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导报 | 应对气候变化:资金缺口和实际投入仍存较大差距

日期:

解读瑞士和欧盟提交的国家自定贡献预案(INDC)

作为今年年底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巴黎气候会议的最重要的准备工作,各缔约国的国家自定贡献预案(INDC)的提交备受瞩目。根据华沙气候大会决议,准备好的缔约方需在2015年第一季度提交其国家自定贡献预案。截至3月中旬,瑞士和欧盟已相继正式提交本国的国家贡献预案。究竟第一批提交的预案,对其他国家有何借鉴意义?又会对年底气候协议的达成产生怎样的影响?为此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近日采访了创绿中心气候项目官员郭虹宇。


贡献预案多关注减缓


中国经济导报:请问瑞士与欧盟的这两份贡献预案具有怎样的亮点?


郭虹宇:瑞士与欧盟的两份预案其结构和说明非常清楚。两份预案清晰明白地列出减排量、基准年、覆盖温室气体、覆盖行业、采用的方法以及来自外部抵消的减排比例等目标,这些信息的明确有助于外界理解两国气候目标的进取程度。同时两份预案在解释自己的进取性和公平性的时候也说明了所采用的路径和假设,其中瑞士的预案中以长期目标的形式对此作了详细说明。这都是值得其他国家在递交其贡献预案时借鉴的。


中国经济导报:您认为这两份贡献预案中还存在哪些不足?


郭虹宇:尽管存在亮点,这两份预案也存在诸多问题,希望能在巴黎气候大会前有所改善,其他国家也能尽量避免。


首先,这两份预案仅仅包括了减缓的内容,没有纳入适应、资金和技术等对于应对气候变化来说同样重要的内容。尽管只包含减缓是欧盟一直以来的主张,但是作为“国家贡献预案”而不是“国家减缓预案”,应对气候变化各方面的相关内容都被纳入其中,因为这些都是需要国家动用公共资源才能实现的政治目标。


退而言之,倘若所有国家都仅以减排目标的形式来体现其气候行动贡献,即把资金贡献折换成减排贡献,那恐怕瑞士与欧盟目前提出的减排量是远远不够的。若采用温室发展权框架,与1990年相比,瑞士应该减排515%,欧盟应该减排149%。由此可见,在国家自定贡献预案中只谈减缓是极其不充分的。如果各缔约方都只谈减缓目标,若要实现全球温升控制在2℃以内目标,资金责任就只能通过实际应有的减排量减去其承诺的减排量乘以碳价来进行估算了。


第二,这两份预案的减排决心并非像其声称的那样雄心勃勃,距离实现全球温升2℃以内目标差距较大。在欧盟的贡献预案中,仅仅指出这个目标与哪些科学建议的长期目标相一致,但并未说明这些目标对应的是怎样的气候变化的情景。目前来看,欧盟守住2℃目标的可能性较小或是微乎其微。


第三,瑞士与欧盟对于“公平”的阐述不够清楚也并不充分。欧盟仅仅通过人均排放的变化来阐述“公平”的概念,未提及任何历史责任;瑞士虽然提到了历史责任,但是其认为历史责任的起始年是气候变化开始成为国际议程的1990年,而不是以导致大规模温室气体排放的工业化开始的1850年或者1900年。对于起始年的设定,也存在一定争议。欧盟也未提及其现有能力,包括技术能力和经济能力。历史责任以及现有能力与行动承诺都有重要的关联性,而欧盟和瑞士在这一点上并没有展示足够的清晰度。

应尽快搭建评议机制


中国经济导报:这两份贡献预案的背后,您认为有怎样的深意?


郭虹宇:欧盟和瑞士这两份贡献预案的问题反映的是气候变化议题多年以来无法越过的难题,就是从科学的角度和道义的角度来看,解决气候问题所需的投入与各国政治上可行的投入存在很大差距。发展中国家为实现发展与减贫,在当下与未来对温室气体排放需求更大,因此其减排所面临的国内发展现实与政治压力也更大。因为这种排放需求主要是“必需排放”而非“奢侈排放”,所以这种压力从道义上看更具有合理性。


同时,各国也应该认识到现有行动与实际要求的巨大差距,不能企图再像哥本哈根那样蒙混过关。也就是说,今年的巴黎气候协定可能会作为一个最基本的起跑点,巴黎会议的成功可以保证尽早起跑,然而,如果要跨越鸿沟达到目标高度,还需要有一个强大的“引擎”来提供推力。这个“引擎”就是UNFCCC下的评议机制,在巴黎会议后,依然需要一个进程来定期回顾各国气候行动的进展,审视与公平且进取的气候目标的差距进而推动各国在全球实现气候安全的努力。


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内动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循序渐进。各国应该坦诚自己的不足,也理解对方面临的挑战。更重要的是,各国必须要承诺不断提升其行动决心的政治意愿。这样一个机制应该是建设性的、非对抗性的,应该遵循公开、透明的原则。此外,贡献预案中对于进取和公平性,以及自己国情的清晰说明是实现评议公开透明的第一步。评议机制除了关注碳排放差距,也可以涵盖各国的经验教训,成为国家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学习的一个平台。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