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绿色金融与投资系列沙龙第二期:Fintech与绿色金融

日期:

2018年9月17日,由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绿金委”)支持并主办的“一带一路”绿色金融与投资系列沙龙第二期”Fintech与绿色金融”在北京金水大厦顺利举行。本次沙龙由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可持续数字金融联盟、中国城市金融学会和创绿研究院联合承办。

2018年9月17日,由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绿金委”)支持并主办的“一带一路”绿色金融与投资系列沙龙第二期”Fintech与绿色金融”在北京金水大厦顺利举行。本次沙龙由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可持续数字金融联盟、中国城市金融学会和创绿研究院联合承办。以“Fintech助力绿色金融体系的构建和实践”为题,特邀请绿金委成员机构及合作单位的专家、学者和从事该行业的资深人士从政策制定者、金融机构、民间组织和企业的角度,围绕如何利用金融科技推动投资者在其投融资业务中有效融入环境风险管理,促进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性设计和应用,以及提高环境信息披露和透明度等问题进行探讨和交流。

 

本次沙龙由创绿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李秀兰主持,并简要介绍了系列沙龙的背景和相关工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室主任田辉、中国工商银行城市机能研究所处长胡婕、日本国大使馆一等书记官境吉隆、可持续数字金融联盟高级顾问余晓文女士、公众环境研究中心马军主任,以及能链科技金融李宁一副总裁逐序进行主旨发言,要点如下: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室主任田辉

 

田主任认为金融科技作为绿色金融的重要支持工具之一,其发展和应用扩大了原先的金融范围与触角,让金融长上了翅膀,使得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更具可行性。同时也强调,绿色金融应肩负起更大的使命。中国是全球绿色金融的倡导者和先行者,对绿色金融已有了系统和全面的顶层设计,是世界上率先将绿色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国家之一。在市场实践方面,中国有最大的绿色信贷和债券市场,绿色保险投资在投资业所占的比重在国际上也处于前列。然而,绿色金融仍然是一个新兴领域,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

 

在对外方面,通过绿色金融让世界了解中国经济转型的决心和已取得的成绩及其导向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绿色金融在未来发展中面临的主要任务。此外,绿色金融要成为国际金融治理改革的重要助手,利用金融机制推动国际合作,消减国际冲突。在对内方面,充分发挥金融引领实体经济的作用,动员投资者进行负责任的投资,加强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推动更多的私人资本流向绿色、可持续的部门或领域,鼓励扶持绿色企业或绿色项目的发展。

 

田主任还指出,绿色金融的发展模式不应太过侧重它的特殊性。虽然不同国情下模式有不同,但本质上都建立在市场和政府有效合作的基础上,都需要政策支持。绿色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可能有反复,保持灵活性,尊重差异性,充分利用金融科技帮助绿色金融实现其目标是十分重要的。

 

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处长胡捷

 

胡处长就金融科技在中国银行业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商业银行金融科技的发展及实践、金融科技对绿色金融下一阶段发展的赋能这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未来五到十年,中国银行业将发生一些根本性的变化。一方面,银行业为满足中国经济发展需求而应向高质量、创新、绿色、普惠、可持续方向转型。另一方面在于客户需求与金融服务覆盖的金融客群的变化。这些变化的发生并不是自然而然的,需要金融科技的赋能、助力和触发。无论是服务边界的扩展、成本基础的变革,还是风控手段的升级,都离不开新技术和新模式的应用。

 

中国银行业在金融科技领域做了许多尝试。从明确战略到落地执行,从顶层的架构设计到终端渠道改变,从营销创新到产品创新,每一天都有新的改变。首先,银行从自身理念出发在近两年已逐步形成了生态圈的概念,把自己放在更大的框架下考虑如何与企业一起推动和实行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其次,银行转变理念,从客户角度出发设计产品,推进产品和服务创新,从共赢的角度去提升自己的业务发展。更加重视和强调场景,场景越多,体系越完整,客户粘性越大,商业银行从思维模式到经营模式都有了较大的改变,由“渠道为主”到“场景为王”,从坐商到行商转变,对客户需求的探查不断地往前移,增强竞争优势。再次,体制机制的突破是落实金融科技和绿色金融战略的基础保障。

