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期 | 《中国的北极政策》出炉,北极开发与保护如何共存?

日期:

中国政府发表《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作为北极的“重要利益攸关方”,提出要更好地认识、保护和利用北极并参与北极治理。

intro导语

 

在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背景下,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北极问题已成为攸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全球性问题。近日,中国政府发表《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作为北极的“重要利益攸关方”,提出要更好地认识、保护和利用北极并参与北极治理。此外,为促进北极地区互联互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国提出共建“冰上丝绸之路”。气候变暖为开放北极区域提供了条件,考虑到北极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与重要性,在资源开发与基础设施建设中,应实现开发和保护的平衡。

 

关键点 

 

  • 如中国在《北极政策》中的自我定位,中国已经是北极的“重要利益攸关方”。作为陆上最接近北极圈的国家之一,北极的自然状况及其变化对中国的气候系统和生态环境有着直接的影响,例如,有研究显示北极的变化影响着中国北方冬季雾霾天气的形成条件。北极也关系着中国能源转型。去年年底中国北方的“气荒”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就在差不多时候,北极圈内的中俄能源合作项目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首批液化天然气出产装船。而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也在影响着北极的变化。这些经济、环境等方面的联系让中国有理由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在北极的治理中去。

 

  • 《中国的北极政策》助力于北极治理。为推动有关各方更好参与北极治理,共同维护和促进北极的和平、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发布了《中国的北极政策》,提出要通过不断深化对北极的科学认知和了解,为人类保护、利用和治理北极创造有利条件,并倡议各方共建“冰上丝绸之路”。此前,德国、韩国、日本和英国等非北极国家都陆续发表过相关的北极政策白皮书,《中国的北极政策》的发表,一方面化解了来自于其他国家的猜疑,另一方面也为一线工作的中国官员提供了战略性的指导。

 

  • 北极地区开发和保护并重。人类对化石能源的利用可能是北极的海域逐步开放的主要原因,但船舶活动增多将排放更多污染物,对北极环境会造成不利影响。于生态环境本身就脆弱的北极而言,污染的控制就显得至关重要。2017年正式生效的具有强制性的国际条约《极地水域船舶航行国际准则》为加强极地环境保护提供了基础。《中国的北极政策》高度突出北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首次将“负责任的旅游”列为北极合理利用的方式之一。

 

资源共享 

 

 

大家说

 

  • “《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将起到增信释疑的重要作用。随着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的领域不断拓宽,外界对中国北极政策越来越关注。白皮书首次系统阐明了中国的北极政策,有利于促进有关各方增进互信、深化共识、加强合作,共同促进北极的和平、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极地战略研究室主任,张侠

 

 

  • “冰上丝绸之路”倡议不论是对芬兰还是整个北极地区都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芬兰愿意成为“冰上丝绸之路”向北欧和欧洲大陆延伸的门户国家。自由贸易与合作对于北极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这会是一场两个倡议间的双赢合作。”——“北极走廊”项目负责人,洛西

 

 

  • “我们看到在过去10多年来,中国对北极地区事务的兴趣不断增加。这个地区如此重要,不仅仅与生活在北极地区的人们相关,而且与全球相关。正如我之前多次提到过的气候变化等问题,我们在北极地区也能够感受到,即便(这些变化)并不在北极地区发生。目前中国已在参与全球性的环境气候变化、航运、渔业等方面的事务,对此我们表示欢迎。”——挪威外交大臣,伊娜·瑟雷德

 

相关气候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