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叶 | 从民间视角看国际气候制度转型

日期:

国际气候制度处于从京都体系向后2020体系转变的一个”转型期”。在这期间,全球气候问题将日趋严峻,世界将更为期待全球合作。从民间视角来看,这样的合作有赖各个国家,特别是大国,能够以一个开放心态,更主动地承担起各自在全球治理中的责任。而民间组织自身,在参与气候谈判的同时,也要在国内的主战场做好推动民众意识的”家庭作业”。

文|陈冀俍 李莉娜  创绿中心


多哈会议在实质上并没有在坎昆和德班减排目标的基础上有任何提升,对发展中国家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迫切需求也没有具体的中期资金承诺,更没能弥合国家之间的互信“赤字”。京都议定书艰难迈向“第二承诺期”;长期合作行动工作组正式关闭;资金严重不足。 可见,多哈会议未能解决合作问题,气候谈判仍处于僵局难解状态。到2020年,国际气候制度是在从京都体系向后2020体系转变的一个转型期。今后欧如何能够突破各个国家的利益藩篱,仍然是气候谈判能否带来实际改变的根源。 在这种情况下,从中国气候角色的层面看,作为世界第一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已经处在了一个领导性的位置。文章希望中国政府能以开放的大国心态积极与先进国家开展合作,承担起在全球治理中的责任。 从民间组织的视角看来,中国的环境NGO发展态势迅猛,但民间环保NGO通常专业定位于问题的解决或兴趣的传播,很少有机构能从经济发展或社会转型的战略角度审视和研究环境问题,气候变化则是一个很好的切入角度。
版权声明: 本文全文刊登于《绿叶》杂志2012年12期,如需阅读原文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