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张春
随着中国政府成为南极治理的重要力量,南极作为旅游目的地的人气亦在国内迅速增加。
摄影:陈冀俍
一去近三周,花费至少十万,踏上目的地之前,还得踩在浸满消毒液的海绵垫上把专门用于登陆的靴子消毒。尽管昂贵、繁琐,但每年依然有数千中国游客毅然踏上通往南极的旅程。
从2007年中国第一条官方认可的南极游路线成行至今,已有大约13000个中国人把旅游的目的地定在了南极,其中仅2016到2017年旅游季,就有超过5200人登陆南极半岛。这年同样奔赴南极的其他国家游客,还有近4万之多,其中以美国为最。
随着飞机游轮的普及,现在去往南极要方便很多。中国游客去往南极最通常的路线,就是飞往阿根廷乌斯怀亚,从那里搭乘邮轮踏上一周到两周不等的南极半岛或三岛(南极半岛,福克兰群岛,南乔治亚岛)之旅。
上海中旅的侨务总经理高杰表示,中国现在去南极的旅游的人群要多元化得多。“中国旅行者从最初由少部分企业创始人、摄影师涉足南极旅行(2008)开始,到现在更多中小型企业家、艺术家,摄影爱好者、教师、退休人员、学生,南极旅行在中国已经不像以前那样高不可攀。”
高杰的旅客中,最小的一位在出发前一天刚满六岁,正好符合南北极游客最小年龄的规定。旅行社还因此为他申请了吉尼斯纪录。
南极游客数量一直在波动上升,近几年增长特别快,其中又以中国游客增长最快——早在1992年南极就有超过6700名访客,2007年才迎来第一位正式旅游线路的中国游客,不过十年时间,中国游客数量已经跃居第二位,仅次于美国,超过离南极近得多的澳大利亚。从2010年至今,中国每年登陆南极的游客数量从614人增长到5286人,增长了8.6倍,而同期全球南极游客数量也增长了2.3倍。(这其中约九成游客只是在南极半岛登陆,并未到达南极圈以内。)
游客是否影响南极环境?
有人开始担忧,南极脆弱的环境,能否承受日渐增多的游客的影响。中国外交部官员也曾在公开场合表示因环境脆弱不宜推广南极旅游。
几乎全部中国游客都是通过参加南极邮轮进行南极游(目前只有一对夫妇采取自驾游),需要严格遵守游轮的要求。南极游轮都是在南极旅游协会(IAATO)注册的,按照南极条约来管理。南极旅游协会的游客指南中对如何避免干扰南极野生生物、保护区和科研活动等做出了指导。
南极旅游协会的传播与环境官员Amanda Lynnes也向中外对话确认,如果游轮上的乘客违法行为严重,邮轮负责人需要接受营运证书颁发机构的问询。“一个游客在旅行过程中违法规定而不被船员制止的可能性非常小。如果IAATO秘书处知晓了违规情况,会根据需求做相应的个案调查,并启动一个争端处理程序来解决这个问题。”
除了遵守南极条约,一些南极旅游发展较久的国家还特别为南极游客制定规则。美国就直接在美国法典中规定了不得向南极带垃圾和生物等,如有违反,将按照民法或刑法进行处理。日本也有要求,游客去往南极,需向环境省报批。中国官方目前还没有为南极旅游专门立法。
按照高杰的说法,游客对南极的影响主要在三个方面,即油轮燃油污染排放、邮轮产生的废水以及噪音。对于游客自身而言,除了尽量减少噪音、用电、垃圾等环境负担,严格遵守游客指南,其他能做的并不多。
南极和南大洋联盟(ASOC)副秘书长克莱尔·克里斯蒂安(Claire Christian)告诉中外对话,南极条约框架下对是否需要制定战略规划以避免游客增加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过讨论,但是目前这些讨论都还在早期阶段,并未形成实际的条款。她说,ASOC认为坚持预防原则很有必要,因为如果一些邮轮不加入IAATO,那他们就不在南极条约的直接约束下,需要有相关规定来限制他们的行为。“可行的办法可能包括限制一些旅游点的访客人数等。”
最大的隐患
目前而言,南极最大的隐患还不是人,而是气候变化。
就在7月上旬,相当于瑞士国土面积大小的一块冰川与南极半岛的拉森C冰架脱离,有报道认为这是气候变化的结果,也有研究者认为这次事件不能直接和气候变暖挂钩。但与拉森C毗邻的拉森A和拉森B冰架分别在1995年和2002年的崩塌,则与区域气候变暖相关。
南极是全球升温最快的地区之一。过去28年,南极的冰雪覆盖减少了四成。在南极半岛的企鹅因为繁殖地冰雪融化,不得不迁徙到新的地方筑巢安家。
全球首个负责任极地游联盟
去往南极的游客,除了遵守南极条约对游客的约束规定,尽量减少对南极的影响,还可以通过碳中和机制来间接帮助减缓南极面临的气候变化威胁。
尽管中国国内尚未有专门得公共政策来约束极地游游客行为,推广负责任的南极游似乎正在逐渐成为旅游业界的共识:今年5月南极条约协约国会议在京召开期间,包括高杰所在的上海中旅在内的10个中国旅行社和一家国际游轮公司的中国代理联合发起了“负责任极地旅行行动”的倡议。加入的11个企业覆盖了中国超过五成的南极游客人数,按照倡议,他们将协助游客为其极地旅行产生的碳排放购买足够的减排配额,以中和其碳足迹。这是全球范围内第一个由民间旅行社发起的极地旅游碳中和联盟。
每个人每次南极旅行的碳排量大约在5吨左右。高杰最早在北极旅行中推广碳中和,当时中国地区碳市场尚未建立,旅行社先在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一次性购买1000吨的碳配额,然后按照游客的旅行足迹计算碳排量并累积扣除。现在有了碳市场和协助开户以及核准碳排放的碳资产公司,碳交易比以前相对容易。
但目前要大规模推广也有困难。“要为每位旅客计算(行程)碳排量,制定低碳证书,这个工作量是很大的。”奇迹旅行副总经理王建梅告诉中外对话。定位高端旅游的奇迹旅行也加入了“负责任极地旅行行动”倡议。王建梅说,目前他们还没有能力把这样的旅行行为推广到更多的普通旅游路线,但她相信在此次倡议发起之后,负责任的旅游行为会很快在行业内建立起来。
克莱尔·克里斯蒂安认为用碳中和来抵消极地碳排放的方式,虽然是最基础的控制排放的方式,但是可以很好地帮助游客意识到他们来南极旅游产生的生态影响。
“极地地区遭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尤其明显,因此旅游行业减少排放的做法是非常恰当的。”克莱尔·克里斯蒂安告诉中外对话。
创绿研究院从2012年开启推动海洋保护工作,一方面通过科普增加公众对极地和海洋知识的认识,另一方面通过分析研究、跟进国际治理进程、组织研讨会等方式,搭建专业领域的跨界对话与合作。在2015年举报了首次极地旅行研讨会,并在2017年做战略合作方支持有多家旅行社发起的“中国负责任极地旅行倡议”。
来源:中外对话;关于负责任的极地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