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洛哥马拉喀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2次缔约方大会是落实《巴黎协定》的重要大会。在正式会议的前四天,《巴黎协定》正式生效。在开会的第二天,美国的总统选举尘埃落定。一喜一惊,大会弥漫着一种令人困惑的气氛,许多代表不约而同地在讨论,哪些国家在全世界应对气候变化谈判、国家行动和国际合作上扮演领导者的角色。一个共识已初步形成,那就是国际社会需要中国发挥气候变化领导力。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二次缔约方大会 COP22 摄
中国气候变化领导力是基于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上的政治基础的稳固。中国历届政府对气候变化的政治承诺是一贯的、坚定的、积极的,而且是与时俱进承担起更多的国际责任。在双边、多边和联合国大会上,作为碳排放第一大国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政府主动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中国政府积极推动《巴黎协定》的制定,并且是最早批准《巴黎协定》的国家之一。国际社会预期,在《巴黎协定》的落实上,中国会做得比承诺的更好。国际社会坚信,中国政府的政治承诺是长期的、可信的、可预期的。历届中国政府对气候变化的政治承诺一脉相承,言必行,行必果。
中国代表团发言人 创绿研究院 摄
中国气候变化领导力是基于中国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经济发展和能源转型的动力。在2016年底,中国政府可以完成在哥本哈根会议上的主要政治承诺目标,并提出更有雄心的2020减排目标。中国的能源转型任务艰巨,但进展迅速。煤炭消费2013年达到峰值,石油消费增速明显趋缓。中国在每个五年计划中都设立了节能强度、碳强度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十三五”增加了能源总量和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预期中国在2017年初步建立碳交易市场,2020年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碳交易市场。中国政府推动和建立了绿色金融系统,促进绿色、低碳和循环经济发展。中国政府作出减少HFC和甲烷的减排承诺。中国成立省和城市碳排放早日达峰联盟。中国气候变化领导力基于广泛的社会民意支持。企业积极主动把减排作为其社会责任,国内NGO减排活动发展迅速,公众日益关心气候变化行动,特别是气候减排与环境的协同效应,改变消费模式和行为。各个领域的“十三五”规划纷纷出台。中国政府承诺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的目标可以明显地提前实现。
联合国气候大会“中国角”系列边会 创绿研究院 摄
中国的气候变化领导力基于中国对世界的经济、金融、文化和环境格局的日益增长的影响力。中国的经济和贸易发展是国际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IMF预测,2015年中国GDP占全球总量约15.5%,2016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3.1%。根据中国政府计划,2016年中国GDP将增长6.7%,若能实现此目标,则2016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达到近39%。中国贸易进出口量占全球贸易总量份额最大,2015年中国出口占国际市场的份额升至13.8%。人民币成为国际IMF的主要币种之一。中国设立了亚投行、金砖国家银行和上海合作组织基金等跨国金融机构。中国成立了200亿元的气候合作资金,支持联合国600万美元的南南技术孵化器等。北京大学设立了南南研究中心,对发展中国家的能力建设,技术援助以及资金支持的力度日益加强。中国政府的“一带一路”倡议,与各国的经济发展战略相衔接,在实现2030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巴黎协定》的落实,发挥领导力的作用,实现“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帮助和支持“一带一路”国家实现国家自主减排贡献目标和经济的发展目标。
中国的气候变化领导力是基于中国在气候谈判中的东方智慧、协调、合作和折衷的影响力。气候变化公约和行动是全球共同应对挑战的利器,需要东方的智慧来处理各国之间不同的诉求和利益冲突,采取合作、务实和折衷的态度解决分歧。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坚持气候变化公约中的原则立场,支持发展中国家的诉求。中国在双边和多边的国际关系中,尤其是中美、中欧、基础四国、G20、APEC等国际组织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参与、鼓励和推动更广泛的合作。中美双边关系是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国将会促进美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共同为气候变化和行动努力。与前10年比较,中国在气候变化的谈判中,变得更加自信、主动、积极和成熟,发挥不可或缺的角色和作用。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谢振华发言 创绿研究院 摄
中国气候变化领导力是基于变化中的气候谈判形势而形成的。变化就需要新的动力和新的领导力,主动应对美国在气候变化立场上的不确定性,或某种倒退,以及其他新的挑战。形势比人强,国际社会需要中国扮演气候领导力的角色,而不是像其他领域中要不要争话语权的问题。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未来艰巨的挑战中,中国愿意或者不愿意,自觉或者不自觉,国际社会都需要中国发挥领导力的角色和作用。中国不会也不可能单打独斗,中国需要更多的国家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同时需要来自发达国家的领导力伙伴,平衡地推进气候变化谈判和行动。气候变化领导力是责任、是表率、是协调、是合作、是推动、是付出、是为全世界下一代的共同未来而作出贡献。
联合国气候大会场外 创绿研究院 摄
注:本文作者为杨富强,创绿研究院理事,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 气候变化、能源和环境高级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