 

最后,胡处长介绍了金融科技在绿色金融领域应用的四点建议:1)提高对金融科技的掌握程度;2)加强人才培育和队伍建设;3)开展跨界合作;4)借鉴国际经验。。

 

日本国大使馆一等书记官境吉隆

 

境吉隆先生详细阐述了日本金融科技的发展现状,以及日本政府为促进金融科技在金融体系的应用和发展所制定的具体措施。日本金融厅对诸如电子货币、手机支付、人脸识别、虚拟货币等技术与金融科技的进一步结合所制定的对策包括:修改相关法律以促进创新的环境和金融机构间的合作;为金融科技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可以支援的环境;提高结算效率、加强国际间的网络合作;随着数字化的发展,自动生成并积累相应的客户信息。

 

境吉隆先生详述了日本银行法针对现存问题所做的修正,包括电子支付过程中客户的隐私安全、对代理公司的监管、对金融机构相应义务的规范等。日本大多数银行承诺将在2020年6月推出Open API,即在金融机构和第三方支付机构间达成协议,安全地将电子支付的代理机构连接到金融系统。以此方式促进金融科技在包括中小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中应用,促进绿色金融业务的开展。

 

为消除金融科技公司对违规操作的疑虑,日本金融厅设立了名为“金融科技检验枢纽”的专门小组来对其进行验证 ,并持续提供相应建议。在网络安全监督方面,日本建立了信息共享机构,减少黑客攻击的可能性。此外,日本基于《资金结算法》对虚拟货币的发行和市场流通进行了规范,在创新金融科技的同时也确实保障客户的权益。

 

公共环境研究中心(IPE)主任马军

 

马主任详细介绍了IPE在利用信息技术,有效整合并应用到环境领域,促进环境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等方面的工作,并分享了如何将这些内容与金融科技有效结合的观点和看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2006年所建立的“蔚蓝地图”数据库,这些数据正广泛地运用在绿色供应链与绿色金融委员会的官方平台上,实时披露和监测企业的环境动态数据,为绿色金融的信息可获取性提供重要支撑。

 

在这样的发展势头下,绿色金融委员会和环境部、证券监管部门共同推动的上市公司信息公开也取得了进展,一些上市公司开始主动披露与环境相关的记录,这一点是历史性的突破。在此基础上,IPE开发了上市公司地图以促进自动环境信用评价体系的建立,服务于绿色金融。马主任还强调,环境信息的公开为普惠金融生成数据化解决方案提供了可能性,同时开发了蔚蓝生态链系统,采取分布式记账,实现信息同步获取。此外,在污染物排放方面制定了相应的披露表格,推出生态链系统以促进企业违规问题的整改。

 

可持续数字金融联盟高级顾问余晓文

 

余晓文女士在发言中指出,绿色金融的终极目的是希望所有的金融都是绿色的,而现阶段需要一个过程。在实现可持续金融战略的过程中,存在五个最主要的障碍:合乎成本的环境外部性的内部化;信息不对称;资金错配;缺乏跟绿色相关的明晰定义;分析能力有欠缺和不足。

 

数字金融和金融科技对于全球GDP的拉动作用明显,可持续数字金融联盟正在梳理全球范围内金融科技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性,其中特别强调金融投资决策绿色化。从这一层面来讲,数据的收集、分析与使用就变得至关重要,构成了金字塔的基石。往上是消费、生产和模式层面的行为改变,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再往上是普惠,即能够有新的融资渠道与资金来源,并在投资者与可持续发展的各种机会之间做好连接。金字塔顶端是可持续发展目标,共享经济已成为一个独立的业态且对整个经济形态具有重大的影响作用,也切实对可持续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余晓文女士也提出,金融科技的运用仍然存在许多潜在风险,例如技术设计者的个人意识形态影响测评结果、对相近或相同行业造成的冲击等。可持续数字金融联盟即将推出可持续数字金融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相关报告,从绿色、金融、科技三方面着手,找到触发点,以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能链科技金融副总裁李宁一

