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2018年11月23日,创绿研究院在北京主办海洋传播工作坊,本活动由德国海因里希·伯尔基金会支持,旨在探讨如何在中国讲好海洋保护的故事,以及“海洋故事讲述者”如何互相支持、共同成长的话题,20多家关注海洋保护的媒体或公益组织传播工作者参与了本次活动。
在开场中,创绿研究员陈冀俍提出保护海洋先要理解海洋,而理解海洋需要采用“由陆向海”和“由海向陆”的双重视角。作为后发的海洋大国和传统的农业文明,中国特别需要尝试多从“由海向陆”的视角来审视海洋。因为海洋意识不仅指海洋知识的掌握,也包含对海洋自身的基本属性,包括其开放性、包容性、连接性、流动性等的深入理解。国际海洋秩序的构建无法脱离这些基本的属性,因此海洋故事的传播也需要建立在这种深刻理解之上。创绿愿意通过这一工作坊开启与媒体、自媒体和NGO的合作,共同来推动这一视角的转换。
在上午的专家讲座环节中,关注不同海洋领域的专家介绍了海洋保护的政策法律和自然科学背景,内容涉及我国的海洋生态文明政策、挪威的综合海洋规划、气候变化与海洋的关系、远洋渔业的管理以及公海海底资源的利用前景等。不仅提供了审视海洋的多行业背景信息,也可以观察到在海洋利用和管理中海陆视角的切换。
在下午,由美国环保协会设计的“渔业管理”互动游戏为引子,激发了参会人员对捕捞规制的深刻思考。之后在传播工作的经验分享中,创绿作为NGO介绍并分析了自己开展的一系列海洋保护传播的尝试。还有两位资深媒体工作者分享了海洋深入报道过程中的经验、案例与心得。发言者一致认为海洋在社会舆论中依然处于边缘的位置,还有很多工作可以做,也需要更多人参与进来。
最后与会者与嘉宾共同分析和讨论了如何更有效地设计传播海洋保护议题,并提出以下问题和建议:
1. 海洋保护信息的提供者,包括NGO和科研机构都有海洋保护宣传的需求,建议彼此之间,以及与媒体建立更密切的合作交流;
2. 关注海洋保护传播的群体需要更有策略性地联系起来,制定更有规划的传播目标,让海洋保护的议题得到质的改变;
3. 海洋保护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需要专业性和国际化的背景以及知识储备,例如精通各国语言各国法律的人才;
4. 谈到与媒体的合作,尽管不同机构、不同的媒体有不同的关注点,但提前与媒体沟通可能的感兴趣的点以及注重日常与媒体的互动积累将有助于有效的传播。
通过这次工作坊,参会人员更进一步地接触到了海洋议题的复杂性和综合性,也发现了一些潜在的合作想法和机会。创绿也会继续跟进这些会议的产出。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