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导报 | 千个低碳社区试点全面开启低碳生活“第一步”

日期:

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下发通知,决定组织开展低碳社区试点工作。到“十二五”末,全国开展的低碳社区试点要力争达到1000个左右。

低碳社区试点部分“硬指标”

 

使试点社区公交分担率达到60%以上,非传统水源利用率达到40%以上,垃圾分类收集率达到30%以上、资源化利用率达到50%以上。
试点社区内新建保障性住房应全部达到绿色建筑一星级标准,新建商品房应全部达到绿色建筑二星级及以上标准,既有建筑低碳化改造后应达到当地强制性建筑节能标准。在有条件的地区推广建筑工业化建设模式。
建设社区垃圾分类收集、分选回收、预处理和处理系统。
建设满足居民休闲需要的公共绿地和步行绿道。
摘编自《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低碳社区试点工作的通知》

 

编者按

 

4月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气候变化司对外合作处处长黄问航在在京举办的“联合国基金会气候变化项目:气候传播—中国系列活动”中发言时说,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下发通知,决定组织开展低碳社区试点工作。据了解,到“十二五”末,全国开展的低碳社区试点要力争达到1000个左右,并择优建设一批国家级低碳示范社区。

 

然而,当前我国建设低碳社区仍面临顶层设计、激励机制有待加强,同时如何调动公众积极性参与其中,也是下一步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陈阳

 

核心指标方向:人均碳排放

 

“究竟多少才算低碳?低碳该如何量化?目前尚无准确结论。”从事低碳社区工作7年的低碳经济专家潘涛博士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目前低碳社区尚无准确的定义,原因是低碳社区涉及到多学科,比如经济学、生态学、物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交叉性越多越难给出准确的定义,只能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出发对其进行描述。”中投顾问环保行业研究员侯宇轩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当然,即便没有统一标准,也是有一些核心指标可以确定。”潘涛表示,和低碳园区考察单位经济产出碳排放强度相比,低碳社区的目标应该是最大程度降低人均碳排放。

 

“低碳社区应该包含三个方面:首先是技术层面。如废弃物管理、绿色建筑方面需要采用低碳环保类的技术。其次是社区管理。国内有很多绿色建筑,但是人们在其中工作生活仍采用原有高碳方式,这样也很难实现低碳,因此需要进行管理,对身在其中的居民生活和工作行为的碳排放设定一定的标准。最后是公众参与。社区应该是一个‘有生命’的单位,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面临一系列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时需要形成有效良性的机制,这就需要各利益相关方的参与,尤其是公众。”美国可持续发展社区协会(ISC)中国区首席代表万扬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透露,目前国内一些地产开发商已经与ISC就如何打造低碳社区进行商讨。“开发商提供基础设施‘硬件’,我们则主要对社区管理和机制设计进行规划。”

 

而由ISC此前编写的《社区低碳行动指南》(下称《指南》)则显示,低碳社区的主要特点是从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和减少碳排放的国家能源政策目标出发,努力发挥地方政府在节能减碳中的引导作用,大多采取以低碳化节能示范性项目为先导进行社区节能实践。

 

“低碳社区一方面将改善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创造出绿色、和谐发展的生活空间;另一方面,低碳社区建设涉及新能源技术、节能建筑技术、新材料技术等的应用,将推动城市低碳经济的发展,进而可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低碳社区具有更加量化的指标体系,甚至可以计算碳减排的具体目标。”《指南》起草人潘涛表示。

 

“不同目标的社区建设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重要环节,低碳社区可以理解为城市发展的新理念或低碳理念在最基本的社区单元的实践,是实现低碳发展范式的有效途径和重要空间载体之一。”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NRDC)能源、环境与气候变化高级顾问杨富强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性议题的背景下,亟需加快城市低碳社区建设模式的推广,使城市社区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确定合理的低碳目标并加以贯彻和实施,满足现时及未来的居民及环境的多元需求。

 

与低碳城市的关系:重要行动单元

 

潘涛认为,低碳城市是由各个单元“细胞”组成的,工业园区是一类单元,社区也是一类单元,甚至一些更小的组织,都属于单元“细胞”的范畴,只有“细胞”低碳了,城市才能真正实现低碳。“低碳社区基本涉及到全社会所有民众,虽然社区的碳排放量没有像工业园区那么大,但是社区的覆盖面是最广的,因而也不能忽视。”

 

《指南》显示,目前我国由建筑物排放的CO2约占全社会总排放的28%。当下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从“衣、食”逐步向“住、行”方向升级,生活从生存型向舒适型转变,对建筑面积、建筑室内环境舒适度等居住条件要求逐渐提高,将导致建筑能耗和排放持续刚性上升,并将成为未来20年能耗和排放的主要增长点。“可见,社区建设作为城市的基本组成单元,既是城市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主体,也将成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行动单元和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空间载体。”潘涛表示。

