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度助力话语权 ——创绿对于《中国的南极事业》报告的评论

日期:

我国政府于5月22日发布了《中国的南极事业》报告,这是中国就南极第一次发表白皮书性质的南极事业发展报告,全面回顾了我国南极事业30多年以来的发展成就,阐述中国开展南极科学考察和参与南极治理的行动、理念和愿景。作为长期关注南极治理的民间环保组织,创绿研究院认为本报告的发布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性。这些信息是建立政治互信的基础,而政治互信又是话语权的基础。

2017年5月22日-6月1日,南极条约协商会议首次在中国举办。5月22日晚,我国政府发布了《中国的南极事业》报告,这是中国就南极第一次发表白皮书性质的南极事业发展报告,全面回顾了我国南极事业30多年以来的发展成就,阐述中国开展南极科学考察和参与南极治理的行动、理念和愿景。

据报告介绍,目前我国已初步建成涵盖空基、岸基、船基、海基、冰基、海床基的国家南极观测网和“一船四站一基地”的南极考察保障平台(即“雪龙”船、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和上海极地考察国内基地),基本满足南极考察活动的综合保障需求。同时,中国南极科学研究水平持续提升,大力开展南极文化宣传和科普教育,有效保护南极环境和生态系统,积极参与南极全球治理,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雪龙”船和“雪鹰601”固定翼飞机发扬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多次参与南极救助行动。而在南极治理的进程中,中国参与设立了多个大陆上的保护区、管理区,也积极参与了海洋保护区的建设和非法渔业的管控。

报告称,未来,中国愿与国际社会一道,共同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南极秩序,携手迈进,打造南极“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南极乃至世界和平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作为长期关注南极治理的民间环保组织, 创绿研究院 认为本报告的发布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性。虽然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会每年发布《极地考察报告》,但是作为一个在南极治理中扮演举足轻重角色的大国,需要有更高级别的法律文件来阐述这个国家在南极的核心利益,核心理念,核心方法,例如国内立法或者行政部门的高层战略文件。这些信息是建立政治互信的基础,而政治互信又是话语权的基础。例如我国官方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文件就发挥了这样一个作用。

对于环保组织,特别是我们的国际同行而言,最关心的问题是中国将要如何“利用”南极。因为传统意义上的利用指的经济开发,这种利用与环境保护形成了一对矛盾,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就是在保护与利用,当代人利益与后代利益中寻找一种平衡。《中国的南极事业》报告中尽管多次提到“资源”和“利用”,但是并没有偏离邓小平所提出的“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贡献”的纲领。包括“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都显示出不论“利用”是什么形式,目的都是为了全人类的利益。同时报告中更突出的是南极作为天然实验室贡献于人类科学研究的作用,因此可以认为这里的“利用”主要指的是科学研究 ,但是也不排除捕鱼和旅游 。

尽管《我们的南极事业》还不能算是一个战略文件,但是该报告公开阐明了中国对于南极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态度,也简要介绍了开展中计划和对于南极的愿景,可以说为上层法律文件的出台做出了铺垫。作为民间组织,我们相信这一报告的发布能有效增进南极条约体系内部的互信,同时我们也认为应该继续推进上层法律文件的编纂。这些文件的发布不仅是对来自外部兴趣的回应,也有利于开展国内的相关传播,为我国的南极事业创造更加坚实的民意基础和法律基础。


相关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