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网】(记者 刘虹桥)
根据政府间气候专门委员会(IPCC)第二工作组最新发布的报告,中国已观测到由气候变化引发的河流、湖泊生态系统变化及干旱、洪涝等极端天气,这些变化已导致粮食减产等。未来,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仍将持续。
在中国,气候变化施加的生态影响将愈加严重。具体而言,中国东部地区的水稻产量将受到严重影响。报告估计,至2080年,中国北部平原玉米产量将较1961年至1990年减少四分之一。
气候变化引发的洪水将危及中国人口和基础设施密集的地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前五个城市中有三个分布在亚洲的海岸地区,这包括中国上海、日本东京和印度德里。它们都暴露在高风险的洪水威胁之下,并且受气候变化危机,洪水的频率和强度都将增加。
报告估计,至2070年,广州和上海将列居亚洲暴露于沿海地域性洪涝的人口最多的城市之列。若以财产规模计算,暴露于沿海地域性洪涝灾害风险最高的八个亚洲城市中,中国就占据了四个,分别是广州、上海、天津和香港。此外,受气候变化与超采地下水的双重影响,天津还将面临地面沉降和日益增加的海岸洪涝与海平面上升的危险暴露水平。
在人体健康风险方面,气候变化会增加一些对气候条件敏感的区域性疾病的传播。具体到中国,强降雨的增加与气温升高将加剧腹泻爆发的可能性,以及登革热和血吸虫病在中国北方的传播范围。
在水资源安全方面,气候变化将增加人口稠密的亚洲地区的的淡水稀缺现状,并恶化大部分亚洲地区的水资源安全。在中国北方,降雨量减少将激化人口膨胀所导致的水资源需求问题,并加大取水量,最终将加剧中国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短缺状况。
这份题为《气候变化2014:影响、适应和脆弱性》的报告出自IPCC 第二工作组。IPCC由世界气象组织(WMO)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联合建立,旨在全面、客观、公开、透明地评估和理解人类引起的气候变化、其潜在影响及适应和减缓方案。IPCC发布的报告是大部分国家制定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的重要依据。
此次发布的报告是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AR5)的第二工作组报告。3月29日,IPCC第二工作组于日本横滨完成了为期五天的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的分组会议。2013年9月底发布的第一工作组报告认为,目前观测到的气候变化主要归因有人类活动,确定性为95%。
财新记者还获得的一份在2014年3月中旬流出的IPCC第五次评估第二工作组报告的区域分解文件,该文件称,在亚洲地区,气候变化将继续对生态系统、粮食减产与食品安全、气候移民、产业与公共设施、生存与贫困等问题产生影响。
“IPCC科学家们对气候变化影响的观测、区域脆弱性分析及其风险的预测结果,再次提升了全球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气候适应并不是被动的调整自己以接受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而是要主动的提升基于预测的防御与减轻气候灾害的能力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由创绿中心、乐施会、北京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等七家民间机构组成的中国民间气候变化工作组评论称。
2013年底,中国发布首份国家层面的气候适应战略《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但民间评论仍认为,中国在气候适应上的行动略显缓慢,适应工作仍处在理论研究和机制设计层面,在具体实施措施、关键技术采用以及参与部门的联动还很欠缺。
来源 财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