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低碳网 | 民间机构联名回应IPCC最新工作报告

日期:

就IPCC报告的相关内容,一直活跃在领域的中国民间气候变化工作组包括创绿中心、乐施会、北京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全球环境研究所、绿色和平、大自然保护协会、世界自然基金会在内的7家民间机构做出了共同回应。

中国低碳网专稿 2014年3月31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五次评估报告(IPCC AR5)第二工作组报告《气候变化2014:影响、适应和脆弱性》发布。与相对长期且需要政府主导的减缓行动相比,适应与人们的生计息息相关,更为现实和紧迫,需更多社会力量的努力。近几年,一些关注气候变化的中国民间环保组织开展了多种有助于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从灾害预防、减贫、粮食安全、生态和水资源保护,到推动能源转型、低碳社区以及在气候公正的讨论,中国民间组织在气候变化上正逐渐形成共识和共同行动。就IPCC报告的相关内容,一直活跃在领域的中国民间气候变化工作组包括创绿中心、乐施会、北京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全球环境研究所、绿色和平、大自然保护协会、世界自然基金会在内的7家民间机构做出如下共同回应:

 

“作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中国也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适应与减缓是两个抓手。过去几年,政府高度重视减缓,已出台一系列低碳发展方案,在节能降耗、产业转型技术创新、低碳城市等减缓方面增加投入,并取得瞩目的成绩。与之相比,国家在适应上的行动略显缓慢。90年代以来,中国平均每年因极端天气事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0多亿元,死亡2000多人。气候变化对中国的粮食安全、生态系统、水资源以及沿海地区生计和贫困问题的影响将日益加重,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中,中国必须在较短时间内应对多重挑战,适应气候变化也因此尤为重要。”

 

“2013年底,中国发布《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这是中国第一份国家层面的适应战略,反映出国家对适应问题的重视进一步加强,开始推进适应工作的顶层设计。目前,适应工作仍处在理论研究和机制设计层面,在具体实施措施、关键技术采用以及参与部门的联动还很欠缺。下一步应该重视将适应问题落实到不同的区域和部门的发展规划中。”

 

“中国的农村地区暴露度高,直接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尤其是贫困地区。虽然贫困地区往往不是主粮产区,但极端气候事件更直接地影响到这些地方的农作物减产、农民的生命安全和生计保证,这些问题还需要被进一步重视。在生态脆弱区域,气候变化和人类影响双重作用加剧了生态退化,削弱了生态系统的自适应能力,极端气候事件和灾害频率强度增加,需要守住生态红线,整合工业方案和生态解决方案,并针对气候影响和灾害风险进行预先规划,制定灾害应急预案,加强灾害风险管理,加强城乡灾害风险防范与适应能力建设。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城市的影响不可轻视,目前除了上海和深圳少数几个城市对适应做出区域规划,大多数城市还没有做出适应的规划和措施。大城市中,逢雨必涝和逢旱无水的问题一方面反映了中国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同时也反映了生态问题导致自然基础设施保护和缓冲功能减弱。此外,与全球适应资金不足的情形相似,尽管中国有部分公共财政投向了农业、水资源、海洋、健康和气象等领域,但在适应领域的投入资金远少于气候减缓,而且由于适应的投入在短期内很难有经济回报,这就让私营部门和资本市场也很难进入。”

 

“IPCC科学家们对气候变化影响的观测、区域脆弱性分析及其风险的预测结果,再次提升了全球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性与紧迫性。适应并不是被动的调整自己以接受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而是要主动的提升基于预测的防御与减轻气候灾害的能力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各方需要重视减缓和适应的协同效应,将适应气候变化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的政策体系中。此外,要加快气候立法进程,为构建包括提高适应的科学基础和能力、制定合理的适应目标、适应工作的管理制度和机制安排、有效的考核和评估体系、资金保障等要素在内的适应气候变化机制提供法律基础。”


来源:中国低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