 

李宁一女士在发言中指出传统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1)严重依赖信用,评估代价高;2)依托中介机构具有局限性,易带来违约风险和资源浪费;3)互联网金融领域监管困难,存在数据安全隐患。而区块链与联盟链技术能在一定程度上优化现有金融机构的弊端,甚至带来创新。李宁一总裁也明确说明了从事区块链行业的企业所面临的挑战,同时也是带路倡议下绿色金融发展普遍面临的挑战,如项目投资额度巨大、投资回收周期长、境外投资信息不对称、政策不确定性大;社会对区块链服务的企业了解程度不高;法律法规对于数据存证不完善。

 

问答环节

 

问题一:如何将现有的区块链技术或数据利用方式与已有环境信息数据对接?如果不能实现对接,出现的问题是什么?除了大的体制问题,还有哪些具体问题可以解决?

李宁一女士:从金融科技企业的角度有以下几个问题:绿色行业的整体投资回报率较低,参与动力较弱;企业的核心数据研究上链后难以修改,实力较弱的中小企业顾虑较大,参与动力不足;还未有明确的支持性政策,科技企业只能等待窗口期的到来;资本市场对科技企业的绿色评估与认证认可程度不高。

马军主任:从环境信息数据的角度而言,目前的环境信息数据主要服务于一些企业社会责任的部门,而环保督察后的一刀切行为使企业意识到有供应链安全稳定的风险。商业银业主要将这些数据用于压力测试或其他工作,还未进入实际操作层面。此外,鉴于系统的复杂性,金融机构直接将金融技术系统嵌入自身的难度较大,匹配程度不高。因此,应持续关注相关工作的后续推进,联合相关社会主体做一个真正的盘点,通过可信的评估激发真实的需求。

 

问题二:如果一个企业没有公开披露它的环境方面的任何信息和绩效,大众并不知道这家企业的能效、水耗、排放物等指标是否达到国家标准。从绿色金融来说,能否利用科技手段解决这个问题?

马军主任:首先,可以充分利用政府监测和民众举报这一基础。其次,IPE也开发了相应的排放表格与需要披露信息的表格,协助中证联对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数据进行披露。此外,金融机构如果运用贷款或其他金融杠杆去撬动,也能够推动更多企业去披露其环境信息。

 

问题三:马军主任提到的绿色债券认证是由第三方机构进行的,需要付出额外的经济和管理成本,能否利用大数据的形式代替第三方机构的职能,或是降低聘请成本,以此来降低发行绿色债券的综合成本,鼓励更多的企业参与发行绿色债券?

马军主任:第三方认证机构已经利用数据对企业进行评估,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数据也需要持续收集,成本是仍然存在的。运用数据是降低成本的一种有效方式,生态链系统能够帮助认证机构及时收集企业违规记录或良好表现,推动进一步的信息披露。越公开,数据化的方式越可用,未来的成本就会越可控。

余晓文女士:金融技术会在对绿色资产进行信息搜集、分析、识别、整理、分析之后做一个评估,这个方式需要工具和方法的支持。一旦得到大规模得应用,可以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与信息搜索成本太高的问题。

 

问题四:环保局方面曾表示企业违规记录或被处罚记录与银行是否同意贷款之间没有必然联系,但目前的评估机制难以让银行有一个清晰的判断,银行方面也不希望因为一个环保处罚就将全部贷款抽回令企业破产,这也不利于绿色金融的发展。能否利用数据的手段把处罚事件标准化,做出一个分层?

马军主任:IPE正在开发一个系统,根据环保部的标准对企业进行一个分级,如绿牌、蓝牌、黄牌和红牌,在分级的基础上进一步给出风险得分,为银行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