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中国在21世纪的腾飞发展令世界震惊。在联合国2015年出具的中国千年发展目标的达成情况的报告中,中国的完成情况也颇为可观。在千年发展目标执行的15间,中国在消除贫困、绿色发展等方面做出了极大的努力,但是也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中国在这15年间有何行动与成就,中国对于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何规划,SDGs对中国发展又有怎样的指导意义,各方又是如何看待MDGs的完成和SDGs发展的?特辑三将为您拉开中国与SDGs的序幕。
中国成就
过去15 年,中国全力落实千年发展目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已经实现或基本实现了13项千年发展目标指标。1990 年到2011 年间,中国贫困人口减少了4.39 亿,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2004 年以来,中国粮食产量连续11 年增长,用占世界不足10% 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近20% 的人口。中国大力推进卫生、教育等民生工程,自2000 年以来累积解决了4.67 亿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男、女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稳定维持在99% 以上。
1. 经济快速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在消除贫困与饥饿领域取得巨大成就
15 年来,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从2000 年的10.0 万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63.6 万亿元,跃升至世界第二位。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力支撑了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脱贫进程。2014 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28844 元和9892 元,比2000 年分别增加了3.59 倍和3.39 倍。中国贫困人口从1990 年的6.89 亿下降到2011 年的2.5 亿,减少了4.39 亿,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15 年来,中国持续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粮食、蔬菜、肉类等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尤其是粮食产量实现了自2004 年以来的连续11 年增长。中国营养不良人口占人口总量的比重由1990-1992 年的23.9% 下降至2012-2014 年的10.6%,膳食结构也在不断优化。
2000-2014 年,中国政府投入的城市低保资金从26.5 亿元增加到737.2 亿元。2007-2014 年,中国政府投入的农村低保资金从109.1 亿元增加到872.4 亿元。2000-2014 年,城乡低保对象人数从402.6 万人增加到7089.2 万人,2014 年占全国总人口的5.2%。
2. 九年免费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就业稳定增长,基本实现了教育与就业中的性别平等
中国把教育作为立国之本,全面实行城乡九年免费义务教育制度。2008 年以来,男、女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均维持在99% 以上。中国的人口素质进一步提升,文盲率由2000 年的6.7% 下降到2014 年的4.1%;青壮年文盲率由2000 年的2.8% 下降到2014 年的1.0%;男女平均受教育年限差距从2000 年的1.3 年缩小到2014 年的0.8年。
15 年来,中国在促进包括妇女和青年人在内的全体劳动者就业创业方面取得积极进展。2003-2014 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达1.37 亿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维持在4.3% 以下。中国妇女就业范围和种类不断扩大。目前中国女科技工作者达到2100 多万,约占全国科技工作者总数的40%。中国妇女参政状况不断改善。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2013 年)中女性代表比例达23.4%,比第十届(2003 年)提高了3.2 %。
3.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儿童与孕产妇死亡率显著下降,在遏制艾滋病、肺结核等传染性疾病蔓延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15 年来,中国医疗卫生服务资源总量持续增加。与2000 年相比,2014 年每千人卫生技术人员数由3.63 人增加到5.40 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由2.38 张增加到4.77 张。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设卫生室的村数占行政村数的比重从2000 年的89.8% 增加到2013年的93.0%。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1991 年的61.0‰降至2013 年的12.0‰,城乡儿童死亡率之比由1:3.4 减小为1:2.4。孕产妇死亡率从1990 年的88.8/10 万下降到2013 年的23.2/10万,城乡孕产妇死亡率之比由1:2.2 缩小为1:1.1。
中国为遏制艾滋病、肺结核等传染性疾病蔓延做出了不懈努力。
