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绿研究院摄于巴黎COP21气候谈判会场
《巴黎协定》于2016年11月4日正式生效,在不到一年内的时间里跨过了正式生效所需的“双55门槛”——即“至少55个缔约方批准《巴黎协定》”且“批准《巴黎协定》的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超过全球总排放的55%”。《巴黎协定》的迅速生效,再次彰显世界各国应对气候变化及加速迈向可再生能源的政治意愿与共识。 由于人口、经济体量、碳排放和能源消耗的总量巨大,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战略影响。在国内,中国采取一系列措施应对气候变化,主动提出争取在2030年左右实现碳排放峰值,计划于2017年启动全国碳市场,展开多种举措增加清洁能源比重、推进能源转型,并制定适应气候变化影响的战略部署。 在国际合作方面,中国为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出资200亿人民币(约31亿美元),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其开放、自信及积聚雄心的姿态为发展中国家采取气候行动树立信心,并注入政治推动力。 应对气候变化不仅仅是各国政府的责任,越来越多的城市,科研机构、商业部门、民间组织等各方面的力量正在各自领域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以形成合力,推动整个社会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为本土环保组织,自2013年起,我们紧密追踪国际气候谈判,撰写谈判分析文章,并开展独立研究,组织跨界讨论,推动利益相关方对于气候行动与能源转型议题的讨论,开展面向气候与能源领域的各界人士的传播工作,以期促进公众舆论对于气候行动与能源转型带动的环境、社会与健康效益的认识与讨论。国际气候谈判观察
人类对气候变化的认识随着科学的进步而不断加深。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指出,气候变化主要由人类活动引起。如果不采取减缓行动,实现1.5℃目标所对应的碳预算将在未来五年内被耗尽。气候变化影响遍及全球,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若要有效控制全球温升,保护脆弱人群免受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各国需要尽快扩大气候行动规模与进度。
自1992年开始,国际气候谈判经历了若干里程碑式的重要时间点。2015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的190多个缔约方一致通过《巴黎协定》,设定了到本世纪末将全球平均温升控制在工业革命前水平的2℃乃至1.5℃以内的长期目标,释放了全球经济去碳化发展的明确信号。《巴黎协定》的达成标志着国际气候治理从《京都议定书》的自上而下模式转向了国家自定贡献预案的自下而上模式,承载的是各国从拯救多边进程、重塑政治互信到重建机制设计的持续推进的最终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