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气候与能源

我们通过独立研究、跨界讨论与战略传播,跟进国际与国内气候治理与能源转型进程,提供着眼长远且富有建设性的建议,助力中国实现气候与环境友好型的低碳繁荣,落实《巴黎协定》与可持续发展目标。


 

我们通过独立研究、跨界讨论与战略传播,跟进国际与国内气候治理与能源转型进程,提供着眼长远且富有建设性的建议,助力中国实现气候与环境友好型的低碳繁荣,落实《巴黎协定》与可持续发展目标。

 

应对气候变化是消除贫困与不平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面对愈加严峻的气候变化影响,我们关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进程,双多边机制对于气候治理的推动,以及中国气候政策与行动。

来源:Flickr

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在里约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此后气候治理成为全球环境治理的重要议题之一。在各缔约方的努力下,《京都议定书》于1997年出炉,是第一份设定强制减排目标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协议。然而,2009年哥本哈根COP15的无果而终让气候谈判陷入低谷。六年后,巴黎COP21让全球气候谈判重新回到政治议程的高峰,超过196个缔约方通过《巴黎协定》,开启了全球气候治理自下而上的新模式。

 

在重拾信心和凝聚共识的过程中,各主要国家尽其所能,发挥了建设性作用,中国也包括在内。作为世界第一大排放国以及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中国在国际气候合作上的表现与其在国内政策不断加大“绿化”的力度,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一方面,环境污染问题倒逼国内的减排行动;另一方面,国内解决环境污染行动的阶段性成效又推动了中国国际承诺的信心,推动气候外交。

 

“十一五”至“十二五”是环境保护进入中国主流政治议程的十年。环保总局升级为环保部,各种环境法规的修订不断开展,“生态文明”在主流政治话语中的地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推动这种变革很大的一部分力量来自民间的压力和呼吁。反垃圾焚烧和反PX的群体事件以及公众对雾霾的担忧,把环境问题的解决与执政核心目标紧密联系了起来。社会关于环境保护、低碳减排也形成了空前的共识。“十三五”期间,国内就控制煤炭消费总量、推进能源转型展开多种举措,有望实现煤炭在能源消费总量占比从2014年66%下降到2020年的57%,提早实现碳排放峰值,这也会加速对中国空气污染治理的协同效应。

 

过去十年,凭借在议题传播和公众参与方面的优势,民间组织正在为中国积极参与气候治理和低碳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2009年天津的联合国气候谈判年间会期间,60多家中国民间机构联合组织了20多场边会,是中国NGO参与国际环境类大会规模最大的一次。之后,民间组织持续关注国际气候进程,在谈判现场积极开展公共外交,进行相关政策研究。其中,中国公布量化排放控制目标也与环保组织的多年呼吁和倡导分不开。通过提出一些前沿、创新的话题,搭建与学术、政府、企业的跨界对话平台,中国的民间组织也推进国内气候与能源议题的讨论。例如,煤炭总量控制、社区气候适应、绿色金融、分布式能源融资、气候变化立法等。

 

中国可持续发展不会一蹴而就,这个进程必然会充满成就与挑战,也将是持续且漫长的。我们相信公开透明、着眼长远和富有建设性的政策探讨,对于推动中国理性的、有效的和兼顾公正的低碳转型具有积极作用。作为本土环保组织,我们希望通过独立研究,跟进气候谈判,组织跨界讨论,不断推动利益相关方针对气候行动与能源转型议题的政策研究与对话,开展气候与能源议题的传播工作,促进公众舆论对于气候行动与能源转型带动的环境、社会与健康效益的认识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