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期 | 中国海外投资观察

日期:

新闻速读:中国金融监管组织正在考虑完善海外投融资的问责机制 / 中国能否利用其对外援助资金撬动亚洲邻国向低碳能源转型? / 非洲开发银行退出争议煤电项目融资 / 伪造“国企”身份获项目融资

中国金融监管组织正在考虑完善海外投融资的问责机制

 Accountability Counsel

 在中资商业银行和国营企业对海外项目进行投融资时,投资方和东道国社区之间缺乏关于项目潜在负面影响的沟通渠道。为了解决海外投资项目在沟通层面的障碍,中国正在积极地应对并提出相应举措,这些举措将形成新的政策框架,进一步完善中国海外投资标准,并为投资者与项目在地社区的沟通与问责提供更多的解决方案。


中国能否利用其对外援助资金撬动亚洲邻国向低碳能源转型?

中外对话

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姜克隽团队提出了“2℃亚洲”的方案设想,该方案主要通过考察亚洲国家的能源供应体系,了解能源转型的资金缺口,并通过国际合作的方式弥合缺口帮助亚洲实现巴黎协定框架下的碳排放目标。姜克隽认为, “2℃亚洲”在政策设计上可以从中国国内的环境能源政策吸取经验,比如可以将政府对外援助资金用于支持东道国的可再生能源补贴,推动其低碳发展。例如,国家国际开发合作属管理的对外援助资金(China Aid)需要更好的去向,而南南合作基金、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都是可能的资金来源。


非洲开发银行退出争议煤电项目融资

Standard Media

11月,非洲开发银行宣布将不再支持肯尼亚拉穆燃煤电厂的融资。该项目原计划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周边进行开发建设,因其环境社会风险较高备受争议,今年六月,由于环评等合规问题被当地环境法庭叫停。拉穆燃煤电厂的项目融资分别得到了来自肯尼亚和中国投资者的支持,其中包括中国工商银行。据肯尼亚媒体Standard Media报道,在环境法庭的裁决的基础上,非洲开发银行的退出将进一步阻滞该项目的推进。非洲开发银行高级官员还表示,包括拉穆煤电厂在内,该行未来没有任何投资新建煤电厂的打算。


伪造“国企”身份获项目融资

The Economist

据报道,一家中国民营企业假借国有企业之名获得融资,随后因项目失败而倒闭。这样的案例并不少见,随着海外投资规模的增加,不少中国企业通过谎称为国企,让债权人误以为其项目和运营有国家政府的背书,由此能更轻易地获得项目审批和融资。除了对融资者的误导和坏账损失,这种行为同时会影响中国政府以及国有企业的海外形象,尤其是在项目发生有争议的影响导致失败的情况下。


采访:中国NGO能否帮助企业在带路沿线国家获得更良好的社会认可?

Panda Paw Dragon Claw

此次采访围绕着一位中国的NGO从业者走出国门的工作经验,反映了他在“带路”项目在地社区和中国投资者之间的两难境地。在中国农村从事了几年发展工作之后,岳晋飞在2014年加入了社会资源研究所(SRI)。2015年,岳晋飞作为团队的一员参与了一项充满挑战的工作——研究关于中资支持的莱比塘铜矿项目的各个利益相关方,并绘制相应的关系图。采访中,关于中国NGO是否能够帮助中国投资者在海外获得更加良好的社会认可上,岳晋飞认为,一家NGO的力量是不够的,但是作为一个行业整体,中国NGO或许可以为中国海外建设性活动在东道国得到公众的支持或认可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