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绿中心举办“南极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记者交流会,并发布《我们为什么要保护南大洋》报告。
报告指出南大洋约占全球海洋面积的1/10,是世界上仅存的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的区域。她是近10,000种生物赖以生存的家园, 也是许多稀有物种的唯一栖息地。在全球大部分海洋遭受严重过度捕捞和污染的情况下,科学家们将她视为一座天然实验室,为科学提供最后一次研究健康海洋生态系统运作的机会。她是一份可以留给未来的礼物,让后世像我们一样享受南极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和无与伦比的原始自然美景。
随着全球变暖和人类对渔业资源的不断探索,这片海域正面临着潜在危机。南极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西南极地区是全球升温最快的区域之一,过去50年内温度上升了2.5°C。受此影响,一些区域遭遇了严重的海冰消退及冰架崩裂。温度的变化和海洋的酸化正在影响这个地区的海洋生态系统,使之在人类的捕捞活动面前更加脆弱。
磷虾和犬牙鱼是目前主要的渔业捕捞目标,也是处于食物网的核心物种。1973/74年渔汛期起,一些国家开始在南大洋捕捞磷虾,磷虾的捕捞发展迅速,在20世纪80年代达到顶峰;之后开始下降,近年捕获量再次回升。目前大多数南极磷虾工业捕捞都发生在近岸水域,与企鹅的觅食区域重叠。如果这些活动持续靠近近岸区域,且海冰覆盖率由于气候变化而不断减少,企鹅就必须到聚居地更远的地方寻找食物。父母离开的时间越长,幼鸟被掠食或饿死的可能性就越大。
另一种渔业捕捞对象是南极犬牙鱼。随着浅水物种被捕捞殆尽,20世纪80年代捕鱼者开始把目标锁定在深水鱼类巴塔哥尼亚犬牙鱼 (Patagonian toothfish)上。它们被冠以“智利海鲈鱼”[1]的名义推向市场,迅速成为昂贵饭店菜单上的热门菜,主要销往美国和欧洲。犬牙鱼的合法渔业处于南极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CCAMLR)管理之下,然而非法的、不受管制的、不作报告的捕鱼者(IUU)[2]也尾随而至。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犬牙鱼捕捞总量超过每年10万吨,其中2/3以上为非法捕捞 。这导致当地巴塔哥尼亚犬牙鱼种群数量锐减,相关渔业随之终止。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渔轮挺进更南区域,寻求南极犬牙鱼(Antarctic toothfish)。IUU捕鱼者也追随他们的脚步,并改为深海刺网捕鱼。刺网的使用被CCAMLR明令禁止,因为其附带渔获物率高,且渔网遗留或掉落在海洋后将继续捕鱼长达几十年,对环境造成严重威胁。每年,大约有3000吨南极犬牙鱼被渔船捕捞。犬牙鱼是威德尔海豹和罗斯海虎鲸的重要食物。目前,已有科学家们报告观察到罗斯海虎鲸的次数越来越少。
考虑到磷虾在南大洋食物链中的核心地位,许多人担心过度开采将危害到巨鲸种群的恢复并对其他南大洋物种造成灾难性影响。1982年,为了实现养护南极海洋生物资源的目标,一个具有前瞻性的国际公约—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CAMLR)公约应运而生,以确保渔业在南极条约体系的管控下,并且不会对目标物种和泛南大洋生态系统造成重大的负面影响。这个公约最重要的管理原则-预警原则阐明:因为认识到南极海洋生态系统作为地球上为数不多的健康的海洋系统,对人类生存发展和科学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而过去先污染再保护的失败经验告诉我们,人类活动对这个健康的海洋系统构成威胁,即使现有的科学研究无法明确指出这些威胁,我们也要采取谨慎的态度,在出问题之前将她保护起来,把风险降至最低。
中国于2007年正式加入CAMLR条约,并于2009年开始磷虾探捕(exploratory fishing) [3]工作,目前已经基本完成从探捕到商业捕捞的转型。中国的磷虾捕捞从2010年起呈直线上升趋势,大有赶超第二捕捞大国韩国的趋势。今后,南极磷虾有望成为远洋捕捞的后备资源 。[4]农业部在2012年发布的《关于促进远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5]中提到:要在CAMLR条约框架下,以开发南极磷虾资源为重点,深入开展南极海洋生物资源调查研究、探捕开发和加工利用;进一步摸清资源分布,扩大探捕规模,促进产品研发,努力开拓市场,探索盈利模式;加快渔船及捕捞、加工设备改造和添置,积极开展南极磷虾产品综合利用和精深加工,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条件成熟时,鼓励企业引进、自行建造专业南极磷虾捕捞船,力争早日实现南极磷虾商业性规模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