 

侯宇轩也透露,目前社区住房的碳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8%~9%,住房减碳的相关绿色举措,实施效果将最为明显。

 

预定目标:完成难度不大,但地方应坚持高水平

 

国家发展改革委日前表示,到“十二五”末,全国开展的低碳社区试点要力争达到1000个左右,并择优建设一批国家级低碳示范社区。

 

“要想实现1000个低碳社区试点并不难,关键在于低碳的‘门槛’到底有多高。如果一些小区仅仅就是做了绿化,引进了一些太阳能发电设备就叫低碳社区,那这是远远不够的。”万扬表示。

 

“我国有34个省份,成百上千个城市,建设低碳社区的指标可以从中央政府进行指标下放,这样来看,实现这一目标难度并不大。但关键问题在于配套的政策和措施仍很难到位。”潘涛表示,出台配套政策和措施应重在政策执行效果。“不能光喊口号不落实。”

 

潘涛认为,在指标设计上可以采用历史纵向比较。“出台一个统一的标准可能难度较大,但是对于一些既有社区而言,可以进行纵向比较,如果一个高碳的社区通过努力实现了低碳,这也值得鼓励。”

 

万扬表示,若地方对低碳社区的理解和中央决策制定者不在同一个水平上,那么在执行上就会“打折扣”。“毕竟现在有一些地区拉动GDP增长仍是首要任务。除非建设低碳社区对GDP增长、对扩大就业有帮助,否则很容易出现‘走过场’的问题。”他指出,地方政府应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将社区居民的意见纳入社会规划当中。原生动力:让居民知道低碳社区怎样改变生活“当下政府开展低碳社区的工作,仍以行政主导模式为主。导致低碳社区缺乏原生动力。在国外,低碳社区是从下至上建设的,跟国内的模式有很大不同。”潘涛表示。

 

潘涛强调,建设低碳社区,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必须“接地气”。“公众必须清楚开展低碳社区,自身生活会发生什么变化,自己可以从中获得怎样的福利,并知道自己需要做什么。如果找不到这种原动力,很有可能地方政府做几个面子工程,最后仍不了了之。毕竟政府能投入的精力和经费都有限,目前来看只能做一些比较基础的示范性工作,但要真正改变社区面貌,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潘涛表示,在建设低碳社区过程中,企业也可以参与其中。“之前广州市在开展低碳社区的过程中,像垃圾分类就是由当地的垃圾分类公司通过招标参与其中的。”

 

“在这一过程中,政府需要引导、设计相应的规则和机制,让企业和公众都能参与其中。公众要看到低碳社区给自己生活带来的变化,而企业则要能从中看到市场商机,如此一来才能形成良性互动。”万扬表示。

 

“日本设计了一个系统,只要将家庭目前的生活方式输入程序中,会得出目前该家庭的碳排放量,然后告知其所在的社区的平均碳排放是多少,最低碳排放是多少,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变方案。美国则更有意思,他们有一个基于智能电表开发以家庭为单位参加的游戏,以打赌的形式刺激每个家庭相互竞争减少每个星期的耗电量。”负责广东省宜居指数项目的创绿中心项目官员邓婷为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举了几个案例。

 

“低碳社区并不需要很多高精尖技术,关键在于如何将实用的低碳技术集成并应用于社区当中。这其中国外在顶层设计方面有很多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万扬表示。

 

“国内不缺低碳的技术和产品,很多技术已经和世界接轨了。但与国外相比,低碳技术和产品的商业模式国内目前仍处于零星试点阶段,尚未到能大范围推广的程度。”潘涛表示。

 

北京康隆园社区

 

基本概况:

 

(1)地理位置:北京市大兴区清源街道辖区的西北部,东起兴业大街,西至兴盛路,南起康庄路,北至金星西路。
(2)土地面积:占地面积约25.5公顷。
(3)人口分布:共计770户居民,共有人口2360人。
(4)成就:近年来,通过开展各项活动,曾荣获4个市级荣誉、7个区级荣誉。

 

地方政府与民间组织合作并达成战略伙伴关系:创立了“社区服务项目化管理”的参与式治理模式。项目通过建立各利益相关方(基金会、政府、社会组织、物业公司、社区居委会、社区居民)的合作机制,使多方利益群体共同参与了项目的开展,并满足了各自的利益需求。通过项目的开展生态农业种植已覆盖小区75%的社区庭院,年产有机果蔬5000斤;通过社区水系景观治理节约自来水2200立方;全面推广家庭垃圾分类及资源回收箱利用,对400户常住户居民家庭发放了垃圾分类箱,试点推行家庭蚯蚓养殖分解残余垃圾,全年垃圾减量达40余吨;开展各种环保讲座20余次,参与人数达千人次。低碳社区方案:利用参与式方法在社区开展如何建立生态型社区的行动方案,通过建立各利益相关方的合作机制,使社区生态自净水景、社区雨水回收系统、社区生态农业、社区垃圾分类和减量、社区各项环保活动及社区生态项目小组在社区呈现。

