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期 | 2050美丽中国,美丽的不仅仅是中国

日期:

“美丽中国”概念自十八大提出后,近日中国明确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intro导语

 

建设“美丽中国”由十八大首次提出,近日中国明确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时间表显示,到本世纪中叶,中国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建成美丽中国。2050年对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实现低碳发展进程来说也是关键节点之一,德国已经发布了2050年气候行动方案。中国国内对2050年低碳发展的讨论也已开始,发改委能源所2015年在“中国2050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展情景暨路径研究”预测了2050年的中国能源格局,提出在最激进的情景下,可再生能源电力将占总发电量的86%。国家能源局近期发布的《2017年度全国可再生能源电力发展检测评价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底,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6.5亿千瓦,占全部电力装机的36.6%。从可再生能源电力的增长速度来看,2050年的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情景如果得以实现,将不仅贡献于美丽中国的建设,也为人类应对气候变化努力做出了重大贡献。

 

关键点 

 

  • 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绘制“路线图”和“时间表”,勾勒“美丽中国”建设蓝图。本次大会指出,通过坚持六大原则,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全面推动绿色发展,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和提高环境治理水平等方式作为落实蓝图的“路线图”。以确保到2035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提升,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建成美丽中国。同时,对于损害生态环境的政府官员,要做到终身追责。

 

  • 2050“美丽中国”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动力。“美丽中国”建设六大原则之一是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这与《巴黎协定》与可持续发展相一致。《协定》鼓励各国尽早制定长期温室气体低排放发展战略,为全球经济去碳化提供长期稳定的政策信号,促进全球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德国已经率先制定了2050年气候行动方案。中国作为最大的煤炭消费国和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全面推动绿色发展的“美丽中国”建设将对全球低碳转型进程做出重要贡献。

 

  • 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迅速,加速能源转型可以助力2050目标的实现。国家能源局报告指出,截至2017年底,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6.5亿千瓦,占全部电力装机的36.6%。2017年,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近1.7万亿千瓦时,占全部发电量四分之一左右。2017年,包含水电在内,全部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量为16686亿千瓦时,同比增加10.8%,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为26.5%,同比上升1.1%。加速可再生能源转型已成为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巴黎协定》2℃温控目标的广泛共识。2015年,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的一项研究《中国2050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展情景暨路径研究》预计,最激进的情景下,到2050年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可占总发电量的86%,非化石能源发电占比达到91%,煤电发电量占比下降到7%以下。

 

资源共享 

 

 

大家说

 

  • “要依靠改革创新,提升环境治理能力。逐步建立常态化、稳定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健全多元环保投入机制,研究出台有利于绿色发展的结构性减税政策。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方面的改革,把更多力量放到包括环境保护在内的事中事后监管上。抓紧攻克关键技术和装备。强化督查执法,大幅度提高环境违法成本。引导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意识。确保完成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任务。”——国务院总理,李克强

 

  • “[生态环境建设的]‘关键期”是对当前所处历史阶段做出的认识定位;“攻坚期”说明在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更高的环境保护要求与经济社会正处于艰难协调发展的状况中。攻坚期同时也是重大机遇的“窗口期”,表明我们在这一阶段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

 

  • “在过去5年时间里,中国的生态环境朝着积极的方向变化。这一转变让人惊叹,其发生速度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快的。中国推进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智慧值得推广到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联合国副秘书长兼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

 

  • “习近平主席的讲话强调政策的落实与执行,这将确保带来真正的改变。特别是习近平主席提出调整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可以预见中国将加速转向清洁能源,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等清洁能源将迎来较快发展,同时传统能源也将通过新技术运用而变得更为清洁。”——美国卡特政府法律顾问、全球化智库特约研究员,哈维·朝鼎

 

相关气候快讯