4. 扭转了环境资源持续流失的趋势,获得安全饮水的人口增加五亿多人,保障性安居工程全面启动
15 年来,中国以对人类、对未来高度负责的精神,持续开展生态建设工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00-2013 年,中国共完成人工造林面积6089 万公顷。中国森林面积由第六次清查(1999-2003 年)期间的1.75 亿公顷增加到2.08亿公顷,森林覆盖率由18.21% 增加到21.63%,森林蓄积量由124.56 亿立方米增加到151.37 亿立方米。
2000 年以来,中国持续加强城镇供水、污水治理设施建设。截至2013 年底,城镇供水服务人口7.06 亿,91.93% 的城镇人口享受到了集中统一的供水服务。中国政府从2005 年开始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村供水工作实现了从“饮水解困”到“饮水安全”的阶段性转变。截至2014 年底,通过中央财政补贴的方式累计帮助4000 多万户城镇家庭和1565.4万户贫困农户解决了住房困难问题。
5. 在南南合作框架下,为120 多个发展中国家实现千年发展目标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断加大对外援助力度,尤其是加大对最不发达国家和其他低收入国家的援助力度。援助方式包括援建成套项目,提供一般物资,开展技术合作和人力资源开发合作,派遣援外医疗队和志愿者,提供紧急人道主义援助,以及减免受援国债务等。60 多年来,中国共向166 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近4000 亿人民币的援助,培训了1200 多万受援国各类人才。
为满足最不发达国家的特殊需要,中国自2015 年1 月1 日正式实施给予与中国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97% 税目产品零关税待遇措施。中国先后6 次宣布无条件免除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对华到期政府无息贷款债务,金额共计300 亿元人民币。
(文字来源:中国实施千年发展目标报告(2000-2015))
中国行动
15年间,中国在推动可持续发展方向上做出了极大努力。不管是政府还是非政府组织都在各自的领域进行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行动。
从政府层面来看:
1992年6月,在里约热内卢世界首脑会议上,中国政府庄严签署了环境与发展宣言。1994年3月25日,国务院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为了支持《议程》的实施,同时还制订了《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1994年7月4日,国务院批准了我国的第一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从此,可持续发展进入公众视角。根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站内容,中国自2000以来的政府白皮书中共有5篇有关可持续发展,内容涉及矿产资源、环境保护、能源状况以及气候变化等。
中国在2002年开始出现全面的资源、能源、环境的紧张状态。为了解决面临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中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新理念,并通过采取相应的具体行动落实这些理念,从而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实践。这些理念包括新型工业化道路,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创新型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绿色低碳发展。其中不少理念是在中国自己实践和认识基础上提出和发展的,还有一些是基于国际上的经验,并且很多理念是与世界同步的甚至领衔的。
中国制定了以“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为核心的新时期可持续发展战略,并且实现这些目标在国内是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从“十一五”开始,中国制定了降低能耗强度20%和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10%的约束性指标,并相应制定了综合性工作方案及其重点工作,通过采取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一揽子综合措施予以落实。2009年,进一步将应对气候变化的内容充实到节能减排战略中,首次对国际社会承诺自愿降低碳强度和增加森林碳汇等量化指标。在“十二五”期间,中国政府继续“十一五”的政策取向,提出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增加了非化石能源比重等约束性指标,提出了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等新政策,促进中国的绿色低碳发展和转型,逐步从理念到实践,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文字节选自经济参考报对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王毅的访谈)
从非政府组织层面来看:
开展环境教育
“自然之友”以环境教育流动教学车的形式分别在城市和乡村中小学开展参与式环境教育,并从2000年开始派遣志愿者赴各地希望小学开展环境教育,同时开发编写适合儿童的环境教育读本,还对乡村教师进行环境教育技能培训。
“绿家园志愿者”动员了大量志愿者参与植树、观鸟、保护野生动物等活动,并从1996年至今在公众中开展“周三课堂”环境教育讲座,从2000年至今举办“环境记者沙龙”,为记者搭建教育、交流、对话的平台。
“地球村”在北京以垃圾分类为切入点正式推出“绿色社区”的概念,配合申奥在几个社区建立了绿色社区模式,同时在延庆县堆臼石村进行了参与式农村社区建设的尝试。此外,还编写出版了《绿色社区指导手册》,以这些方式倡导社区层面的公众参与。