 

通过将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节约社区生活用水、净化社区水系及雨水再利用;发展社区庭院景观及生态农业、减少能源消耗等项目的开展作为提高居民生态保护意识的切入点并成为社区居民的生活方式,以使社区环保行动持续开展。

 

世界知名低碳社区案例:德国弗莱堡弗班区(Vauban,Freiburg)

 

基本概况:

 

(1)地理位置:位于德国西南方、近法国及瑞士边境的弗莱堡(Freiburg)市,距市中心3公里。
(2)土地面积:38公顷。
(3)人口分布:约5500人,600份工作岗位,城市密度达11660人每平方千米。
(4)时间:1993年开始规划,1997年实施,2006年完工。
(5)成就:德国弗莱堡市郊的弗班区为德国永续小区的标竿,享有“欧洲太阳能之都”及“欧洲环境之都”的美誉。市政府以“学习型规划”结合民众参与和共同治理的精神,负责制订大方向目标和几项永续标准,除此之外,街道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公共设施等细部规划,全部交由当地民众组成的“弗班论坛”讨论决定。

 

低碳社区方案:弗班区城市开发的战略目标包含以下几个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理念:

 

最突出的目标就是创造尽可能少的机动车交通的居住区。停车场被规划在居住区的外围,没有车的人或家庭将获得实惠。
在能源战略中,在能源供应方面实施联合发电,在能源消耗方面将实施低能耗建筑标准。住宅必须是人们能承受得起的,并且在规划中将考虑潜在承租者的个人利益,如弹性的用地规划。
通过建立邻里中心,将会改善人们的社交生活。市政府正致力于将旧的兵营用作当地居民集会的场所。
总体目标是在38公顷的土地上开发建设一个5000人的居住区,创造600人的就业岗位。

 

丹麦萨姆索岛(Samso Island)

 

基本概况:

 

(1)地理位置:丹麦萨姆索岛(Samso Island)位于丹麦地理中心(Kattegat海峡中心)。
(2)土地面积:萨姆索岛地狭人稀,面积约114平方公里,南北长约26公里,东西宽约7公里。
(3)人口分布:岛上人口约4400人,分散于22个村落。
(4)产业分布:主要产业为农业与旅游业,每年住宿旅客数约50万人次。
(5)成就:
◆萨姆索岛目前已成为并完全使用绿色能源海岛。
◆于2003年已做到碳中和。
◆提前达成丹麦政府于1997年指定萨姆索岛在2008年前成为永续能源岛目标,并吸引各国前往考查。
◆与1998年相比,二氧化碳排放量也下降了142%。

 

低碳社区方案:

 

(1)热能系统开发
供热厂设置:共设有4个热能厂,大多使用当地生产的麦秆当作燃料来源。用太阳能和燃烧牧草等植物提供热水,通过管线供应住家。研究显示,居民若采取上述措施再结合当地的太阳能发电,则比购买燃油节省了20%的费用

 

(2)生物质能利用
◆利用焚烧炉的灰烬撒回农地重复利用,作为种植下一期作物的肥料。
◆柴油引擎所使用的菜籽油,经冷压后产生的绿泥饼副产品,也可充当动物的饲料,降低进口饲料之需求。
◆本地居民尽量不食用生长过程中施以化学肥料的进口农作物,因此也促进当地有机作物栽种产业发展。

 

(3)低碳运输发展
◆引进生物质燃料:逐渐替换汽油车为电动车,例如使用经过冷压处理的菜籽油(canola oil),过滤后直接加入稍作改良的柴油引擎,这项措施主要是针对使用大量柴油者,如农耕用牵引机及渡轮。
◆推广氢能车:研发设立氢气工厂,以制造氢气作为汽车的替代燃料。

 

(4)风力发电系统
以风能为电力基础和分散能源政策:
◆在岛上建造风发电机,开始使用半导体薄膜太阳能电池。
◆将风力发电机生产电和陆地系统连接,把岛上过剩电卖给陆地电厂。

 

(5)旅游发展及教育推广
◆透过再生能源计划的推展,已引领萨姆索岛(Samso Island)居民过一种既可促进经济发展、改善生活质量又可保持生态洁净的生活方式。
◆再生能源岛计划的实践吸引了更多游客或国外团体参观及学习。
◆透过实际推动经验的分享,以及提供相关课程及展览,让参访者了解其开发的经验,以及再生能源于当地小区的实行成效,有助于该岛观光产业的发长,进而提升收入。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