化的排放曲线”。如果要实现《巴黎协定》2℃的温控目标,需要各国把《协定》框架下的气候目标提高三倍左右,如果要实现1.5℃的减排路径,则需要把目标提高至少五倍。

与2019年相比,2020年1-6月份各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变化 | 《自然》
图中较细线条表示2019年的二氧化碳排放水平,粗实线表示2020年的排放情况


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与自然系统的冲击仍在持续,全球减贫进展不容乐观

气候变化影响下,极端天气事件的频度、强度以及烈度不断增加,其影响遍及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和贫困人群。2020年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三年之一,且2011-2020这十年是有史以来“最温暖的十年”。世界各地还出现了多起严重的局部气象灾害。年初澳大利亚美国加州均遭受了比往年更加严重的森林大火(Wildfire),对当地生物多样性造成显著破坏;5-7月,中国南方暴雨洪涝灾害频发,中国气象局连续31天发布暴雨预警,27个省(区、市)因此遭受严重的社会经济损失;非洲角遭遇几十年来最严重的沙漠蝗虫入侵,对农作物和农民的生计造成严重冲击;印度和孟加拉国因超级气旋安潘(Amphan)的冲击引发洪灾,迫使数百万人进入集中避难所,进一步增加了疫情的感染风险。研究显示,全球农林渔业以及旅游业等依赖自然系统的行业约有12亿就业岗位,这意味着全球近一半的劳动力可能面临着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的风险。此外,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进一步加剧。根据WWF发布的《地球生命力报告2020》,全球已经失去了世界一半的森林,一半的珊瑚礁,80%的湿地以及因过度捕捞或完全捕捞而丧失了90%的海洋鱼类种群。联合国《全球生物多样性展望》报告草案指出,2010-2020年间,全球试图落实爱知2020年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的努力或已全面失败。强度、烈度和频率不断加剧的极端天气事件警醒全世界:气候变化正在给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系统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未来十年是关键期,如果各国即刻采取全面的减缓与适应行动,我们仍有机会避免气候变化对于自然生态系统带来不可逆转的影响以及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冲击,通过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构建更有韧性的未来。

澳大利亚燃烧数月的山火 | 《纽约时报》

在疫情蔓延、气候变化等公共危机的综合影响下,全球面临的减贫挑战愈发严峻。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新冠疫情的流行会使8800万到1.15亿人陷入极端贫困,到2021年,这一数字有可能扩大到1.5亿。疫情使很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状况持续恶化,公共资金中有很大一部分需要投向公共健康和经济复苏领域,以致用于消除贫困领域的资金量进一步收缩。气候变化则使全球减贫进展更加雪上加霜,世行一项新研究显示,由于气候变化会影响农业生产和粮食价格、引发更加频繁的自然灾害及更多传染性疾病,到2030年,因气候变化而陷入贫困的人数约在3200万至1.32亿之间。如何有效应对疫情与气候变化等全球挑战,并为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提供充分的资金、技术支持,帮助其增强国家、地区及社区层面的韧性,对于实现减贫目标至关重要。

