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政策解读栏目请到了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主任、研究员宋微,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贸易与投资专委会荣誉主任委员、原环境保护部国际合作司司长唐丁丁,以及创绿研究院气候与能源项目负责人郭虹宇等四位业内专家,针对《意见》中的部分重点内容予以点评,以飨广大读者。
推迟一年召开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一阶段于去年10月在春城昆明落下帷幕。大会首次在高级别会议上设置领导人峰会环节,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的根本性变革提供了强大的政治推动力。大会通过的《昆明宣言》针对前一阶段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做出反思,并为第二阶段形成现实有效的“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GBF)打下基础。各国提出追加拨款、设立基金等各项以缩小生物多样性保护资金缺口为目标的提意,其中,中国正式宣布设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撬动更多国家对于发展中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注与支持。第一阶段会议主要的目的在于呼吁与动员,第二阶段围绕GBF的谈判才是更加艰难的考验。大会呼吁各国抓住COP15的契机,扭转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的趋势,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COP26承载了人类自救的厚望,难啃的谈判议题加上防疫压力,COP26甚至比达成《巴黎协定》的巴黎峰会都更加难推进,在现实利益之争前挑战重重。
联合国格拉斯哥气候大会的最大成果是完成了《巴黎协定》第六条的谈判,这意味着全球达成了以市场手段减碳的共识,全球性碳市场也将最快在两年后迈出第一步
正在举行的第26届联合国气候大会有望完成《巴黎协定》关于建立国际碳市场的谈判,但控制全球气温升高在1.5°C以内的目标基本落空
本文详细介绍并分析了“2030年保护30%的全球海洋”这一概念,并提出了四点基于科学的、有效的管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