湖北襄樊市环保协会(“绿色汉江”)针对汉江流域的污染源头展开了“保护母亲河”倡导行动,有效地推动政府采取污染治理行动。“绿色北京”2002年启动了“拯救草原”项目,发动牧民保护土地资源,并对当地污染企业展开调查,帮助牧民进行法律维权活动。“淮河卫士”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将关注的焦点集中在淮河流域,以摄影展览的形式直接地揭露现实,进行公众教育,并试图推动建立淮河污染治理中的公众参与和监督机制。
“绿色流域”在云南丽江地区开展了“拉市海参与式综合流域管理项目”,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提高社区群众的参与和管理能力,为拉市海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天恒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在云南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开展沼气综合利用技术商业化示范项目(1999年11月启动,2002年11月结束),通过农户参与和能力建设,示范、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结合养猪、蔬菜大棚以及沼液利用的农村能源生态模式。重庆绿色志愿者联合会也在渝北两镇推动沼气利用,解决奶牛排粪污染河道以及生活燃煤排放污染风景区的问题。云南“生态网络”长期推动可再生能源在农村社区的应用。
陕西“妈妈环保志愿者协会”从1999年下半年开始,在陕西陆续选定13个县45个乡镇进行农村妇女参与式环保知识和生态农业技术培训。
物种保护方面
在全球绿色资助基金(GGF)资助下成立的新疆自然保育基金,支持或开展了雪豹保护、新疆北鲵保育、新疆雪莲非法贸易调查等活动,并举办了系列新疆环境论坛。辽宁盘锦市黑嘴鸥保护协会对当地的濒危物种——黑嘴鸥进行了长达十多年的保护和公众教育活动,对制约针对黑嘴鸥繁殖地的商业性开发和促进政府的有效管理起到了关键作用。云南昭通黑颈鹤保护志愿者协会也在当地黑颈鹤越冬栖息地开展活动,协调动物与农村社区的关系,并筹资为黑颈鹤投食过冬。 云南生物多样性和传统知识研究会则长期致力于记录和传播乡土知识,促进民间和地方政府决策部门之间的对话,提高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山区原住民的自身能力。青海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协会2004年8月启动了“绿色社区网络”,在三江源地区的寺院、社区和学校开展生态文化和社区可持续教育。
法律援助方面
中国政法大学污染受害者法律帮助中心成立至今,已选择代理具有较大影响或典型意义、当事人无力付费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案件近80起,以鼓励公众参与环境维权,对污染者和破坏者形成压力,并推动环境立法的进程。 从1994年到2003年,中国环境NGO除了在公众中开展环境教育以外,在这一阶段也间或发起过一些社会影响很大的倡导活动,直接对环境破坏事件加以披露,动员社会施加压力。比如“绿色高原”、“自然之友”、“绿家园”等诸多组织在1998〜1999年为保护藏羚羊、滇金丝猴发起联合行动,重庆绿色志愿者联合会通过央视“经济半小时”披露1998年川西滥伐天然林事件。2001年3月,围绕北京市“京密”引水渠整治工程衬砌河道并破坏沿岸生态的做法,京城三家环保团体“自然之友”、“地球村”和“绿家园”联合向市政府发出邀请,举办对话会,表达对此项工程的质疑。
2006年2月,由中国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组织编写,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了中国首部环境绿皮书——《2005年:中国的环境危局与突围》,这是中国民间环保团体第一次尝试结合更多的专业人士,从公众视角编写的中国环境保护年度报告。
(文字节选自汪永晨《中国绿色行动》)
绿色转型之路——来自民间社会的视角
2012年,中国的民间机构参与“里约+20峰会”,在现场组织“绿色中国,竞跑未来”系列活动,同时发布了《中国可持续发展回顾和思考 1992-2011:民间社会的视角》,报告由创绿中心、山水自然保护中心、SEE基金会等六家民间机构协调撰写,从民间视角回顾中国20年可持续发展历程,并最终以《绿色转型之路——来自民间社会的视角》一书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该报告是中国民间机构联合撰写的首份关于中国可持续发展问题现状和思考的报告,也是中国民间社会首次通过报告的形式,来表达民间对中国20年可持续发展观点,展示了公民社会的优秀活动案例,审视中国全球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问题和挑战,并有系统地在国际会议上将中国民间的声音带给全球。
本报告包括以下章节:
1. 应对气候变化——中国需要发挥更大的作用
2. 清除机制障碍 推动可持续能源变革
3. 水资源管理:机制改革和有效执行
4. 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社区林业的探索
5. 土地荒漠化——导入社会力量,推进可持续荒漠化防治
6. 走向综合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7. 中国自然保护区建设——从数量扩展到质量提升的挑战
8. 土地利用:深层改革势在必行
9. 可持续消费与生产: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
10. 实现可持续工业——工业绿色转型
11. 绿色财政和可持续金融——调动资金以撬动绿色经济转型
12. 环境友好技术转移:政府与市场应各司其职
13. 应对中国大气污染应解决三大制度障碍
14. 城市固体废弃物——变革从可持续废物综合管理层级入手
15. 消除贫困——持续努力中应增强社会各界的参与
16. 环境领域公众参与的三条主线
17. 国家能力建设和国际合作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