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叶 | 大气污防治需考虑治理的协同效益

日期:

环境和环境问题本身的系统性决定了大气污染防治并不是一个独立的问题。目前,大气污染治理大部分是末端治理,但是治理的关口前移可与节能和气候变化问题挂钩,带来更为有效的综合治理效果。因此,应该注意将环境治理资金尽量放在源头和前端治理。

文|李莉娜 杨富强  创绿中心


近期,国务院公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其中提出,2017年大气污染防治要有明显改变。这是一个大气污染防治先行的信号。然而,大气污染防治与环境生态保护、 资源节约、气候变化之间彼此交叉和相互影响的关系。依据协同治理效果,在其防治政策措施选择中,应优先考虑哪些可以实现协同治理的政策措施。

 

其一,治理大气污染有赖能源结构调整。大气污染防治可以通过提高节能和碳强度的减排目标来实现,同时,大气污染的行动方案 也对能源结构转变提出了要求。控制煤炭消费总量,意味着对其他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这些能源包括天然气、电能、可再生能源、洁净煤技术,以及碳捕获、封存、利用技术。

 

其二,通过解决产能过剩以有效降低大气污染。高耗能产业不仅造成投资和生产力的浪费,还存在能源消耗过度和排放大量的工业废气的问题。因此解决雾霾、治理大气污染,必须认真解决产能过剩问题,需要充分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严令禁止各地方对自己产业的保护和对外地产品的歧视措施,大力加强竞争,形成全国或区域性的市场,来降低产能。

 

其三,低碳生态城镇建设才能防治大气污染。在城镇化发展中,中国东部或大城市中要再工业化,利用现在城市的优势来发展新型的智力产业;特大和大型城市要根据环境容量的限制,将那些污染排放高的、高能耗的企业要坚决迁出。

 

现阶段,欧洲和美国对空气质量的标准已经开始从向甚至转移,而中国却还没有摆脱的污染问题。本文建议中国应该把环境治理放在首位,不再重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在政策措施的决策中充分考虑多重治理目标之间的协同效益,以最低的制度成本实现最高的治理绩效,才有可能实现经济和环境之间和谐共生的局面。中国逐渐由先污染后治理转向环境与经济协调平衡发展。


版权声明:

本文全文刊登于《绿叶》杂志2013年11期,如需阅读原文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