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宜居城市

日期:

随着城市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人居环境与住区问题的研究,“宜居城市”的概念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我们于2012年设立宜居城市研究项目,以广东省城市群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数据收集研究与民意调查等方法对广东省城市群进行宜居评价。希望通过此研究,打开公众参与宜居城市建设的渠道,提高公众参与的意愿,并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建设公众参与的能力。

自1996年以来,中国城镇化开始加速发展,截止至2007年城镇化率达到44.94%。到了2014年年末,中国城镇人口总数已达74916万,约占同年人口总数的55%。然而,在20年前,中国城镇人口数占全国人口总数不到30%(1994年约为29%,2004年约为42%)。按照目前城镇化速率推进,预计202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0%左右。数据的背后是快速城市化、城镇人口密度快速增长给城市带来的多重压力。不仅如此,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城市拥挤,交通堵塞;空间紧张,资源匮乏等一系列问题在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中逐步突显与恶化。同时,在气候变化的共同作用下,以上问题变得愈发复杂,形势亦愈发严峻。

 

随着城市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人居环境与住区问题的研究,“宜居城市”的概念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1976年,联合国召开第一次人居大会,同年成立了联合国人居委员会和联合国人类住区委员会。1996年,联合国第二次人居大会提出了城市应当是适宜居住的人类居住地的概念。就目前来看,国内外有关宜居城市的研究已经不少,各有千秋和侧重。在过往城市发展问题的研究过程中,人们对城市的理想形态囊括了以下修饰词:可持续发展、生态、宜居、绿色、低碳等。其中,发达国家的宜居城市建设是以早期的对人居环境关注为标志的。

 

随之,中国建设部于2000年主持并设立了“中国人居环境奖”。2005年,在中国国务院批复中首次出现了“宜居城市”的概念,并在随后的几年中,“宜居城市”逐步被纳入地方城市发展规划以及学术研究评价体系中。

 

 

创绿研究院在这个议题中的价值观

“宜居城市”所涵盖的范畴和标准也在不断扩充和演进。到2015年,城市生态文明建设首度被写入中国国家五年规划。可见,随着城市发展阶段的不断演变,伴随的城市问题的变化,人们对城市居住环境的理想型描述也逐步向更加综合的方向发展。我们认为宜居城市的概念应该包含但不仅限于以上所有的定义;同时我们认为宜居城市首先应该是以人为本的,居民作为城市的主体应该被赋予参与到城市规划与建设的过程中的权利;此外,一个宜居的城市除了良好的生态与人文条件,同时也要考虑对抗未来可能的风险,以及生计和幸福的可持续性。也就是说,我们认为:宜居城市应该是具备气候韧性的、以人为本的智慧型城市。

 

创绿现阶段的成果

城镇化是中国实现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快速城镇化所伴随的问题也无法再回避,中国城市发展模式必然面临转型。作为关注环境与气候变化的民间环保组织,我们致力于推动宜居城市转型工作中的公众参与,与社会各界共同实现以人为本的气候韧性城市建设。然而,有序的公众参与需要具备参与的渠道、意愿和能力。我们在过往的研究中发现,宜居城市建设议题中公众参与的先决条件尚未完全满足。我们于2012年设立宜居城市研究项目,以广东省城市群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数据收集研究与民意调查等方法对广东省城市群进行宜居评价。希望通过此研究,打开公众参与宜居城市建设的渠道,提高公众参与的意愿,并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建设公众参与的能力。

 

信息公开是公众参与的先决条件。2013年,我们首次发布了《广东省城市生态宜居指数》报告。该报告对广东省21个地级以上市城市环境质量进行评估与排名,以此向公众披露其所居住的城市环境质量信息数据,同时邀请专家、相关政府部门参与讨论,搭建民间与决策部门在城市环境问题上的对话桥梁。2015年,我们发布了《广东省生态宜居城市发展-环境和气候韧性表现与评价》报告,对广东省城市环境质量与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信息进行了梳理分析,并对市民进行了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意识问卷调查。研究与调查显示,广东省城市群近几年来显著受到气候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公众对区域气候条件的改变逐渐敏感。因此,报告提出:现阶段宜居城市发展的问题不再局限于城市环境质量问题,城市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以及不确定型的能力提升已经迫在眉睫。2016年,在过去宜居城市研究的基础上,我们以城市应对气候变化-极端天气应急响应研究为主要内容,梳理与研究了广东省城市应急响应工作的主要内容,并提出国际相关案例的优秀经验介绍,以供借鉴和分享。同时,2016年我们开展了以城市极端天气应急响应过程中的公众参与行为为主体的民意调查,望通过以上项目开展,提升公众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意识,同时推进宜居城市向具备气候韧性的方向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