孟加拉国的气候变化与贫困 | Borgen Magazine


绿色复苏成为疫后经济复苏的核心,为长期去碳化奠定基础

在出台经济复苏方案中,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表示将把绿色作为疫后经济复苏的核心理念。欧盟出台了《欧盟绿色新政》,涉及交通运输业零排放计划、可再生能源、绿色建筑节能改造、2050年实现“环境零污染目标”、可持续粮食战略等领域。韩国于7月份出台了“绿色新政”方案,投资总额高达630亿美元,包括基础设施绿色转型、低碳分布式能源及绿色产业创新等方面。中国在9月表示将推动疫情后世界经济的绿色复苏。与此同时,在实际执行中的政策设计对于有效落实上述目标至关重要。数据显示,各国短期内的财政支出主要流向促进经济恢复的领域,绿色复苏可能被纳入更长区间内的经济方案中。根据Vivid Economics对各国投入农业、工业、垃圾处理、能源和交通运输业的财政支出的梳理,截至2020年12月,大部分主要经济体已确认的财政支出的绿色化程度不如预期,欧洲是唯一综合绿色指数为正向的地区。牛津大学研究分析了刺激政策对气候行动的影响并指出,2020年上半年拨付的资金很少用于气候领域的原因之一是政府对公共危机的应对分不同的阶段,在经济复苏的启动阶段,政府支出主要用于对生计受影响的群体提供救助。在更长远的规划中,经济复苏方案可能会更多地纳入绿色、有韧性、可持续的投资。研究建议,通过聚焦清洁基础设施投资、节能改造、教育与培训、自然资本投资以增强生态系统韧性以及清洁领域的研发,复苏政策可以兼顾经济与气候目标,并产生经济复苏、减少大气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减少社会不平等等协同效益。在有效的政策制定与执行下,绿色复苏有望为全球去碳化进程奠定基础。


关键词:应对气候变化政治意愿再次凝聚

《巴黎协定》签署五周年之际,主要排放国纷纷承诺碳中和目标,释放经济去碳化的明确信号

为实现《协定》1.5℃温控目标,需要将2030年全球认为二氧化碳净排放量在2010年的基础上降低45%,并在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根据《协定》,各缔约方需在2020年通报长期温室气体低排放发展战略(LTS)。2020下半年,中国、日本、韩国等国纷纷宣布在本世纪中叶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截至2020年底,全球已有28个国家在公开场合宣布碳中和目标,另有近100个国家把碳中和提上议事日程,其中,苏里南和不丹已实现净零排放,瑞典、英国、法国、丹麦、新西兰和匈牙利已经把碳中和目标写入法律文件,欧盟、加拿大、韩国、西班牙、智利和斐济正在推进碳中和立法的进程,包括中国、日本在内的14个国家也把净零排放写入了政策性文件中。目前已提出长期减排战略且把实现碳中和纳入讨论的国家和地区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球排放总量的65%,占世界经济总量的70%,经济去碳化转型已经成为全球发展趋势。

已经在法律和政策文件中体现碳中和承诺的国家 | Net Zero Tracker


超过70个国家提高了国家自主贡献(NDC)力度

根据《协定》,各缔约方需要在2020年通报并更新国家自主贡献(NDC),同时,2020也是各国将长期气候目标转向气候行动的关键之年。12月12日,联合国、英国和法国共同主办了气候雄心大会2020(Climate Ambition Summit 2020),以动员全球增强气候行动力度。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上发表视频讲话,进一步宣布了中国强化国家自主贡献的增强行动,提出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巴基斯坦宣布将不再新建燃煤电厂,到2030年,60%的能源将由清洁的可再生能源供能,并将电动汽车占比提高到30%,以应对气候变化。印度则表示要将国内的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在2030年前提高到450GW,称印度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和行动力度将超越各方的想象。截至2020年底,已有71个国家(包括欧盟27国)提交了新的NDC,占全球排放总量的28.3%左右。

部分国家的国家自主贡献更新情况(截至2020年12月)


拜登意在带领美国重回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共同行动

2020年美国大选期间,作为候选人的拜登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其未来施政重点之一。当地时间2021年1月20日,上任首日的拜登便签署了重新加入《巴黎协定》的行政命令。拜登在气候变化方面提出两大基本认识:首先,美国必须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应对史无前例的气候危机;其次,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相辅相成。基于此,拜登政府发布一揽子气候政策第一,逐步停止对传统化石能源产业的补贴;在美国全经济领域部署清洁能源,在2050年前实现经济由100%清洁能源和零排放;第二,增强基础设施的气候适应能力,使其能抵御气候变化的冲击;第三,推动实现国内气候公正,为具有气候脆弱性的群体提供额外的支持;第四,团结国际力量共同应对气候变化,重返《巴黎协定》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多边谈判体系,重新确立在气候领域的全球领导力。如果美国完全实施上述气候政策,可能需要联邦政府在未来十年投入超过1.7万亿美元的资金,并额外从私营部门和其他州及地方政府引入投资,所需资金总额将超过5万亿美元。上任后,拜登已任命前国务卿约翰·克里作为总统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负责应对气候变化相关工作。

