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导报 | 应对气候变化“顶层设计”需加强

日期:

在华沙会议各类议题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之际,本期我们将焦点放到中国应如何看待气候变化这一议题本质,探讨应对气候变化如何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下一步应对气候变化应该拿出怎样切实有效的方案,本期我们为读者一一“查漏补缺”。

新闻会客厅·华沙之声

 

编者按

 

截至目前,为期两周的华沙会议进程已过半,会议前期,大会充满大量的各种谈判,却无实质性进展。不仅如此,澳大利亚和日本还宣布比之前更为倒退的减排目标和气候政策。进入本周,各国高级别部长谈判也已拉开帷幕,将对一些实质性问题进行关注、讨论。而在华沙会议各类议题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之际,本期我们将焦点放到中国应如何看待气候变化这一议题本质,探讨应对气候变化如何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下一步应对气候变化应该拿出怎样切实有效的方案,本期我们为读者一一“查漏补缺”。

 

主持人: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陈阳邓飞

 

会场连线:杨富强自然资源保护协会能源、环境和气候变化高级顾问
               李莉娜创绿中心气候与金融政研部研究员
               钱国强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战略总监
               邓梁春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气候与能源项目研究员

 

场外点评:杜详琬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
               王彬彬乐施会中国部传播官员

 

不同国家为气候是环境问题还是发展问题“打架”

 

主持人:您认为,应如何平衡好气候问题与发展问题的关系?

 

李莉娜:气候变化和发展问题紧密相关。气候问题与各国发展路径和阶段相关联,同时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方案和目标也有所区别。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有上百年时间,已完成城市化和工业化阶段,实现了现代化目标。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有能力也有义务积极减排,承担累计排放量很大的历史责任,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相应支持。

 

杨富强:发展中国家应积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如果不改变原来的发展路径,受到环境、资源和气候变化的限制,发展到一定阶段也不可能继续下去。以中国为例,中国目前尚未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温室气体排放量会继续增长,因此减排责任也很艰巨。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应展示走发展低碳绿色道路的决心。当中国克服了气候和发展阶段的问题,应对气候问题变化就成为在环境、资源和气候问题约束下的经济发展。因此气候问题和发展问题是一个阶段性的问题,气候问题归根结底要回到环境问题。在经济发展问题上人和自然的协调就显得十分重要。

 

邓梁春:气候变化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之一,如何公平有效地应对气候变化,涉及到全球各国的责任、义务与权益,更关乎各国未来的发展道路和发展空间。因此归根结底,气候变化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解决好发展问题,尤其是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环境影响。

 

王彬彬:在气候谈判中,发达国家将气候变化归为环境问题。胡锦涛在2005年曾强调过气候变化是环境问题,但同时也是发展问题,而气候变化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京都议定书》已经写得很清楚,为气候变化负责的应该主要还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上一个重要的立场,就是应把气候变化归结为发展问题。

 

低碳并非“陷阱”

 

钱国强:气候变化本质是发展问题。为什么这么说?我们看到,在当今全球经济遭遇低谷之际,发展低碳产业和技术某种程度上说,可以创造新的产业和经济增长点。比如能源结构调整带来的新能源产业(风能、太阳能),以及与之相关的行业(新能源汽车),等等。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与气候变化相关的低碳产业有望带动新一轮的产业革命。要想应对气候变化,应该以处理好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保护环境三者关系为出发点,以保障经济发展为核心,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以节约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加强生态保护为重点,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不断提高国际社会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杜详琬:一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减缓气候变化,比如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发展碳汇等,这就要求能源结构向绿色、低碳转型,引导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发展;二是适应问题,为保证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水、粮食、环境、健康和生命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应用性的基础研究。鉴于我国目前能源结构现状,温室气体排放和大气污染,基本上属于同根同源,因而气候变化的治理和大气污染治理所要求大方向是一致的。减排、低碳并非“陷阱”,而是我国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的一个重要表现。节能减排也不是制约发展,而是要求科学健康发展。应对气候变化,和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迈向生态文明、实现中国梦并为人类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某种程度上是一致的。

 

应对气候变化力度不及治污

 

主持人: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3年度报告》,介绍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行动和成效。这表明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面临新的形势,中国政府加强了应对气候变化重大战略研究和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应对气候变化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显著提升。您认为除了已经做的工作外,还有哪些工作亟待纳入?

 

杨富强:当下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行动应和保护环境以及资源节约紧密结合。目前来看,应对大气污染的措施比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更有力度。从“十一五”计划中也可以看到,碳强度目标的实现,也对环境污染物进行了一定控制。“十二五”目标里对环境污染物的控制更加严格,某种程度上也增强了减排的力度。因此,加强气候变化、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方面的体制、系统、政策和行动协调十分必要。

 

邓梁春:首先,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应加快出台中国中长期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蓝图,这一方向性和框架性的文件应当在2015年推出,以指导中国制定2020年后应对气候变化的中长期目标。其次,加强与节能、能效、发展可再生能源相关的行动与政策,并加快当前的低碳经济示范省市建设与碳排放交易试点,研究并推出新的促进低碳发展的政策工具的试点(如碳税、碳排放技术标准与认证体系等)。再次,中国应当重申其推进应对气候变化立法的意愿,并且以此为目标,加快总结各项具体行动与政策,包括各个试点示范所得出的经验与教训,在合理摆正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顶层设计。


来源 中国经济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