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 | 华沙谈判:中国场内场外释放正能量

日期:

华沙谈判:中国场内场外释放正能量 专家也指出我们还面临着角色转型:如何从主打防守到更积极地引领;如何平衡气候治理与国内发展需求。

华沙气候大会进入“加时赛”,一些发达国家倒退不前,几项主要议题进展低迷。在焦灼气氛弥漫之下,作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第一大国,中国成为本次大会的一抹亮色。

 

华沙气候大会的观察员、中国创绿中心气候与金融政研部研究员李莉娜和自然资源保护协会能源、环境和气候变化高级顾问杨富强博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华沙大会期间,中国在场内外释放正能量,受到积极评价。然而,在后京都时代,中国也面临着角色的转型:如何从主打防守牌到更积极地引领谈判,如何平衡气候治理与国内发展需求。

 

本次大会,中国派出近100人的代表团与会。“中国在大会内外都发出了自己的声音。”李莉娜认为,中国的气候外交更加积极和主动。会场内,中国代表团努力推动落实过去几年中已经达成的决议。在谈判过程中,展开“合纵连横”的气候外交:以立场相似国家集团、基础四国等为依托;在资金等发展中国家关切的问题上,也在会上多次发出重要表态,敦促大会切实回应这些关切。

 

在会场外,中国代表团举办了“应对气候变化高级别论坛”,公布了中国首部《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杨富强表示,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主要包括减缓和适应两个层面。但无论在中国国内还是国际谈判中,都有“重减缓、轻适应”的问题。这部针对适应气候变化方面的战略规划,提出了2020年前中国适应气候变化的三大目标,对提高中国适应气候变化的综合能力意义重大。

 

此外,“中国角”系列边会举办了17场活动,主办方既有政府、也有企业、媒体、非政府组织等,还首次设立“低碳图片展”。在李莉娜看来,这些看似“零星”的活动介绍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所采取的措施、努力和取得的成就,同时也把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所面临的挑战、困难如实地向外界传递。她认为,民间力量的积极参与也是本次大会的中国亮点。以创绿中心为例,自2009年哥本哈根大会以来,已是连续第五年参与气候大会。本次华沙会议期间,创绿团队不仅每天跟踪谈判进展,还参与了中国角活动,发挥公共外交的力量,从民间的视角向世界展示中国节能减排的努力,推动多方合作。

 

“中国开展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越来越坚定。”李莉娜说,“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需求是内生的,是被国内资源的消耗、环境的破坏,以及这些问题所导致的经济和社会问题“逼”出来的;另一方面,也是看到了气候变化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威胁,以及绿色经济的发展机遇。

 

当前,绿色转型的道路上,中国还面临诸多挑战。

 

杨富强指出,在国内气候治理方面,如何落实《战略》提出的各项要求,缕顺气候适应框架下政府各机构部门的长效合作机制,如何把气候适应与国内发展规划相联系、而不是分割处理,如何在前端提升整个基础设施、经济民生活动的气候韧性,而不仅是后端的灾害管理和重建等,都需要中国各界付出巨大的政治决心、需要更坚实的资金、技术投入。

 

在国际气候谈判中,李莉娜则强调,气候适应问题是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关切,中国应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一起,大力提升在谈判议程中的重要性,引领谈判:在具体与适应相关的资金和技术上,一方面要推动发达国家履行相关责任,给出具体的支持承诺。另一方面,由于未来可预见的适应需求会非常大,在南南合作中,也应更多地向气候适应倾斜。

 

目前,国际气候制度处于从京都体系向后2020体系转变的过程中。杨富强指出,这些转变可能包括:《京都议定书》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二分法的终结;中国将逐步从资金和技术的获取方转变为资金和技术的援助方,在资金和技术的国际制度中将具有更大的发言权等等。

 

“在这个转型过程中,作为世界第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已经处在了一个决定性的位置上,因为中国的选择将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世界的未来。”杨富强说。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