美国前国务卿克里怀抱孙女代表美国签署《巴黎协定》| 联合国

关键词:资金流向

发达国家承诺的每年1000亿美元气候资金仍未到位

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16)上,发达国家承诺在2020年前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000亿美元气候资金,以增强发展中国家减缓并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根据OECD的统计,2018年全球动员的气候资金总额约为789亿美元,比2017年募集的712亿美元有所增加。近期,联合国气候投融资独立专家小组发布了一份报告,认为根据截至2018年的数据,全球可调动的气候资金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受到疫情影响,“(2020年)无法兑现1000亿美元的承诺”。未来五年将是气候资金是否能到位的关键时期,需要继续筹集公共资金,面对疫情和气候变化的多重挑战,发展中国家尤其需要充分的资金支持,发达国家亟需兑现承诺,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公共危机。绿色气候基金(GCF)、全球环境基金(GEF)及气候适应基金(AF)等优惠融资在提供直接资助和资金动员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020年,GCF共计向117个国家提供了70亿美元资金,70%的资助项目已经开始运行。在资金动员方面,33个捐助方已承诺为GCF一期(2020-2023)赠款100亿美元,其中96%的资金已得到确认。

因缺少资金和支持,因气候变化陷入贫困的人口很难复苏 | Connet4Climate


部分国家出台政策从化石燃料撤资,并引导资金流向气候领域

在12月气候雄心峰会上,英国首相鲍里斯正式宣布将尽快终止对海外化石燃料项目的公共资金支持。此前,英国宣布在2021-2025年提供比2016-2020年多一倍的气候援助资金,以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损失。其气候援助资金总量将达到116亿英镑,成为全球气候投融资首要贡献国。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碳中和目标之后,10月,生态环境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中国首个气候投融资领域的纲领性文件——《关于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指导意见》(简称《意见》)。《意见》致力于更好发挥投融资对应对气候变化的支撑作用,将支持和引领更多资金流向气候变化领域,具体包括建立并完善气候投融资政策和标准体系、鼓励并引导民间资本和外资参与、引导地方建立试点以及促进国际合作等。日本政府承诺原则上限制海外煤电投资项目。韩国国会7月底启动立法程序拟禁止对海外煤电项目的投资,认为应对气候危机已成为迫切需求,清洁能源成本已经具有竞争性,继续投资煤电项目将对韩国企业带来财务和声誉风险。


全球开发性金融机构、商业银行、私人投资者纷纷从化石燃料行业撤资

2020年,世界各地的金融机构纷纷发布新的承诺,限制对化石燃料、特别是煤炭行业的支持。根据Banktrack发布的《2020年气候变化银行业报告》,在其分析的35家金融机构中,已有26家出台了限制煤炭融资的政策。多边开发性金融机构在煤炭撤资运动中起到了引领作用,如欧洲投资银行宣布从2021年起不再考虑为包括天然气在内的化石燃料能源项目提供融资,其所有投融资活动于2020年底开始与《协定》目标保持一致。亚投行(AIIB)行长金立群在公开发言中声明,亚投行不会给煤电或涉煤项目融资。商业银行也先后加入化石燃料撤资行列。摩根大通宣布将撤出对煤炭行业的咨询和贷款;花旗银行投票通过决议,决定在未来10年内停止向煤电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巴克莱银行等银行同样决议加大对火电行业的禁止力度。包括Aberdeen Standard Investments, Swiss RE和英格兰教会养老金委员会在内的资产管理者加入了PPCA联盟并签署PPCA融资原则,该联盟鼓励政策制定者和企业逐步淘汰煤炭,这些资产管理公司也承诺终止对燃煤发电的融资。全球许多公共和私营部门的投资者已开始识别并管理其投融资活动中的气候风险,并纷纷从化石燃料行业撤资,以避免搁浅资产所带来的的财务和声誉风险。


