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导报 | 巴黎协议终“落槌”全球气候变化行动有了新“定调”

日期:

经历了3个不眠夜,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称公约)第21次缔约方大会(COP21)在巴黎达成了一项公平且平衡的协定,明确了2020年到2030年全球气候治理机制,推动全球向清洁能源未来转型的进程。这意味着,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共同行动的车轮已正式转动。

巴黎当地时间12月12日19:30。在加时1天之后,法国外交部长洛朗·法比尤斯(Laurent Fabius)终于在万众瞩目中“落槌”,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欢祝声。

经历了3个不眠夜,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称公约)第21次缔约方大会(COP21)在巴黎达成了一项公平且平衡的协定,明确了2020年到2030年全球气候治理机制,推动全球向清洁能源未来转型的进程。这意味着,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共同行动的车轮已正式转动。


“这是一个公平合理、全面平衡、富有雄心、持久有效、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定。”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对协定给予极高评价。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中国总干事卢思骋表示,巴黎协议是全球气候治理进程的又一“里程碑”。虽然取得了进展,但工作还远未完成。接下来要转向国内行动,要继续联合政府、城市、企业和民众,更大力度落实减排行动、确保发展中国家能源转型获得应有的投资、弱势人群和生态脆弱地区得以保护。而在不远的将来,各国需继续回到圆桌上来,落实并加强各自做出的承诺。

悬而未决的谈判终“着陆”
卢思骋透露,本届巴黎会议,超过180个国家提交了国家自主贡献文件(INDC);150个国家领袖于谈判首日齐聚巴黎发表演讲;与此同时,成千上万的民众在世界各地数十个城市参与气候游行。在经过两周谈判后,各国政府达成协议。而此次达成的协议也改变了哥本哈根会议以来的气候“僵局”。


自然资源保护协会气候、能源与环境高级顾问杨富强回忆说,“自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以来,气候谈判经历了数年的低谷,在6年后的巴黎重回全球政治议程高峰。两周的谈判,承载的是这6年中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从拯救多边进程、重塑政治互信到重建机制设计的持续推进的最终成果。”


杨富强表示,此次巴黎谈判有着鲜明的特点:各方较为理性的期待、创造历史的140多个国家领导参与、主要国家的积极灵活态度、东道主长期持续的积极斡旋和老练的现场把控。


不少人士评价,巴黎会议仍是一场狭路相逢的“盛宴”。创绿研中心主任、研究员白韫雯回忆,谈判进行到第二周,部长们领衔的政治磋商在周三进入通宵达旦模式,美国更是由国务卿克里亲自在现场参与,周六上午案文出来之前联合国秘书长和法国总统都亲临壮势,会前悬而未决的几个关键议题在经历了选项的合并缩减后终于“着陆”。

各项议题下“定调”
这份仅有31页的案文,将此前一直争论不休的很多议题作出了最终定调。

关于公约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区分原则,在协议序言和第二条中都明确提出反映公平原则、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及各自能力原则、并考虑各国不同的国情。

在资金方面,2020年后气候资金安排将在2025年之前达成新的共同量化目标,白韫雯认为,这意味着中期资金数量仍然模糊,且有可能在2020到2025年出现断档。不过资金议题积极的一面是设立了最晚2025年为制订资金目标的时间点,并明确以1000亿美元为资金目标下限。


在长期目标上,各国承诺到本世纪末将全球平均气温增幅控制在远低于2℃的水平,并向1.5℃温控目标努力,以降低气候变化风险;并邀请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于2018年发布关于1.5℃目标的特别报告。杨富强认为,无论是2℃还是1.5℃,从目前到2030年减排曲线都是趋同的,两个情景都需要尽快实现排放峰值并逐步大幅度减排。
    

卢思骋告诉记者,“协议的长期目标,即控制全球平均升温远低于2℃,并努力将升温控制在1.5℃。这点传递出一个积极信号,即各国政府作出的减排承诺是建立在科学认知基础上的。同时,各国未来可在这一基础上,认识到和2030年量化减排目标排放差距,而这也是2020年前修改国家自主承诺的基础。”


此外,卢思骋指出,巴黎协议中提到一些逐步提高现有国家气候承诺的机会,比如每5年一轮开展一次周期性对全球减排行动、资金使用、适应情况的核查。这在某种程度上在督促各国政府履行其承诺,并让这种减排意识和行动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加强。然而,卢思骋认为,若想达成将全球温升控制在远低于2℃以内或1.5℃以内的长期目标,协议还亟须得到加强和补充,尤其要在一些短期减排行动上加强力度。


协议将2018年设为一个重要节点。各国可回到谈判桌前,进一步提高现有国家气候承诺,采取更有力的减排、资金和适应行动。而在损失与损害机制方面,协议也为气候脆弱的国家和地区提供支持,降低气候变化给当地带来的影响和难以避免的破坏。

“协议为气候适应设立了全球目标,同时也清晰描述了损失与损害机制。这两点是非常关键的成果,将有力提升国际社会对受气候灾难影响的脆弱人群和地区长期重视程度。然而,案文中没有充分阐明为其提供必要的支持。”卢思骋强调。

白韫雯透露,在损失与损害机制方面,并没有形成新的国际机制,并且原有机制不会成为任何责任或赔偿的基础,这是为了回应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担忧。

另外,巴黎协议强调了各国要停止破坏森林、遏制森林退化、提升土地管理。卢思骋指出,案文提到为土地核算制定导则的流程。未来也期待各国能为停止破坏森林和遏制森林退化提供更明朗更充分的资金支持。

中国如何落实减排承诺受期待

卢思骋表示,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一个重要缔约方,中国为协议的达成发挥了积极的建设性作用。中国与其他多个重要谈判方所签署的联合声明所提及的诸多解决方案,在最终协议中得到了体现。这些积极努力,证明了中国对巴黎达成协议和推进全球气候制度的决心。

而接下来,中国如何落实巴黎协议中减排承诺,在减排道路上持续推进,也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之一。

事实上,中国的低碳发展和能源转型之路正愈加明朗,步伐也愈加坚定有力。在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上,绿色发展已成为未来5年规划的主要战略之一。记者了解到,即将于2016年开局的“十三五”规划,有望实施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的管理方式。

白韫雯透露,将于2017年启动的全国碳市场或将成为中国进一步深化低碳转型的重要推手之一。

通过全国碳市场,运用创新的市场机制,以更低成本实现节能减排,推动中国实现国家自主贡献预案中的减排承诺,这在国内已经形成了共识。然而,白韫雯强调。若要形成有效的市场机制取得实质减排,中国碳市场面临一定的风险和挑战,比如数据质量先天不足,潜在总量设定过松风险,经济增长空间的预留,与国家其他能源和污染治理相关政策的衔接考虑还有待完善等。因此,建立和运行全国碳市场需要全面思考和实践、多元参与和讨论、有效的市场监管以及社会监督,以确保市场的公平和有效减排。

此外,杨富强指出,中国的目标是在2030年左右达到CO2排放峰值。2015年煤炭消费量持续走低,同比下降明显,中国煤炭消费总量或已在2014年达峰。现阶段,国内就控制煤炭消费总量、推进能源转型展开多种举措,非常有望在2020年实现煤炭消费在总能耗中占比从2014年的66%下降到2020年的57%,提早实现碳排放峰值。这同时会加速对空气污染的有效治理,协同效应潜力巨大。因此,中国应该通过提早实现煤炭消费峰值,加速可再生能源发展,促进交通、建筑、能效等措施,落实减排承诺,并适时考虑提升减排雄心。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