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期 | 中国海外投资观察

日期:

新闻速读:二十国集团同意最贫困国家暂停偿债 / 亚投行“疫情恢复基金”翻倍至百亿 / 疫情下的经济复苏能否摆脱煤炭依赖? / 中国可再生能源“走出去”的融资挑战

二十国集团同意最贫困国家暂停偿债

人民日报

4月15日,二十国集团(G20)财长和央行行长召开视频会议,会议上通过了支持困难国家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暂缓相关国家债务偿还的决定。会后公报强调,会议通过了《暂缓最贫困国家债务偿付倡议》,决定同意相关国家自5月1日至今年年底暂停债务偿还,多边、双边官方债权人和商业债权人将通过相应方式参与。会议还呼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其他国际金融机构提供融资支持,并呼吁加强金融监管政策协调,提高全球金融韧性。对此,中国财政部长表示,中国支持暂缓最贫困国家的债务偿付,赞赏G20就具体方案达成的共识,将努力作出应有贡献。


亚投行“疫情恢复基金”翻倍至百亿

AIIB

近期,亚投行宣布将其“新冠肺炎危机恢复基金”项目下的资金量翻倍至100亿美元。亚投行于4月初设立该笔基金,以帮助成员国的公共和私营部门应对COVID-19疫情危机。该项目初始的资金规模为五十亿美元,随着成员国需求的增长,亚投行决定将该项目下资金量翻倍。对此,亚投行行长金立群表示:“对于我们正面临的巨大挑战,其严重性和后果难以估量和预测。(亚投行的)当务之急是尽可能多地回应成员国家迫切的、日益增长的需求。”


疫情下的经济复苏能否摆脱煤炭依赖?

The Diplomat

自疫情爆发以来,各国应对措施让推动经济发展的生产活动大规模停滞,而相应的碳排放也大幅度减少。据统计,中国二月份的煤炭消费总量下降了36%,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了2亿吨。然而,暂时的减排量很可能被未来经济刺激政策带动下的煤炭消费所抵消。全球能源监测(Global Energy Monitor)最新研究显示,与去年同期相比,中国在今年二、三月份通过了更多的新建燃煤电厂项目。专家提出,在气候危机和疫情散布的全球动荡之际,正是中国发挥负责任大国角色和展示全球领导力的重要时刻,中国应在制定经济刺激政策时融合气候目标,减少对传统能源的投融资,致力于引领全球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这将有助于为将来的气候谈判打下良好基础。


中国可再生能源“走出去”的融资挑战

中外对话

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呈现明显的“内热外冷”局面。国内,太阳能、风能装机容量连年上涨,煤电占比持续下降,能源转型成效显著。但在海外,尤其是“一带一路”(带路)沿线国家,中国可再生能源投资仍处起步阶段,与庞大的煤电建设规模不成比例。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是带路倡议的重中之重。虽然太阳能、风能的海外投资借此获得了长足发展,但化石能源仍占很高比例。有报告指出,如带路国家不采取减排措施,即便其它国家积极减碳,《巴黎协定》2度目标将难以实现。而中国基建投资在影响这些国家的碳排放轨迹中起到关键作用。

然而,制约中国海外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一大因素是融资。3月末,由清华大学绿色金融发展研究中心和创绿研究院共同发布的一份最新报告显示,中国海外可再生能源融资需克服东道国电力市场障碍、项目融资难和融资成本高等问题。


报告:“一带一路”国家可再生能源项目投融资模式、问题和建议

清华大学绿色金融发展研究中心、创绿研究院

随着各国低碳能源转型步伐加快与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的大幅下降,以光伏和风电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发电投资。2019年,中国连续七年成为世界可再生能源投资最大国。尽管投资体量不断增长,但中国可再生能源企业在“走出去”时仍遇到不少挑战。

为更好了解中国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可再生能源投融资的基本模式及遇到的问题,创绿研究院与清华大学绿色金融发展研究中心于2019年底合作完成并发布了相关报告。报告通过对多家中资投资主体和金融机构的访谈,对共计25个带路国家的光伏与风电项目进行了分析与比较。基于此,该报告综述了“一带一路”国家可再生能源项目的发展前景和目前中国企业参与投资的现状。

对于中国可再生能源走出去中面临的融资难的挑战,报告建议,中国应帮助“一带一路”国家完善可再生能源发展机制,也建议中国金融机构逐步减少对“一带一路”国家煤电项目的支持,腾出资源支持本国可再生能源企业开拓海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