关键词:行业转型

疫情影响下,可再生能源成为2020年唯一保持增长的能源

疫情影响下,全球经贸活动受较大影响,这也给能源部门带来了冲击,但值得一提的是,可再生能源展现了更高的韧性。根据IEA的估算,2020年全球能源需求下挫约5%,能源投资总量下滑18%,与能源相关的碳排放下降了约7%。分不同来源来看,石油和煤炭的需求受挫最严重,分别下降了8%和7%,可再生能源是唯一需求量略微上升的能源,不过在全球用电需求下降的前提下,可再生能源的需求涨幅也十分有限。在中国和美国的带动下, 2020年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容量接近200GW,同比增长了近4%。在其他能源发电量回落的背景下,可再生能源的发电量在2020年实现较快增长,增长幅度达到7%。中国2020年风能新增装机容量达到了71.67GW,几乎是2019年风电新增的三倍。太阳能新增装机量也达到48.2GW,扭转了前两年增速有所放缓的趋势。

与2019年相比,2020年主要能源需求量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变化 | IEA

多个国家在可再生能源领域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此前提到的《欧盟绿色新政》中就包含一份《海上可再生能源》计划,该战略提出到2030年,将欧洲的海上风能装机容量从现在的12GW增加到至少60GW,到2050年则提高到300GW。到2050年,欧洲还将补充40GW的海洋能源。德国在其经济刺激方案中投入了120亿美元用于支持可再生能源发电,并于2020年6月发布《国家氢能战略》,正式确定了“绿氢”的优先投资地位。法国也启动了一项约70亿欧元的国家氢能战略,预计在2030年把氢能的装机容量增加到6.5GW。中国在NDC中提出要大幅提高风电、太阳能的装机容量,到2030年将风光装机容量提高到12亿千瓦以上。美国未来五年整体的气候政策都将围绕清洁能源展开。韩国计划在其绿色新政中对可再生能源加大资金投入,为在42个道与地区建立可再生能源发电和储能系统投入17亿美元,另对离岸风电的相关研究投入78亿美元。


交通电气化进程进一步推进,部分国家宣布禁售燃油车

在碳中和及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推动下,已有17个国家宣布了100%汽车零排放的目标,或计划于2050年前淘汰燃油车。挪威计划于在5年内实现所有新出售的乘用车、轻型商务车和城市公交车的净零排放。荷兰2025年后投入使用的新公交车需要实现零排放,2030年起零排放标准的适用范围将扩大到客车。法国计划在2040年前禁止乘用车和轻型商用车使用化石燃料,并进行立法。另有一些省市订立了自己的限售燃油车目标,中国海南省就计划在2030年左右逐步停止销售柴油和汽油乘用车、轻型商用车、公共汽车及客车。

2010到2019年全球电动车保有量 | 来源:IEA


关键词:非国家行为主体

世界各省、州、市先后制定碳达峰目标

随城市化的发展,未来将有三分之二左右的人口生活在城市,与之相对的,能源消费总量的70%将来自城市,而与能源相关的70%以上的碳排放也将由城市产生,因此,城市将成为控制排放的“主战场”。从世界范围来看,C40(City 40)城市中已有27个在2012年甚至更早前就实现了碳达峰,这些城市还基本实现了人口、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脱钩,碳排放量在达峰之后逐年下降。共计169个城市通过签署“期限2020项目”(Deadline 2020),承诺制定并开始实施具有包容性的气候行动计划,力争将全球升温幅度控制在1.5℃之内,截至目前,已有22个城市的气候行动计划基本符合《巴黎协定》目标。2020年底,为落实中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江苏省、广东省先后表示要在全国率先实现碳达峰,但尚未明确具体时间线。


