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Intro
2017年11月21日,为期一天的“2017金融机构海外环境社会风险管理之合规监管机制建立培训”在北京圆满落幕。此次培训会议由创绿研究院主办、中国银行业协会协办,并得到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与协助。本次培训共有56名来宾,来自包括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以及农业银行等中资金融机构。 培训会议邀请了来自包括世行、亚行、IFC以及AIIB在内的国际多边开发银行、国内金融监管部门、国内金融机构、民间智库以及法律界的与该议题相关有丰富实操经验的国际和国内顶级专家,分别与参会者分享了国际社会广泛接受的良好国际惯例,国际现行投融资项目争议解决与追责问责监管实践和案例分析,以及中国金融机构海外投融资环境社会风险管理相关政策环境与倡导。
背景 Background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与沿线各国加深合作,实现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平台。为顺应国内治理和国际合作的可持续发展需求,我国政府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与沿线国家共同打造绿色丝路。倡议提出以来,中资企业“走出去”也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中国的投资在助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遭遇了一些问题与挑战,如对当地法律法规、投资环境不了解,对当地生态环境不够重视,与当地社区和 NGO 交流不畅等等,从而引起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海外投资的诸多不满或片面理解,也使得投资者遭遇声誉和财产的双重损失。 海外投融资过程,往往涉及环境资源开发、土地征用、移民安置补偿、社区文化及少数族裔影响等一系列复杂而又必须面对的问题。任何一个环节或问题处理不当,都可能引发争议、争端乃至最终影响项目进程,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并有损相关金融机构乃至其国家的政治声誉。 特别是支持“走出去”和“一带一路”投融资的中资金融机构,如不能有效识别和妥善管理其客户以及投资项目可能产生的环 境和社会风险,进而必将引发连带的金融风险和投资风险。 如何避免和妥善解决海外融资中的环境社会争端,尤其是规避潜在的海外融资项目环境与社会风险引发的司法诉讼,已成为政府、 金融机构、投资方、项目所在地社区以及社会民间组织等利益相关方密切关注的问题。近年来,我国政府已意识到对外投资存在的各类风险与挑战,并陆续制定和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和指导意见。如银监会 2012 年发布的《绿色信贷指引》及 2017 年发布的《关于规范银行业服务企业走出去加强风险防控的指导意见》 都提到要求银行业重视和实施境外业务的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对涉及重大风险项目建立回应机制,增进与利益相关方交流互动等。 近期,包括中国银行业协会在内的 7家国家主要行业协会联合发布《中国对外投资环境风险管理倡议》 中,也提出建立健全企业在对外投资过程中环境风险管理的机制和内部流程,提高环境信息披露水平等。以上政策指导文件都强调了要重视和加强海外投资的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但如何将指引具体转化为操作,这需要中资银行等投资者在知识以及能力上不断积累、提升。本次培训通过学习得到国际社会广泛接受的良好国际惯例,国际现行投融资项目争议解决与追责问责监管实践和案例分析,以帮助提升中资银行及投资者学习借鉴最佳国际实践,强化内部体制机制建设,增强其环境社会风险的管控能力,实现中国“一带一路”投资的绿色化,并为我国金融机构的国家化建设积累经验和创造条件。
会议要点 Keypoints
总结和愿景 Sum up & Looking Forward
此次会议成功地打开了探讨国内金融机构建立合规、沟通以及问题解决机制的窗口,深入地探讨了建立相关机制以期避免环境社会风险和提高银行自律性的重要性,并为未来有效推进金融机构环境社会风险管理工作提供了铺垫与机会。对于下一步的工作,创绿研究院与中国银行业协会表示将继续尽全力支持各金融机构在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能力建设方面的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图文:创绿研究院
若您需要引用部分文章内容、图片或全文转载,请联系policy@ghub.org,以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