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莉娜 杨富强 创绿中心
近期,国务院公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其中提出,2017年大气污染防治要有明显改变。这是一个大气污染防治先行的信号。然而,大气污染防治与环境生态保护、 资源节约、气候变化之间彼此交叉和相互影响的关系。依据协同治理效果,在其防治政策措施选择中,应优先考虑哪些可以实现协同治理的政策措施。
其一,治理大气污染有赖能源结构调整。大气污染防治可以通过提高节能和碳强度的减排目标来实现,同时,大气污染的行动方案 也对能源结构转变提出了要求。控制煤炭消费总量,意味着对其他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这些能源包括天然气、电能、可再生能源、洁净煤技术,以及碳捕获、封存、利用技术。
其二,通过解决产能过剩以有效降低大气污染。高耗能产业不仅造成投资和生产力的浪费,还存在能源消耗过度和排放大量的工业废气的问题。因此解决雾霾、治理大气污染,必须认真解决产能过剩问题,需要充分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严令禁止各地方对自己产业的保护和对外地产品的歧视措施,大力加强竞争,形成全国或区域性的市场,来降低产能。
其三,低碳生态城镇建设才能防治大气污染。在城镇化发展中,中国东部或大城市中要再工业化,利用现在城市的优势来发展新型的智力产业;特大和大型城市要根据环境容量的限制,将那些污染排放高的、高能耗的企业要坚决迁出。
现阶段,欧洲和美国对空气质量的标准已经开始从向甚至转移,而中国却还没有摆脱的污染问题。本文建议中国应该把环境治理放在首位,不再重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在政策措施的决策中充分考虑多重治理目标之间的协同效益,以最低的制度成本实现最高的治理绩效,才有可能实现经济和环境之间和谐共生的局面。中国逐渐由先污染后治理转向环境与经济协调平衡发展。
版权声明:
本文全文刊登于《绿叶》杂志2013年11期,如需阅读原文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