关于中国城市碳达峰的研究

根据清华大学对城市碳达峰情况的研究,目前中国城市按碳达峰趋势可以分为五类:第一类是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经济增速和碳排放增长缓慢,人均碳排放较低的城市,代表为沈阳、哈尔滨、大同等;第二类是产业结构以工业为主,经济增速较快的城市,代表为邯郸、保定、包头等;第三类是人均碳排放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产业结构以传统资源型为主的城市,代表城市为鄂尔多斯、克拉玛依等;第四类城市经济相对发达,产业结构低碳转型已基本完成,经济发展与碳排放已经或正在脱钩,代表为发达省份的省会城市;最后一类城市经济发展增速较快、碳排放增速也较高,人均排放水平仍然处于相对低位,以贵阳、福州、赣州为代表。对于不同类别的城市,可以采取分批、分策略达峰的方式,对于已经达峰或者处于平台期的城市,尽快建立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方案,对于未达峰的城市,则应明确城市的排放峰值和达峰年,尽量于2030年前、以较低的排放水平实现达峰目标。根据《第一财经》的统计,截至目前,中国已开展了三批共计87个低碳省市的试点,其中82个提出了达峰目标,确定在2020年和2025年达峰的城市有18个和42个。


越来越多私营部门加入100%可再生能源供能行动

不少私营部门也积极响应全球气候治理的进程,制定长期净零排放战略,并加入100%可再生能源(RE100)等国际倡议。2014年发起的RE100倡议致力于推动企业承诺将在不晚于2050年使用100%可再生能源电力,并帮助可再生电力在全球扩大使用范围。目前RE100倡议已有284个成员,包括苹果、谷歌、微软等世界五百强企业,近期加入RE100的公司包括澳大利亚最大的零售商Woolworth,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最大的锌冶炼厂以及六家用电功率高达31MW的韩国公司。已加入RE100的远景科技集团、隆基股份和阳光电源等中国可再生能源龙头企业,于2020年8月联合中国能源研究会可再生能源专委会、中国绿色供应链联盟光伏专委会在上海共同发起了“RE100中国倡议”,以推动更多中国企业采用100%绿色电力消费,带动中国的能源革命。根据绿色和平与华北电力大学在2020年发布的《绿色云端2020》报告,发现国内15家互联网云服务和第三方数据中心中,仅有秦淮数据提出了“100%可再生能源转型目标”。总体来说,大部分企业尚缺乏能源转型的承诺与计划,对能源、用电数据的信息披露严重缺乏,行业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整体较为落后。绿色和平在2021年发布的《迈向碳中和:中国互联网科技行业实现100%可再生能源路线图》的研究报告中指出,中国互联网科技企业应发挥低碳转型的引领作用,设立有雄心的可再生能源目标,在不晚于2050年,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100%可再生能源供能。


数字化技术可以为应对气候变化创造新机遇

运用数字化技术可以助力减少排放、提高气候韧性、推动能源转型及交通电气化进程,并以此提升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根据GeSI与德勤发布的《有目的的数字化》报告,到2030年,数字技术可以带来约1.34Gt的温室气体排放减量,信息和通信技术带来的减排量会是其到2030年排放增长量的近7倍。包括GoogleAppleFacebook在内一些互联网巨头也已制定了碳中和目标,并承诺在实现过程中充分应用数字化技术。中国2020年10月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要建设“数字中国”,显露出国家在战略层面对数字化发展和各行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视。2021年1月中旬,腾讯宣布启动碳中和计划,用数字技术助力实现净零排放,并说明了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在海绵城市、建筑节能、农业生产、智能煤电等方面的利用方法。但该计划尚未明确实现碳中和的时间表。


相关链接:

疫情之下,各国更新NDCs和提交2050 LTS进展一览
24个国家将在2030年实现煤电清零,加速煤电退出意味着什么
疫情后的绿色与低碳经济复苏,G20国家进展如何?
中国承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如何实现全经济范围去碳化?
中国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向碳中和迈出一步
重回《巴黎协定》之后,拜登政府将采取哪些气候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