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近日,南方多地暴雨造成洪涝灾害,5省区逾120万人受灾,3人死亡;北京等地则”五月飘雪“。中国城市逢暴雨必涝情况,凸显了城市在极端天气面前的脆弱性。 联合国有关极端事件及灾害风险特别报告指出,气候变化使极端天气的强度和频率增加。城市作为人口、财富的高度集聚地,是重点适应区域之一。美、英、澳大利亚等国的城市决策者在台风、洪涝等极端事件后,意识到应对气候灾害风险的重要性,制定了城市防灾计划或适应方案。高速的城镇化进程,并未让中国的城市具备相应的气候变化下防灾抗灾的能力。 2001至2011年,中国每年平均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0 亿元。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城镇化建设必须充分考虑气候风险,增强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城市的气候韧性不仅体现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还贯穿在决策依据、决策机制、成本核算以及民众对适应的意识上。
热门微博
相关活动
- 参与挑战:2014世界环境日挑战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 提问:直击天气 与科学家聊“天”——“城镇化与气象防灾减灾”(中国气象局)
关键点
- 在中国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城市脆弱的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再次因南方连日暴雨显露无疑。初步统计,5省区逾120万人受灾,3人死亡。深圳作为最年轻的现代都市,其地下排水系统设计却很旧,仅能应对一年一遇降雨水平。 “下水道瓶颈”,“逢暴雨必涝”是中国加速城镇化过程中面对的“成长烦恼”。
- 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频发,脆弱的城市防灾能力导致气候风险叠加和损失的放大。《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指出气候变化对中国的粮食安全、水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城镇运行以及民众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人口和财富高度集聚的城市地区是重点适应区域之一。据统计,2001至2011年间,我国平均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0 亿元。今年预计极端天气有频发强发趋势。
- 在城镇化进程中,中国应算好气候灾害及适应的经济账。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城市决策者已经意识到应对气候灾害风险的重要性,并制定了相应的城市防灾计划或适应计划。对于中国城镇化来讲,应对气候风险,不仅在于基础设施建设,也取决于决策依据、决策机制、成本核算以及民众意识。城镇化建设,亟需采取有效的风险识别与预警措施,基础设施的改造需辅以通畅及时的预报系统;同时,增加民众对气候风险的意识与互助自救的能力方可最大限度的降低损失。
媒体报道
- 南方多地暴雨逾百万人受灾 深圳变成“水城”(图) (中国新闻网)
- 深圳30年建1万公里下水道 遇暴雨瘫痪遭吐槽 (京华时报)
- 郑国光就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接受媒体联合采访 权威解读报告 强调自觉行动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气象报)
- 环保组织呼吁:应对气候变化 适应比减缓更现实更紧迫(中国环境报)
- 气象部门今年将完成1704个县暴雨洪涝灾害风险普查(中国新闻网)
资源与工具
- 评论:抗灾答案,书写始于暴雨之前 (人民日报)
- 评论:推动城市适应规划,构建韧性城市——发达国家的案例与启示 (世界环境)
- 解读:郑国光:全面落实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 (人民日报)
- 报告:管理极端事件及灾害风险,推进适应气候变化 (IPCC)
- 报告:气候变化与贫困(乐施会)
- 培训教材:适应气候变化(GIZ)
- 直播实录: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二、三工作组报告宣讲会(人民网)
- 联合访谈:专家解读城镇化与防灾减灾 (新华网)
- 网页:适应气候变化(联合国)
- 文章:中国的城镇化梦想 (自然)
图片共享
海平面上升 (Flickr)
|
大家说
- “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把气候,贫穷,能源,食物和水联成一条线,因为这其中任何一个问题,都无法单独解决。”—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
- “气候变化的适应工作不是一项从未尝试过的异乎寻常的议程。全世界各国政府、工商界和社区都在不断的积累适应方面的经验。在气候与社会持续变化的现今与未来,我们应以这些经验为重要起点,采取更大胆、更具远大目标的适应行动。”——IPCC第二工作组联合主席,克里斯•菲尔德
更多微博
- RT@中国能源报:【美评估报告:气候变化威胁迫在眉睫】5月6日,美国白宫发布《国家气候评估报告》,称气候变化波及全美,直接影响美国人的生活、国家经济与安全,可能在未来几十年里变得更为严重。报告称,过去50年的全球变暖主要是使用化石燃料引起的,碳污染是气候变化的罪魁祸首。http://t.cn/RvviGGQ
- RT@果壳网 【史上第一次:月均二氧化碳浓度首次突破400ppm】今年4月,夏威夷科学家获得的二氧化碳日平均浓度每一天都超过了400ppm,达到一百万年甚至更长时间以来的最高峰,这在你们人类这个物种的历史上从未发生过。二氧化碳不断堆积与燃烧化石燃料密切相关,这,很可能是气候变化的主因:http://weibo.com/1850988623/B3uXwkvwM
相关气候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