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北京绿研公益发展中心
- 中文 | 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报道 >> 正文

《中国碳市场民间观察2013》发布

日期:

民间环保机构创绿中心近期发布了一份《2013中国碳市场民间观察》报告,第一次以民间视角对中国的碳排放权交易进行观察和评估。评估指出:“中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在2013年迎来了碳交易试点启动的‘元年’,深圳、上海、北京、广东和天津等省市在年中和年末冲刺完成了碳交易试点的启动工作,为构建全国的碳交易市场起到先试先行的示范作用。

 

        民间环保机构创绿中心近期发布了一份《2013中国碳市场民间观察》报告,第一次以民间视角对中国的碳排放权交易进行观察和评估。评估指出:“中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在2013年迎来了碳交易试点启动的‘元年’,深圳、上海、北京、广东和天津等省市在年中和年末冲刺完成了碳交易试点的启动工作,为构建全国的碳交易市场起到先试先行的示范作用。然而,中国碳市场在试点构建基础、寻求机会的同时,也面临着包括排放数据质量先天不足,总量设定不严格,总量的浮动性和增长空间预留,与现阶段的能源、治污等政策缺乏衔接等问题和挑战。”

 

        随着能源安全和环境问题重要性的不断升级,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压力日益增大,中国也在不断加强在节能减排领域的努力。作为市场手段实现低成本节能减排的政策工具之一,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在2013年以地方试点形式正式启动。以现阶段碳交易试点的配额规模(6.5-7亿吨)看,中国将成为仅次于欧盟的全球第二大碳市场,因此碳市场机制的建设对中国碳价格体系建构以及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至关重要。

 

        碳市场民间观察报告从机制设计、机制执行、市场表现、信息透明度和利益相关方参与四个方面对中国碳交易试点进行了评估。对截止2013年11月5日前七个碳市场试点的公开可得信息进行分析后,报告指出:“在机制设计上,为给市场足够和稳定的预期,总量设定应该尽可能提供绝对量的可靠预期。总量的浮动性调整需避免反向激励作用对市场的不良扰乱。同时,总量设定需采用碳市场和能效政策结合,并应捋顺与重点企业节能任务等的关系。机制执行方面,电力行业面临结构性挑战,上下游同时纳入碳市场的具体操作仍需再检验。法律基础和惩罚力度在现有实践来看不够充分,检测报告核证(MRV)机制、第三方资质管理和市场风险控制有待进一步提升,碳市场产生的经济收入在使用方面也需要明确规定。现阶段的碳试点更多是象征性的交易,还未形成市场所需的流动性。深圳半年来总成交量近20万吨,总成交额达1300万元,是目前国内碳市场中二级市场活跃度和流动性相对较好的碳市场。

 

        作为总量控制和交易体系的重要补充,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机制(CCER)的建立给中国碳抵消项目带来再次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挑战。除了对碳抵消项目供需间的平衡,配额和交易价格安排的考量外,报告也对交易体系存在减排量巨大但环境和社会有有效性很低的碳抵消项目提出顾虑,并建议制定合理的管控方案,以确保碳抵消机制能在有效、高效、低成本地促进碳减排的同时,兼顾可持续发展和技术转移等因素。

 

        2013年中国的碳试点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且面临诸多挑战,信息透明度和利益相关方参与对其未来发展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为止,中国碳市场在信息公开以及数据准确性上还不够充分,也缺乏明确的社会监督机制和途径。参考国际经验,碳市场发展将是一个不断发现和纠正错误的过程,也是利益相关方不断参与、探索方法、总结经验和改进的过程。

 

        创绿中心研究员白韫雯指出:“碳市场建立的初衷是为实现温室气体减排,应对气候变化。这一过程,全面考量和实践,多方参与、有效市场监管和社会监督的形成,都是确保碳市场公平性和减排有效性实现所不可或缺的。我们会坚持把系统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做下去,推动形成一个多方参与、吸取国内外最佳经验、兼具包容和开放性的碳市场政策讨论,为避免犯错并保证中国碳市场能有效推行,提供可靠的依据。”

 

报告下载:www.ghub.org/chinaets2013.pdf

关于创绿研究院
创绿研究院 是一个扎根本土、放眼全球的环境公益机构。我们致力于全球视野下的分析和研究,促进利益相关者的跨界对话与参与,推动气候与环境友好的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助力中国向着可持续的、公平的、富有气候韧性的方向转型,降低全球生态足迹。

微信账号“星球公社”,敬请关注

Copyrights 2013-2019 创绿研究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案1201503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