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期 |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海外投资与可持续发展

日期:

陆上丝绸之路经过中国和欧洲之间的欧亚大陆腹地,是全球生态问题突出的地区之一。海上丝绸之路沿岸国家大多为发展中国家,同中国一样,也正面临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困扰。“一带一路”带动区域经济繁荣发展的同时,也应成为改善环境和社会善治的助推器。本期通讯,为您梳理现阶段有关“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的讨论,并分享国际河流组织发布的《国际水电公司环境和社会政策与实践的比照评估》的报告。

 

intro导语 Intro

 

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提出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后,“一带一路”的建设日益推进。基础建设和能源领域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广泛合作的先行且重要领域,对满足地区巨大的能源需求、实现繁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陆上丝绸之路经过欧亚大陆腹地,是全球生态问题突出地区之一,而海上丝绸之路沿岸国家大多是发展中国家,同中国一样,正面临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困扰。因此,“一带一路”对带动区域环境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可小觑,更可能是改善环境、加强社会善治的助推器,而非阻碍者。 中国需考虑如何把绿色、低碳、负责任的安全保障措施这些概念融合进去,而沿线国家可从中国环境治理的经验中受益,从以不计代价的发展历史中吸取教训。 在气候变化、生态环境,农业发展、能效、交通运输等多方面,展开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合作。

 

 

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对东南亚投资

 

actions新闻 Alert

 

resources分享 Resource

 

key-points视角 View

 

张晓强 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原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乏力,贸易保护主义严重,多种重要大宗商品价格低迷,国际贸易金融治理体制改革进程艰难,包括中国在内的多国面临转变结构的紧迫挑战。大量民众生活在贫困之中,应对气候变化等挑战紧迫严峻,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是各国共同的愿望。在此大环境下,“一带一路”倡议以新的理念和形式,致力于和平发展及携手应对全球重大挑战,以实现共同需要。”

 

冯镇安 马来西亚前人力资源部长、马来西亚可持续能源发展局前董事长:“东盟与中国在资源方面都很丰富,东盟具有很丰富的矿产资源大宗商品以及油气,而中国在能源、资源方面有很大潜力。例如地热、太阳能、风能以及水能。双方不是竞争关系,而需优势互补。 如何使双方能够拥有一个框架体系,使东盟和中国现有的合作关系不断扩大,进而实现双赢?在此方面,东盟有自己的绿色时间表体系,旨在使东盟各国实现绿色发展。中国巨大的太阳能生产以及研发,将使马来西亚受益。东盟和中国间应紧密加强在能源资源领域的合作,尤其是油气领域的合作。”
 


周宏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应建立起“一带一路”沿途国家废物,特别是可以利用废物的国际大循环。加强有毒有害污染物的跨国越境转移管理。近年来,在我国由海关进口的可利用废物中,“洋垃圾”所占比例均在5%以下;如能加强管理,可以杜绝“洋垃圾”问题。循环经济是我国近年来在国际舞台上叫得响的实践范式,应寻求机会向国际社会介绍;各地合作应考虑自身的比较优势,从生态旅游、边贸合作切入,逐步拓展合作领域,取得预期成效。”

 

Fred Krupp President of the Environmental Defense Fund–a United States–based nonprofit environmental advocacy group:“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ese NGOs should be an important adjunct to China's One Belt, One Road initiative…The values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an make this an engine for green transformation. The NGOs and think tanks working on the green supply chain in China can use this initiative to ensure investments made outside the country help advanc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Her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ality on bank lending would be a powerful policy for the new 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 to avoid locking the region into significant increases in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background-icon案例 Case Study

 

特别推荐:

国际河流《国际水电公司环境和社会政策与实践的比照评估-第一阶段:“走出去”的中国水电公司》 

 

执行摘要: 

2015年6月23日,国际河流组织发布了《国际水电公司环境和社会政策与实践的比照评估——第一阶段:走出去的中国水电公司》。该报告对七家“走出去”的中国水电公司在海外投资中的环境和社会方面的政策承诺和项目实践进行了评估和排名。中国水电行业“走出去”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这是第一次对“走出去”的中国水电行业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进行的全面评估调查和排名。

 

报告背景: 

在中国政府2001年“走出去”战略的支持下,中国水坝建造商已经成为全球水电行业最主要的参与者之一。目前中国公司和银行参与的海外水坝有300多座,分布在74个国家。中国水电公司的主要市场有东南亚、非洲以及最近兴起的拉丁美洲。许多水电站项目位于环境与社会风险较高的地区,因为其所在国家环保要求低、人权保护状况差,有的还存在腐败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建设满足国际标准的项目对任何公司来说都颇具挑战。

 

评估指标: 

该研究报告根据国际和国内相关标准与准则确定了三大类评估指标:环境管理、社区与劳工关系以及风险管理,并同时对政策承诺和项目实践两个方面进行了比照评估, 以显示出中国海外水电行业内项目实践优于政策承诺的领域,或者公司政策承诺对项目影响微弱从而造成实践落后的情况。


 
评估对象:
 
该项目的评估对象包括中国大唐集团海外投资有限公司(后文简称“大唐海投公司”)、中国华电集团公司(后文简称“华电公司)等七家主要的中国海外水电公司。该项目同时开展了七个项目的案例研究,包括大唐海投公司的柬埔寨斯登沃代水电站项目、三峡公司的马来西亚沐若水电站项目等。由于大部分中国水电公司愿意与国际环保非政府组织互动,该项目在第一阶段中公司参与度达到80%以上。

 

评估过程: 

在18个月的时间内,国际河流组织尽力与七家公司管理层探讨调查问卷。一些公司对此过程十分重视。在诸多会议中,公司管理人员与该组织一同翻阅了政策文件、澄清了实地观察、调查了实地工作中发现的申诉。其中一些公司表示,这是他们第一次与公民社会团体打交道。国际河流研究人员先在北京公司总部讨论政策承诺,然后进行案例考察,每个公司的案例考察平均用时9天。国际河流的研究人员与当地社区和组织、政府官员、工人和公司管理人员进行交谈。在公司访谈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该组织最终完成了两份报告:研究结果总结以及具体证据汇编。

 

报告发现: 

•承建项目的公司表现优于投资并运营项目的公司。
•东道国国家法律的强制要求可以迫使公司提高项目表现情况。
•在政策层面,中国公司在大坝安全措施方面得分最高;在实践中,公司环境标准的实施优于东道国社区与工人关系管理,以及总体风险管理。
•政策承诺与实践表现仍存在显著差异。大部分公司还处在纸上谈兵阶段,并未真正付诸实践。

 

结语: 

“走出去”的中国水电公司正在逐渐意识到环境和社会管理的重要性,一些公司已经构建了完善和详尽的环境和社会管理政策和制度,一些公司则承诺采用已有的国际标准。同时,比政策、标准和制度更为重要的是实践。究竟是空谈还是实干,国际河流将持续地观察和评估。

 


 
阅读报告:
《国际水电公司环境和社会政策与实践的比照评估-第一阶段:“走出去”的中国水电公司》报告上册
《国际水电公司环境和社会政策与实践的比照评估–第一阶段:“走出去”的中国水电公司》报告下册

 

 

查看往期通讯

 

 

创绿中心-中国海外投资观察希望呈现多元观点,对中国海外投资与全球生态关联性的议题,增加认识和理解,使中国的“走出去”更加负责任、更加可持续。欢迎各位业内专家学者分享与中国海外投资相关的案例或观点。 也欢迎您将见解发送到policy@ghub.org.
 
我们非常欢迎您的反馈,部分观点经作者同意后将刊登在下期快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